討論:但以理
但以理屬於維基百科人物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Untitled
[編輯]請給予回退的原因,其連結所轉載全都是新聞,而且跟但以理有直接關係。Player23 (留言) 2009年2月9日 (一) 08:40 (UTC)
- 看來你對「有直接關係」這個詞語理解有誤。如果有關於但以理的考古發現,他著作的抄本,他的歷史,故事,生活等等,這些才叫直接關係。如果某個文章引用但以理書的內容就是有直接關係,那麼我想這篇文章就只有報摘啦。況且但以理的上帝也不是耶穌,而是耶和華,就是打電話呼叫的話也是打錯了。這種試探上帝的行為是不是太愚蠢了。—qquchn (留言) 2009年2月13日 (五) 14:49 (UTC)
some information from other wiki users
[編輯]在維基百科繁體中文版中,「但以理」這項內容裏出現了錯誤與佐證不嚴謹的資訊(以下標示為藍色者);紅色則為在下的糾正與駁斥:
== 在但以理書中多位國王之事蹟,與歷史事件存在着無法解釋之謬誤。若但以理書真是置身其中的但以理所著,便很難解釋這些錯誤之處,除非這些內容是由另一位但以理所寫。這些錯處計有:1.但以理書第四章描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如同野獸般在荒野流浪,但此事其實發生在尼布甲尼撒死後六年竄位為王,之後被祭司集團放逐荒野二十餘年的那波尼德(Nabonidus)身上。 ==
錯。尼布甲尼撒曾因精神方面有問題而在外流浪,後來好了又復位。至於那波尼德被放逐,跟但以理書第四章無關,別張冠李戴。歷代被流放的王何其多,牽扯到那波尼德、將那波尼德被放逐,強解為但以理書第四章的真正當事者,顯然是穿鑿附會,不夠嚴謹。但以理書描述尼王流浪時喫草如牛,身被天露沾濕,直到頭髮長長好像鷹毛,指甲長長如同鳥爪,但以理書第四章34~37節則描述尼布甲尼撒回復正常以及他的見證。 請問那波尼德有這樣嗎?那波尼德有「喫草如牛,身被天露沾濕,直到頭髮長長好像鷹毛,指甲長長如同鳥爪」嗎?若證明有,那麼,那波尼德才可能是但以理書第四章之描述的真正當事者,試問:維基百科該篇該段(藍體字者)之作者有這樣證明嗎?沒有!這說明了維基百科該篇該段作者的不嚴謹。另外,維基百科該篇該段作者有證據證明尼布甲尼撒從來不曾離位又復位嗎?沒有。這又一次說明維基百科該篇作者的不嚴謹。其實大家要知道,維基百科的內容是網友們共同編制的,網友們的素質參差不齊,多多少少會有可信度不佳之內容。
2.但1:1紀錄猶太王約雅敬即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派兵圍困耶路撒冷,但在歷史上,這段期間的尼布甲尼撒正在卡爾赫米什與哈馬什等地追擊並全滅埃及軍隊,且當時的尼布甲尼撒尚未登基為巴比倫王。
駁斥如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是巴比倫人的計算方法,君王登基第一年,巴比倫人則稱之為「登基之年」、第二年稱為「在位第一年」、第三年稱為「在位第二年」、第四年稱為「在位第三年」、後續以此類推。因此但以理書的『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其實是第四年的意思(大約在605BC前後,古代各國紀元各有所差異、且古代史料不完整,因此後世要比對史實年代與換算為公元紀元時會稍有誤差與多少有出入。).維基百科該篇該段的作者搞不清楚狀況,才會時空錯置鬧笑話。維基百科有這樣的路西錯誤資料,也可見得可信度不好,真是鬧笑話!自公元前第七世紀末葉,亞述帝國勢微;猶大王約西亞趁此時機大力改革,力圖振興國勢,為要讓國家能獲得獨立自主。然埃及法老王尼哥二世亦在此時驅軍北上,為要援助亞述,抵制新興的巴比倫帝國,約西亞想阻止埃及軍隊的政治意圖,不幸在米吉多平原和埃及軍交戰而中箭陣亡。埃及王尼哥二世便控制猶大,並囚禁約哈斯王而另立約雅敬(Jehoiakim)為猶大王,猶大國便淪為埃及的附庸國。約雅敬是一位揮霍又無 能的暴 君,雖然猶大國必須向埃及繳納龐大的貢稅,他仍然浪費庫銀,強迫勞役來建造新的王宮。百姓疾苦,怨聲四起。(大英百科)。公元前606或前605年埃及進攻巴比倫,尼布甲尼撒指揮全軍,在卡爾基米什(Carchemish)和哈米什(Hamath)痛殲埃及軍隊。前605年8月父王去世,尼布加尼撒趕回巴比倫登上王位。前604年他發兵出征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大英百科)。由此可見,尼布甲尼撒打埃及與攻巴勒斯坦的時間其實很接近,且出征巴勒斯坦時已繼位為王。(耶利米書25:1有說到了尼布甲尼撒元年約在約雅敬四年)。另外要注意的一點是,古代各國紀元各有所差異、且古代史料不完整,因此後世要比對史實年代與換算為公元紀元時會稍有誤差與多少有出入。因此,維基百科該篇該段(藍體字)之作者以此誤差沒一年的年代來質疑,着實無聊.(假設A王在公元前六0九年的12月登基,那麼A王第一年換算為公元,其實就會跨到公元前六0八年。在位第四年可能就會跨到公元前六o五年。假設另有一個B王在公元前六o五年10月攻打A國。這時B王第一年不就約在A王在位第四年嗎?)
(*另外,有地理概念的人會知道耶路撒冷在巴勒斯坦地區,豈有出征巴勒斯坦時已經繼位為王,攻下耶路撒冷時卻還沒登基為王這種事!這說明了維基百科該篇該段(藍字者)作者的程度極差.煩請有維基百科帳號者應盡早去修正該篇的錯誤內容,以免誤導眾生.可能還有人會為此狡辯說:耶路撒冷是在公元幾百年後才在巴勒斯坦區.試問:這是什麼可笑的牛頭不對馬嘴又無關痛癢的狡辯?這跟尼布甲尼撒攻耶路撒冷有何干)
3.但以理書第五章紀錄巴比倫王伯沙撒之父親是尼布甲尼撒。但歷史上伯沙撒並非正式國王,而是攝政王,他的父親是之前竄位為王的貴族那波尼德,與尼布甲尼撒毫無血緣關係。
駁斥如下:但以理5:22的"兒子",其原文(亞蘭文;阿拉米語)有後代、後續者等的意思,不一定指有血緣關係者。而"父"的原文有祖先、祖父、先人等的意思。所以從以上可知這是翻譯的問題。維基百科有這樣的不嚴謹資料,真是鬧笑話! 此外,"王"在原文義並沒有涉及王正式不正式,維基百科該篇該段(上述藍字之內容)之作者拿這個來當駁斥,真是濫竽充數。
另外,從大英百科可看到有另一假說認為伯沙撒是拿波尼度(Nabonidus)及王后尼托克莉絲(Nitocris)的長子,而尼托克莉絲則可能是尼布加尼撒的一個女兒。若這種假說為真,則伯沙撒就跟尼布甲尼撒就有血緣關係了,這假說就否定了上段藍字的說法。另有假說宣稱尼托克莉絲是尼布甲尼撒的媽,種種假說顯示尼布甲尼撒-伯沙撒-尼托克莉絲間的關係並沒有真正被後世知道,一切都只是假說.這也說明了維基百科該篇該段作者說 『與尼布甲尼撒毫無血緣關係』是拿來灌水與濫竽充數的.故這又再一次可見維基百科該篇該段(藍體字)的作者相當不嚴謹。
====================
[編輯]4.第五章最末紀錄巴比倫被六十二歲之瑪代人大利烏所奪取,大利烏並成為波斯王,但歷史上巴比倫是由居魯士二世所攻下,而居魯士是波斯人。
[瑪代大利烏取了國]跟[波斯帝國在居魯士二世時攻佔巴比倫城]並沒有牴觸。顯然這又是因維基百科該篇內容(藍色字者)之作者自己不了解而混淆,進而有的不嚴謹的說法。對5:31的解釋,有幾種說法:
假說一:
我們把但以理書5:30之前跟5:31的經文視為分開的段落時,就可以了解:
5:30 當夜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殺。
5:31 瑪代人大利烏,約六十二歲,取了國。
大利烏即大流士。在他早年時,居魯士二世大帝曾懷疑他參與反宮廷的陰謀。後來,他作為侍衛,跟隨居魯士之子岡比西斯二世(Cambyses II)前往埃及。前522年岡比西斯卒,大流士趕往米底亞(瑪代),在6家波斯貴族支持下殺死居魯士的另一個兒子巴爾迪亞(Bardiya),宣稱他為正統的阿契美尼德家族而恢復了王位(大英百科全書)。。。。。。。巴比倫的起義與背叛。。。。該大利烏是波斯王大利烏一世,根據資料,巴比倫雖在居魯士二世時被納入波斯版圖.但大約在公元前四百八十多年,巴比倫才真正完全被鎮壓.那時剛好大約是大利烏六十多歲時,這恰符合但以理書5:31的說法。。。。。。假說二,5:30跟5:31視為一起的段落時,該大利烏不是指波斯王大利烏一世,而是居魯士二世,大利屋之名.....假說三,該大利烏是另一同名者,是....(未完待續)
(很不錯的討論, 可以通過聖經本身的意思來得到答案,但以理書第一章已經說了但以理活到了居魯士元年,肯定是指着他活到的最遠的朝代, 所以對稱歷史記錄,第5章發生的事情也是居魯士做的事情,所以不可能是後邊的所謂大流士一世,否則但以理這個書就錯亂了,但是我們知道這個歷史書準確而且非常重要的歷史記錄及未來的預言。。。所以你的假說二是唯一的解答, 說的準確一些,大流士(大利屋)是一個頭銜,中文我們簡單形容為主席如何, 主席如何的,但是這個主席不是後邊的江主席,而是最早那個攻擊巴比倫的居魯士主席,這樣整個但以理書的時間線也不會有任何問題,是我們對用詞的錯誤理解,值得參考的是維基的另一個頁面: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rius_(given_name) 這裏的英文解讀可以看出以這個名號開頭的王的名字,所以這裏不是名字,而是頭銜,指的人物還是古列王,居魯士)
參考資料
。尼布加尼撒二世。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約雅敬。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大流士一世。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大流士一世。維基百科。
。伯沙撒。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聖經中英希對照字典。
。聖經啟導本。
延伸閱讀
。君王也瘋狂
。迦勒底王國與空中花園
。第一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及其文化
。但以理書之ㄧ
。消失的巴比倫
。尼布甲尼撒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