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Lovewhatyoudo/b3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尼羅河泛濫定期於每年7-11月。洪氾在泛濫平原留下沃土,是古埃及文明誔生的基礎,埃及每年8月15日有泛濫節(Wafaa El-Nil)慶祝。在古埃及神話裏泛濫的河神稱為「哈匹」。古埃及人迷信尼羅河的泛濫源於伊西斯對亡夫俄西里斯的眼淚。

  • 每年2~5月的枯水期,河水清澈。6月以後,從白尼羅河帶來許多腐爛的葦草,河水變成綠色,並散發出臭味來,這就是泛濫前的「綠水」。7月以後,青尼羅河水劇增,攜帶大量泥沙,把河水染成紅褐色,稱為「紅水」。兩條河流匯合後,常溢出河岸,泛濫成災。11月以後水位下降,又恢復年初的平靜和清澈。每當兩種顏色不同的洪流相會時,會出現「青白分明」的景色。[1]
  • 青尼羅河,發源於埃塞俄比亞高原上的塔納湖,這裏夏秋降雨多,佔全年降水量的75%以上,冬春乾燥。因此青尼羅河的河水,會使尼羅河下游每年在夏秋季節定期泛濫一次. 尼羅河泛濫時期,水位高出兩岸的農田達6~7米,不但給兩岸谷地帶來充足的水分;而且從上游帶來的大量泥沙和腐殖質沉積在這裏,等於每年給兩岸的土壤施了一次肥,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同時也供給埃及大量的水力資源。這樣,使得原來乾旱的沙漠,沿尼羅河兩岸出現了一條「綠色走廊」 ,集居着埃及全國95%以上的人口。這裏每年可以分 三季種植莊稼,大約3~6月份,利用上年泛濫期間攔蓄的 水灌溉,可以種植棉花、甘蔗、稻米等。7~11月份洪水泛濫 期間,一部分土地築堤蓄水,任其淹沒;另一部分土地仍可 種植稻米和玉米。11~3月份耕種面積最廣,種植棉花、小 麥、豆類等作物。 近年來,由於在尼羅河上游修建了阿斯旺水壩,已影響 到泛濫的規律,河水中的腐殖質等物質大量沉澱在水庫里, 不但減少了下遊河水中的肥分;而且使生活在河口附近海 中的魚類,也因河水中的食料少了而減產.[2]
  • 氾濫平原指河川兩側的低地當洪水發生時,常被淹沒的地帶。氾濫平原常由厚層沖積層組成,主要發生於河川兩側低地常由於河川水位高漲,越過河床兩側天然堤而形成。通常氾濫平原位居河川的下游地帶。例如尼羅河下游(即埃及境內)沿河寬約二十公里的地帶,年年遭受定期氾濫,所以也就尼羅河下游的氾濫平原。年年洪水帶來極肥沃的土壤,在此地沖積,所以成為埃及的精華地區。中國的黃淮平原,原是昔日黃、淮兩河及其眾多支的氾濫平原。[3]
  • 科普特教會throwing a martyr's relic into the river, hence the name, The Martyr's Finger (Coptic: ⲡⲓⲧⲏⲃ ⲛⲙⲁⲣⲧⲏⲣⲟⲥ, Arabic: Esba` al-shahīd).

參考文獻[編輯]

  1. ^ 定期泛滥的尼罗河.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摘自《地理博物館》. 2007-02-27. 
  2. ^ 胡煥庸. 尼罗河为什么会定期泛滥?. 少年兒童出版社 (編). 《十万个为什么:地学I》. 上海: 少年兒童出版社. 1980年5月(第3版): 電子書頁121-123. 
  3. ^ 邱文英. 氾濫平原/Flood-Plain. 國立編譯館 (編). 環境科學大辭典. 文華書局. 200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