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nondio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Yonnondio: From the Thirties 是美國作家蒂莉·奧爾森(Tillie Olsen)的小說。該小說創作於1930年代,但直到1974年才出版。小說細緻描述了霍爾布魯克(Holbrook)一家在1920年代艱難的生活。Yonnondio不僅探索了工人階級家庭的生活,還涉及孕產、社會經濟秩序和大蕭條前的時代等主題。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Yonnondio
作者蒂莉·奧爾森
類型小說
語言英語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Delacorte Press
出版時間1974年
出版地點美國
媒介印刷
頁數196頁
規範控制
ISBN0-440-09196-9
OCLC55131437
杜威分類法813/.54 22

故事[編輯]

小說始於懷俄明州的一個煤礦小鎮。吉姆·霍爾布魯克(Jim Holbrook)在煤礦工作,他酗酒並時常毆打妻子安娜(Anna)和孩子們。礦工的收入入不敷出且時刻面對煤礦事故的威脅。大女兒瑪琪(Mazie)差點被瘋狂的礦工希恩·麥克沃伊(Sheen McEvoy)扔下礦井,後因驚嚇發燒。霍爾布魯克一家計劃在春季向東搬遷。安娜做各種短工賺錢,為搬家做財務準備。吉姆因新老闆的粗心大意而遭遇了煤礦爆炸,失蹤了五天。在吉姆回來後,他下定決心和家人離開小鎮。

春天,霍爾布魯克一家離開了煤礦小鎮,穿越內布拉斯加州南達科他州,抵達他們的佃戶農場。農場的田園風光讓霍爾布魯克一家最初對前景感到樂觀。他們第一次有了健康飲食,瑪琪和弟弟威爾(Will)開始上學。瑪琪對教育產生興趣,並與隔壁學識淵博的老考德威爾(Caldwell)結為朋友。隨着冬天的臨近,吉姆意識到在農場辛勤工作一年以後,全家仍然負債纍纍。冬天到來,霍爾布魯克一家不再有足夠的食物,安娜懷孕並生病。在發生婚姻糾紛後,吉姆離開了家庭,十天後返回。

在小女兒貝斯(Bess)出生後,他們全家離開農場,搬到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他們在屠宰場附近的城市貧民窟居住。這裏的氣味令孩子們生病,而安娜已經無法在家中管束他們。瑪琪成日做白日夢超脫於現實,她幻想着農場以逃避對城市的恐懼。吉姆工作的收入不足以養家。安娜流產後臥床了幾天,在她身體恢復後開始為別人洗衣服以補貼家用,儘管吉姆明確表示反對。獨立日,當孩子們玩起吉姆買的煙花,而瑪琪被排除在外時,她開始產生性別意識。在熱浪中,安娜繼續獨自工作,用水果罐頭裝滿整個冬天的食物,而孩子們則在街上奔跑,在垃圾場掃蕩。小說在霍爾布魯克的公寓結束,安娜給本(Ben)唱歌。貝絲熱情地將一個罐頭蓋敲在地板上,一家人第一次一起收聽廣播。

人物[編輯]

瑪琪·霍爾布魯克(Mazie Holbrook):吉姆和安娜的長女。儘管在小說的開頭她只有六歲半,但已經在家裏承擔了許多責任。她幫助母親燒火、做飯並照顧弟妹。瑪琪的性格隨着小說中事件的發展以及她的社會地位的改變而改變。她經常沉浸在自己的白日夢中,用發呆來逃避嚴酷現實。她認為星星是「房屋的燈,或是夜晚綻放的花朵」(46)。大多數批評家認為,如果小說完成,長大後的瑪琪將成為革命性的角色。

安娜·霍爾布魯克(Anna Holbrook):瑪琪的母親。她認為,教育是她的孩子們實現階級向上流動的唯一途徑。她告訴瑪琪:「教育是你們這些孩子所要獲得的東西。這意味着你們的雙手保持乾淨,並且能在辦公室讀書和工作」(4)。她從丈夫那裏遭受的暴力在一定程度上又反射到她對孩子們的呼喊和不斷毆打。有時候,她是位活躍的家庭主婦,總是忙於罐頭食品或洗衣服,但當由於流產而生病時,她通常會睡覺,房子和孩子們則無人看管。

吉姆·霍爾布魯克(Jim Holbrook):他是霍爾布魯克家的一家之長。為了維持生計,他從一個工作換到另一個工作,先是煤礦工人,接着是農民,最後是肉類包裝工人。和其他大多數工人一樣,他去酒吧買醉以逃避現實。家庭遭受的經濟壓力反映在吉姆對妻子和孩子的暴力態度上:「除了沉重打擊,他什麼也給不了孩子們。他還經常毆打安娜以至於次數多得都記不清」(9)。然而,在小說的某些部分,他也會照顧生病的妻子,並與孩子們玩耍。

威爾(Will)和(Ben)·霍爾布魯克:瑪琪的弟弟。威爾在小說的開頭就附屬於瑪琪。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希望獨立並且擁有自己的朋友、秘密冒險和小玩意。本身體虛弱,患有肺部疾病,尤其是當家人搬到靠近屠宰場的臭氣熏天和骯髒的地方時。

吉米(Jimmie)和貝絲(Bess)·霍爾布魯克:家庭中最小的兒子和女兒。儘管貝絲在小說中的角色非常有限,但她抓住罐頭蓋子並熱情地將其撞在地板上時,以樂觀的語氣結束了這本未完成的小說。

主題[編輯]

大蕭條:儘管這部小說是在大蕭條時期寫的,但故事的主要情節發生在1920年代。儘管大蕭條的主題在這個家庭的掙扎和磨難中可見,正如Burkom和Williams所說,Yonnondio實際上比F.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的《偉大的蓋茨比》更現實地代表了1920年代。通過探索工人階級的生活,這部小說真實描繪了「不為人知的美國工人階級所處的難以忍受的骯髒條件。」[1]假如小說完成,它將通過角色計劃參與無產階級運動更準確地代表大蕭條時代。

母性:母性是整個Yonnondio的中心主題,因為瑪琪的主要視角是觀察和評價她的母親安娜。正如Deborah Rosenfelt所說,這部小說的重點是:「空前的滿足和盡責感,以及壓倒一切的繁重母性負擔。」[2]瑪琪看着安娜作為妻子和母親孜孜不倦地工作,為了孩子們放棄自己的健康和幸福。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安娜會做任何必要的事情,無論多麼極端(從事額外的工作,尋找可替代的食物來源,損害自己的健康)。母性被瑪琪視為母親對子女的重大犧牲。但是,有時她的職責重疊會產生相反的效果。由於安娜的繁瑣工作和經濟義務使得她沒有經歷照顧孩子,他們經常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自由遊蕩並處於危險之中。

夢魘:在這方面,小說圍繞着這樣一種觀念,即生活總是在擔心食物匱乏或沒有足夠的錢,無法逃脫或在煤礦中死亡的恐懼中。從第一句話開始,角色就一直處於煩惱和沮喪的狀態:「哨聲總是驚醒瑪琪」(1)。每天他們都被提醒,被來自礦井的死亡之聲驚醒:小鎮上每個男性工人的命運。當一個礦工試圖將瑪琪扔進礦井時,作為女孩的她也被礦井吞噬。根據Bonnie Lyons的說法:「這名礦工將礦山想像成一個貪婪的女人[……] [並且]將女人視為吞食者而不是養育者這一事實表明了他的極端處境,總的來說這是經濟和社會狀況的結果。」[3]這些角色因他們的處境而陷入夢魘——導致了下一個主題。

能力與環境:小說的主要思想之一是霍爾布魯克家庭的行為不是本能的,而是他們生活狀況的產物:他們的環境。其中包括貧窮、教育、工作條件、父權制和空間;也就是說,只要稍作改動,他們的生活就可以大大改善,暴力和絕望將減少。這個主題還指的是小說本身,就是讓孩子長大後成為活動家並擺脫繁重的勞動。瑪琪和她的兄弟是:「向西[……]成為組織者[……][並寫出]她的人民的經歷。」[4]奧爾森的生活狀況導致這本小說於1970年代在未完成的狀態下被編輯出版。

出版[編輯]

奧爾森在1932年開始寫Yonnondio: From the Thirties時才19歲。她設法在1934年出版的《黨派評論》(Partisan Review)中以「鐵喉(The Iron Throat)」的標題出版了第一章的一部分。然而,由於懷有第二個孩子以及政治活動和工作,她擱置了未完成的書稿,直到40年後才在尋找另一本手稿時找到它們。奧爾森匯總了被找到的大量手稿,以展示這本未完成的小說。她指出,儘管她不得不決定不同場景的位置以及是否包括一些草稿,但她並未添加或重寫小說的任何部分。這本未完成的小說出版於1974年。該書已經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包括Faber and Faber(1974),Delacorte出版社(1974),Dell出版社(1979),Virago出版公司(1980),Delta(1988),Bantam Doubleday Dell以及內布拉斯加大學出版社(2004)。

參見[編輯]

腳註[編輯]

  1. ^ Burkom and Williams 50
  2. ^ Rosenfelt 79
  3. ^ Lyons 150
  4. ^ Rosenfelt 72

參考文獻[編輯]

Burkom, Selma and Margaret Williams. "De-Riddling Tillie Olsen's Writings." The Critical Response to Tillie Olsen. Ed. Kay Hoyle Nelson and Nancy Huse. Westport: Greenwood, 1994. 50.

Lyons, Bonnie. 「Tillie Olsen: The Writer as a Jewish Woman.」 The Critical Response to Tillie Olsen. Ed. Kay Hoyle Nelson and Nancy Huse. Westport: Greenwood, 1994. 144-57.

Rosenfelt, Deborah. 「From the Thirties: Tillie Olsen and the Radical Tradition.」 The Critical Response to Tillie Olsen. Ed. Kay Hoyle Nelson and Nancy Huse. Westport: Greenwood, 1994. 72, 79, 37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