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斯坦定理
古德斯坦定理是數理邏輯中的一個關於自然數的敘述,是在 1944 年由魯本·古德斯坦所證明。其主要是在說明「古德斯坦序列」最終會結束於 0 。柯比和柏麗斯[1] 證明它在皮亞諾算術中是不可證明的(但它可以在一個更強的系統如二階算術中被證明)。這是繼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構造的命題()和 1943 年格哈德·根岑直接證明皮亞諾算術中 ε0-induction 不可被證明之後,第三個(對自然數為真的)命題被證明在皮亞諾算術中不可證明。之後的例子是柏麗斯–哈靈頓定理。
勞倫斯·柯比和傑夫·柏麗斯介紹了一個圖論中的九頭蛇遊戲,其行為類似古德斯坦序列:「九頭蛇」是一棵有根的樹,而序列每一步是砍掉它的一顆頭(即樹的分支),然後九頭蛇則對應地會依據某些規則來增加有限數量的頭。柯比和柏麗斯則證明,不管赫拉克勒斯使用何種策略來砍頭,九頭蛇最終會被斬殺(儘管這個過程可能會非常漫長)。如古德斯坦序列,柯比和柏麗斯證明其在皮亞諾算術中是不可證明的[1]。
以n為基底的瓜瓞式基底表示法
[編輯]古德斯坦序列是由一種「以n為基底的瓜瓞式表示法」的概念來定義的。這個表示法與平常的 n 進位制表示法很像,但一般的進位表示法無法達到古德斯坦定理的目的。在原本的 n 進位表示法,n 是一個大於 1 的自然數,而任一個自然數 m 則被改寫為一些由 n 的冪次的乘積的相加之和:
其中,每個系數 ai 滿足0 ≤ ai < n,且ak ≠ 0。如在 2 進位中,
所以, 35 的二進位是 100011(25 + 2 + 1)。類似地,由 3 進位表示的 100 是 10201:
然而需注意的是,這些指數仍非是基於 n 的表述法。如上述表示式中的 25 和 34 。
將一個 n 進位表示轉換為瓜瓞式n基底表示法,首先要將每個指數改為 n 基底表示法。然後改寫指數中的指數,持續這個動作直到每個數都被改為以 n 為基底表示法。
譬如, 2 進位的 35 為 100011 ,將它改寫成以 n 為基底的瓜瓞式表示法為:
(5 = 22 + 1.) 。類似的,以3為基底的瓜瓞式表示法的 100 為
古德斯坦序列
[編輯]古德斯坦序列 G(m) 是一個自然數的序列。第一項為 m 本身。第二項則是先將 m 以 2 為基底得出其的瓜瓞式表示法,再將所有的 2 改為 3,再減去 1。更一般地,第 (n + 1) 項的 G(m)(n + 1) 為:
- 將 G(m)(n) 轉為以 n + 1 為基底的瓜瓞式表示法。
- 將所有的 n + 1 改為 n + 2 。
- 減 1。
- 重復這個過程,直到結果為 0 則停止。
前幾個古德斯坦序列會很快地終止,如 G(3) 結束於第 6 步:
基底 | 瓜瓞式表示法 | 值 | 註記 |
---|---|---|---|
2 | 3 | 以 2 為基底改寫 3。 | |
3 | 3 | 將 2 改為 3,再減 1。 | |
4 | 3 | 將 3 改為 4,再減 1。此時已無任何 4 了。 | |
5 | 2 | 沒有 4 需要改為 5。單純減 1。 | |
6 | 1 | 沒有 5 需要改為 6。單純減 1。 | |
7 | 0 | 沒有 6 需要改為 7。單純減 1。 |
之後的古德斯坦序列則成長到很龐大的數字,如 G(4) A056193 開始如下:
瓜瓞式表示法 | 值 |
---|---|
4 | |
26 | |
41 | |
60 | |
83 | |
109 | |
253 | |
299 | |
1151 |
G(4) 會一直遞增,直到基底為 時,會達到最大值 ,並在這裏停留 步後,然後開始遞減。
這個序列到達 0 時,當時的基底為 。(有趣的是,這是個胡道爾數:。而且,對於所有起始值大於 4 的數,都是如此。[來源請求])
不過,G(4) 仍無法很好地展示古德斯坦序列的項數是如何快速地成長。G(19) 成長更迅速,其開頭幾項如下:
瓜瓞式表示法 | 值 |
---|---|
19 | |
625597484990 7 | |
|
|
|
|
儘管其成長如此迅速,古德斯坦定理說明了無論起始值為何,每個古德斯坦最終會終止於 0。
證明
[編輯]古德斯坦定理的證明(需要使用皮亞諾算術以外的技巧)如下: 對於每個給定的古德斯坦序列 G(m) ,我們可以建造一個由序數所組成的平行序列 P(m) ,而且是嚴格遞減和終止。所以G(m) 也必將停止,並且它只在達到 0 時才會終止。
對這個證明的常見的誤解在於認 G(m) 達到 0 是「因為」它被 P(m) 所支配。事實是,P(m) 對支配 G(m) 毫無作用。其重點在於: G(m)(k) 存在當且僅當 P(m)(k) 存在。於是,如果 P(m) 終止,則 G(m) 也如此。而 G(m) 只有在到逹 0 時才會終止。
我們可以定義函數 f(x),將 x 改為以k為基底的表示法,並將每個 k 換成第一個無窮序數 ω。 而序列 P(m) 中的每一項 P(m)(n) 則定義為 f(G(m)(n),n+1)。譬如,G(3)(1) = 3 = 21 + 20 和 P(3)(1) = f(21 + 20,2) = ω1 + ω0 = ω + 1 。序數的加法、乘法和指數都是良好定義的。
我們可聲明 。在古德斯坦序列中,將 G(m)(n) 改換基底後,將其記為 。明顯的, ,現在我們套用 -1 運算後,因為 ,所以 。
譬如, 乃 ,所以 和 是嚴格變小。需注意的是,若要計算 f(G(m)(n),n+1) ,我們要先將 G(m)(n) 改為以 n+1 為基底的表示法。所以如 等的表示式,既不會是無意義的也非等同 。
P(m) 是嚴格遞減的。而標準排序運算元 < 在序數上是良基關係,一個無窮的嚴格遞減序列是不可能存在的。換句話說,每個嚴格遞減的序數序列會停止(不可能無限)。但P(m)(n) 是由 G(m)(n) 計算出來的。 G(m)(n) 也必然停止,這意味着它會達到 0 。
雖然這個證明相當簡單,但柯比-柏麗斯定理[1] (證明了在皮亞諾算術中不會有古德斯坦定理)則是非常專門且相當困難。它使用了皮亞諾算術中的可數非標準模型。
擴展的古德斯坦定理
[編輯]假設古德斯坦定理的定義中的「將b改為b+1」的這個動作,將它改為 b+2,那麼這個序列會終止嗎? 更一般地,讓 b1, b2, b3, … 為任意整數列,然後讓第 n+1 項的 G(m)(n+1) 變成: 將 G(m)(n) 改為 bn 的表示法,將 bn 改為 bn+1 再減 1 。 我們仍可斷言這個序列仍會終止。 擴展的證明則將 P(m)(n) = f(G(m)(n), n) 定義為如下: 將 G(m)(n) 改為 bn 表示法,再將所有的 bn 改為第一個無限序數 ω。 古德斯坦序列中,從G(m)(n)到G(m)(n+1)的換底運算並不會改變 f 的值。 譬如,如果 bn = 4 且 bn+1 = 9, 則 。因此,序數 是 嚴格大於序數 。
起始點為變量的序列長度函數
[編輯]古德斯坦函數 定義為由 n 為起始值的古德斯坦序列的長度。因為古德斯坦序列會終止,所以這是一個完全函數。要測定 的快速成長,可由多種藉由標準基於序數體系中的函數,如Hardy hierarchy 中的 函數,和 Löb and Wainer 的 高成長體系 函數。
- Kirby and Paris (1982) 證明
- 有着和 近似的成長速度(等同於 ); 更精確地說,對每個 , 控制 ,且 控制 。
- (對兩個函數 ,我們說 控制 是指,如果對於所有足夠大的 ,都有 。)
- Cichon (1983) 證明
- 其中 是將 n 改為以 2 為基底的瓜瓞式表示法,並將所有 2 改為 ω 的結果(即古德斯坦定理的證明中所做的事)。
- Caicedo (2007) 證明如果 且有 then
- .
一些例子如下:
n | |||||
---|---|---|---|---|---|
1 | 2 | ||||
2 | 4 | ||||
3 | 6 | ||||
4 | 3·2402653211 − 2 ≈ 6.895080803×10121210694 | ||||
5 | > A(4,4)> | ||||
6 | > A(6,6) | ||||
7 | > A(8,8) | ||||
8 | > A3(3,3) = A(A(61, 61), A(61, 61)) | ||||
12 | > fω+1(64) > 葛立恆數 | ||||
19 |
可計算函數的應用
[編輯]古德斯坦定理可用於構造一個全可計算函數,但皮亞諾算術卻不能證明它是全函數。圖靈機可以有效地列舉古德斯坦序列;所以存在一個特殊的圖靈機來計算古德斯坦函數。這個圖靈機只需列舉出 n 的古德斯坦序列,並在遇到 0 時結束,並傳回其長度。因為每個古德斯坦序列終將結束,所以這個函數是完全的。但因為皮亞諾算術不能證明古德斯坦序列會終止,皮亞諾算術不能證明這個圖靈機計算了一個完全函數。
另見
[編輯]- Non-standard model of arithmetic
- 高成長體系
- Paris–Harrington theorem
- Kanamori–McAloon theorem
- Kruskal's tree theorem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Kirby, L.; Paris, J. Accessible Independence Results for Peano Arithmetic (PDF). Bulletin of 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82, 14 (4): 285 [2019-02-20]. CiteSeerX 10.1.1.107.3303 . doi:10.1112/blms/14.4.28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16).
Bibliography
[編輯]- Goodstein, R., On the restricted ordinal theorem,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 1944, 9 (2): 33–41, JSTOR 2268019, doi:10.2307/2268019.
- Cichon, E., A Short Proof of Two Recently Discovered Independence Results Using Recursive Theoretic Methods,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83, 87 (4): 704–706, JSTOR 2043364, doi:10.2307/2043364.
- Caicedo, A., Goodstein's function (PDF), Revista Colombiana de Matemáticas, 2007, 41 (2): 381–391 [2019-02-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10-09).
外部連結
[編輯]- 埃里克·韋斯坦因. Goodstein Sequence. MathWorld.
- Some elements of a proof that Goodstein's theorem is not a theorem of PA, from an undergraduate thesis by Justin T Mill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 Classification of non standard models of Peano Arithmetic by Goodstein's theorem - Thesis by Dan Kaplan, Franklan and Marshall College Library
- Definitions of Goodstein sequences in the programming languages Ruby and Haskell, as well as a large-scale plo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he Hydra game implemented as a Java apple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Javascript implementation of a variant of the Hydra gam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Goodstein Sequences: The Power of a Detour via Infini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對古德斯坦序列和九頭蛇遊戲有很好的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