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抗日救亡歌詠運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席捲全國的一個愛國運動,始於九一八事變,在一二九運動開始擴大影響,七七事變後達到高潮。代表人物為聶耳任光張曙呂驥賀綠汀冼星海等,他們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等3000至4000首抗日救亡歌曲[1]

歷史

[編輯]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黃自寫出《抗敵歌》,是中國最早的抗日救亡主題合唱作品。同時,他和任光張曙建立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2]

一二九運動發生後,中國爆發大規模抗日救亡運動,北京的燕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4個學校組成了合唱團,南京的金陵大學金陵女子大學中央大學南京歌詠團建立了南京歌詠協會,香港也建立了30多個小型歌詠隊,均以抗日救亡為己任。[2]

1935年呂驥沙梅在上海建立了「業餘合唱團」和「歌曲研究會」,創作《犧牲已到最後關頭》、《大刀進行曲》、《打回老家去》、《救國軍歌》等抗日歌曲,並開始傳唱蘇聯的《祖國進行曲》、《青年戰歌》等。1936年末,呂驥和劉良模等人到綏遠抗戰前線舉辦了軍民聯合歌詠大會。[2]

1938年,許多抗戰組織在武漢建立了中華全國歌詠協會,舉辦了抗戰歌曲播送會、九一八紀念音樂會等大型活動。中華民國政府也對此表示支持,1938年郭沫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建立,並聯合冼星海、張曙等人舉辦了抗戰擴大宣傳周、七七抗戰周年紀念歌詠集會、抗戰獻金音樂大會等活動。1946年,南京市公辦和私立中小學校在南京市公共體育場慶祝抗戰勝利的萬人大合唱。[2]

政府法規

[編輯]

中華民國頒佈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相關法規包括:《教育部實驗巡迴歌詠團簡章》(1938年)、《教育部巡迴歌詠團指導組織縣市歌詠團辦法》(1938年)、《教育部巡迴戲劇教育隊暫行簡章》(1938年)、《教育部實驗戲劇教育隊暫行簡章》(1941年)、《教育部音樂教導員訓練班簡章》(1938年)、《教育部音樂教導員訓練班招考學員簡章》(1938年)、《教育部徵求抗戰劇本辦法》(1938年)、《教育部徵求抗戰劇本評選委員會組織規則》(1939年)、《各省巡迴歌詠戲劇隊組織辦法》(1939年)、《各省市推進音樂戲劇教育要項》(1939年)、《推進戲劇教育要點》(1941年)、《各省市舉辦音樂戲劇教研人員訓練班辦法要點》(1942年)。[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邢璐 ,試論抗日救亡歌詠活動與媒介的參與,《大眾文藝》2016年16期
  2. ^ 2.0 2.1 2.2 2.3 2.4 於麗,論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歷史脈絡,《音樂時空》201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