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空襲戰災資料中心

座標35°40′54″N 139°49′20″E / 35.6817°N 139.8223°E / 35.6817; 139.8223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京大空襲戰災資料中心
東京大空襲・戦災資料センター
地圖
成立2002年
地址 日本東京都江東區北砂1丁目-5-4號
坐標35°40′54″N 139°49′20″E / 35.6817°N 139.8223°E / 35.6817; 139.8223
類型歷史博物館
館長吉田裕
公共交通住吉站
網站tokyo-sensai.net

東京大空襲戰災資料中心(日語:東京大空襲・戦災資料センター),是位於日本東京都江東區的一家博物館,該博物館為紀念東京大轟炸而設立,目的是展示平民因空襲和戰爭而遭受的損害,目前該博物館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以東京大轟炸為主題的博物館。該博物館於2002年3月開館,隸屬於私人學術研究機構政治經濟研究所,第一任館長是早乙女勝元,現任館長是吉田裕。博物館的功能包括展覽、研究、出版、舉辦講座和研討會、製作相關影片、青少年教育等。

博物館的歷史發展[編輯]

東京空襲記錄協會(創建該博物館的組織)由早乙女勝元等人成立於1970年[1],並於1973-1974年出版了五卷本的《東京大空襲·戰災志》,之後東京空襲記錄協會要求東京都政府建立一個關於東京大空襲的紀念館,東京都政府於1992年1月決定建立一個這樣的紀念館並開始了準備工作,但在1999年4月由於財政困難而停止了建設計劃。政治經濟研究所和東京空襲記錄協會呼籲私人捐款以建設博物館,並從2000年開始累計收到了一億多日元的捐款。博物館於2002年3月9日開始對外開放,早乙女勝元任第一任館長。

博物館所在的這片土地由一位日本人無償捐贈給了政治經濟研究所,最初政治經濟研究所在這裏建立了一個事務所,而博物館被建在事務所的旁邊。隨着參觀人數的增多,提高展覽的質素和數量成了當務之急,博物館將將說明室的數量提高一倍等擴建目標提上了日程。2005年8月,博物館為了擴建發起了籌款,2007年3月,這裏建起了一座包括政治經濟研究所事務所的共同研究室和東京空襲和戰爭破壞資訊中心的擴建部分的建築物。

2006年6月,政治經濟研究所組建了戰爭災害研究室,開始對東京大空襲進行全面研究,並從2007年度開始獲得文部科學省的資助,豐富的研究成果擴充了展覽的內容。

2017年5月到9月博物館的建築物進行了全面的改建,成為了一個無障礙博物館。

博物館歷史事件和活動[編輯]

自20世紀60年代起,很多日本民眾就呼籲建立一個東京大轟炸紀念館,但一直沒能就建設計劃和理念達成一致。[2]90年代,東京空襲協會向東京都政府提出了建立博物館的要求。[3]

建立之初(建立以前-2005年)

2000年3月,東京空襲記錄協會和政治經濟研究所發起了建設博物館的籌款,最終四千多名捐贈者為這個籌款捐贈了一億日元。2001年9月,博物館舉行了奠基儀式,並在2002年3月舉行了開幕式和「慶祝博物館開幕聚會」,博物館開始對公眾開放。 5月,博物館舉行了慶祝「世界兒童和平雕像」揭幕一周年的活動,這是博物館第一次舉辦正式紀念活動。6月,博物館舉辦了第一次「思考城市空襲」座談會,此後該座談會又舉行了多次。7月,雜誌「東京大空襲戰災資料中心」No1號出版,中心還在此月成立了「友誼協會」。

2003年3月,博物館舉辦了慶祝博物館開館一周年的「一周年會」。2004年3月, 新設立的「兒童與戰爭」角在展覽室開放。

2005年3月,博物館舉行了「博物館開館三周年和東京大空襲60周年」紀念活動,同年5月,博物館的指南《從東京大空襲戰災資料中心穿越東京大空襲》出版。8月,博物館為了擴大規模開始籌集捐款。

2005-2019(2019年早乙女勝元退休)

2006年2月,博物館因參與製作NHK特別節目《東京大空襲:60周年災難地圖》而獲得了關東甲信越區廣播文化獎。6月,戰爭災害實驗室作為研究部門成立,並在次年獲得了文部科學省的科學研究補助金。8月,博物館為暑假期間參觀博物館做作業的小學生及家長們舉辦了空襲體驗和圖畫表演活動,從2007年7月開始,這個活動被成為了一個在每年暑期舉行的年度活動。10月,博物館因擴建工程而暫時關閉,擴建工程在2007年3月完成。

2007年3月,博物館除完成了擴建工程外還舉行了「講述東京空襲大事件-5周年慶典」。4月,來自姬百合和平博物館的人們參觀了博物館,並與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了互動和交流。博物館在7月-8月舉辦了特別展覽「東京空襲的活生生的見證:鈴木賢治攝影展」,後來這個展覽被改為了定期展覽。10月,博物館舉辦了研討會「濫殺濫傷的起源:審視格爾尼卡和中國城市的轟炸」。

2008年10月,博物館舉辦了名為「關於不分青紅皂白轟炸的國際研討會:世界各地受災城市如何報告空襲」活動,並在同年的10月-12月舉辦了五次「東京大空襲戰災資料中心學習講座」。11月,博物館舉辦了特別展覽「高中生眼中的被東京空襲影響的樹木」。[4]

2009年7月,《岩波DVD書和平檔案:東京、格爾尼卡重慶:從空襲中思考和平》出版,博物館還在7月到9月舉辦了特別展覽「東京-格爾尼卡-重慶空襲攝影展」。博物館的暑期親子專案在8月得到了江東市教育委員會的支援。9月,博物館啟動了「見證影片專案」,10月,日本著名醫學家日野原重明參觀了博物館,在10月-11月博物館舉行了一系列公開講座,以紀念岩波DVD書的出版。

2010年2月-4月,博物館舉行了特別展覽「小野澤先生空襲畫」,內容主要為小野澤創作的關於空襲的藝術品。在12月,筑紫哲也關於東京大空襲的電視節目常設展覽開幕,還出版了由博物館編輯,時任館長早乙女勝元監製的《講述東京大空襲的視覺書籍(5):戰爭之路和空襲》。

2011年6月,博物館舉辦了「東京空襲證詞影片專案公開學習小組」活動,並在8月舉辦了兩部影片資料的放映活動,博物館的參觀人數超過了兩萬餘次。10月,政治學和經濟研究所成為了公共利益基金會。

2012年2月-4月,博物館舉行了以影像資料為主的展覽「十周年特別展:東方社攝影俱樂部錄製的美軍狂轟濫炸」。同年3月,博物館還舉行了「傳遞東京大空襲:戰爭破壞資源中心10周年」活動,以紀念博物館開館10周年。

2013年3月,博物館舉行了特別展覽「德國空襲報告:德累斯頓柏林漢堡」。

2014年2月,和平文化出版了《田野調查東京空襲》,3月,中心發佈了新的東京大轟炸災難地圖(「生命損失地圖」)和「東京大空襲見證影片地圖」,4月,5月,博物館又舉辦了兩個影像資料的上映活動。7月,博物館開始參考和研究「東京戰爭烈士名單」,11月,博物館第一次舉辦了「秋季和平文化節」。

2015年1月,博物館出版了《東京空襲權威寫真集:美軍濫炸造成的破壞記錄》,並發佈了展覽導遊志願者指南,並於2月-4月舉行了紀念攝影集「東京空襲攝影展」出版的特別展覽。同年3月是東京大空襲70周年紀念日,博物館舉行了紀念活動。8月,博物館為了增加暑期活動參與者的範圍,將 「暑假親子專案」改為了「暑假特別專案」。10月,針對空襲的經驗和中心對下一代的傳承問題,中心成立了「下一代繼承研究小組」。11月, 中心的「證詞影片地圖」被第19屆日本媒體藝術節評審團評選。

2016年6月,博物館開始實行開館15周年的業務更新計劃。7月,《東京重建相片集:1945-46年文化社看到的燒傷復興》出版,10月,介紹該中心的新影片「什麼是東京空襲?」公開。2017年2月-4月,博物館舉行了特別展覽「空襲受害者與戰後日本」。5月,博物館開始接受特定捐款,這次捐款在2018年3月結束。5月-9月,博物館進行並完成了建築物的翻新工作。9月,博物館的相關機構霊名薄研究會發表了報告《東京空襲死亡名單研究》。

2018年2月-4月,博物館舉行了名為的特別展覽「名字、面孔、腳步聲:3月10日迷失的人」。

2019年3月,博物館為網站做了更新工作,並出版了經歷集《當時我還是個孩子:東京大空襲中21人的記錄》。87歲高齡的博物館第一任館長早乙女勝元退休,仍擔任名譽董事。[5][6]

2019-今

2022年5月10日,東京大空襲戰災資料中心第一任館長早乙女勝元去世,享年90歲, 中心發文紀念。[7][5]

新冠疫情期間,博物館按照日本規定停止開放,後在2022年6月20日重新開放。[5]

中心的目標[編輯]

1945年,亞太戰爭結束。美國軍隊在同年3月10日對東京進行的燃燒彈轟炸將幾乎整個東京市區燒毀,並導致約10萬人喪生(具體數字仍未統計清楚),其中很多人是平民(同時很多是婦女兒童和老人)。許多人的財物被毀、失去親人、失去生命。[8]

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是日本和世界各地眾所周知的事件,但同樣傷亡慘重並且對平民造成很多傷害的東京大轟炸事實上卻沒那麼著名,在東京大空襲戰災資料中心建立之前,沒有任何專門介紹東京大轟炸的公共博物館。[9][1]

東京大空襲戰災資料中心想讓人們了解以下問題:

東京遭受空襲的前因後果是什麼?

為什麼遭到如此重的破壞?

空襲中的人們經歷了什麼?

空襲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日本社會如何看待這場空襲?[10]

「如果你還不了解它,讓我們去了解它,如果你已經了解它,請告訴它。[4]」是該中心列在官網上的的一句格言。

自2002年開館以來,該中心一直作為私人設施傳達和介紹關於東京大轟炸的資訊。

在戰爭期間,日本的很多其他地方也遭到了空襲,同時日本軍隊也空襲了很多別國城市,空襲也不是在亞太戰爭期間被發明,而是早在20世紀初就有了實踐。[11]放眼世界,空襲、導彈和其他空中打擊行為仍在進行,但是這些軍事行動通常會導致平民的傷亡。中心希望人們(特別是學生)通過感受和體驗,學習和思考空襲相關的事情。

同時該中心希望他們能夠儘可能傳達這場事件的歷史經驗和事實,防止對戰爭和空襲的記憶消退,防止美化過去戰爭的行為,創造和保護一個沒有戰爭和空襲的和平社會。這是中心「最重要的一個目標」[10]

中心建立後,很多空襲親歷者在中心登記或捐款,或者加入了該中心的相關機構東京空襲記錄協會。隨着時間推移,在該中心登記的人數正在穩步減少,該中心希望繼續傳遞這些人的思想和經歷,並將中心作為學習和思考這場空襲、學習和思考和平的教育場所,成為「促進和平的地方以及研究這場空襲的地方」[10]。該中心總的目標是成為一個「讓參與其中的人們可以自由交流、相互尊重、並為和平努力的中心」,「將生命與和平的接力棒牢牢傳遞到未來。」[12]

建築外觀和構造以及展覽內容[編輯]

中心的建築由日本設計師三沢浩氏設計,外牆顏色從下往上漸變為紅色,象徵着轟炸當天的紅色天空。建築正面右側有一座母親抱着幼子的半身雕像,名為「戰火之下」,由河野新設計[13],左側有一座由東京的初中生和高中生捐款並設計建立的雕像,名為世界兒童和平雕像,外觀為一個女孩在破裂的雞蛋前澆花。按照捐贈土地的人意願,雕像左邊依然供奉着三個最初在此區域供奉的人。

主樓一層左側是政治學和經濟研究所中心的辦公室,右側是中心的接待處,還有一個開放的圖書館供大家閱讀以及一個供大家討論和研究的區域。

主樓一層後的附樓部分設有一個用來觀看影片資料的影片演講室,影片演講室還有一張顯示空襲區域的地圖,一些描繪空襲的繪畫藝術品以及一架被燃燒彈擦過的鋼琴等展品,影片演講室有時也會被用作特別展覽。

主樓二樓是常設展覽室,展覽室由四個部分組成:「戰爭期間的生活」區域、「空襲的現實」區域、「空襲後的歷史」區域、「證詞和影片」區域,主題均是東京空襲。內容涵蓋空襲前(關東大地震之後)至今的物品和資料。博物館將真實的歷史物品、相片還有歷史體驗(如體驗筆記、體驗相片)、影片和證詞等材料與複製品和模型相結合,展示空襲前人們的生活、空襲期間的經歷、空襲後人們的生活以及日本社會如何看待空襲。

主樓三層主要是博物館的會議研究空間,一般不對遊客開放。

博物館存有大量空襲的相片影像料還有空襲遇難者的名單。[3]

書籍[編輯]

博物館儲藏、出售和編寫一些主要關於東京大轟炸的書籍、雜誌、資料,包括第一任館長早乙女勝元的著作、博物館編寫的一些小冊子和雜誌,以及各個出版社的相關書籍。[4]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東京大空襲・戦災資料センター. Wikipedia. 2022-09-03 (日語). 
  2. ^ 东京大轰炸:那些被掩埋的城市记忆(3). [2023-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9). 
  3. ^ 3.0 3.1 フロアガイド – 東京大空襲・戦災資料センター. [2023-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4) (日語). 
  4. ^ 4.0 4.1 4.2 東京大空襲・戦災資料センター. [2023-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4) (日語). 
  5. ^ 5.0 5.1 5.2 センターとは – 東京大空襲・戦災資料センター. [2023-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4) (日語). 
  6. ^ 早乙女勝元. Wikipedia. 2023-05-31 (日語). 
  7. ^ Katsumoto Saotome, chronicler of Tokyo firebombing, dies at 90. Washington Post. 2022-05-17 [2023-06-19]. ISSN 0190-82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6) (美國英語). 
  8. ^ 历史回放:“人间炼狱”的东京大空袭. BBC News 中文. 2015-03-10 [2023-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9) (中文(簡體)). 
  9. ^ Karacas, Cary. Place,Public Memory and the Tokyo Air Raids. : 520–540. 
  10. ^ 10.0 10.1 10.2 センターがめざすもの – 東京大空襲・戦災資料センター. [2023-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30) (日語). 
  11. ^ 【知识】盘点空袭史上那些第一次. m.baidu.com. [2023-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30). 
  12. ^ 東京大空襲・戦災資料センター. [2023-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4) (日語). 
  13. ^ 総務省|一般戦災死没者の追悼|母子像「戦火の下で」. 総務省. [2023-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9) (日語).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