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俄羅斯人在立陶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俄羅斯人在立陶宛
總人口
176,913 (2011)[1]
139,507 (2015)[2]
分佈地區
維爾紐斯, 維薩吉納斯, 克萊佩達
語言
俄語, 立陶宛語
宗教信仰
東正教會 (51.5%)、天主教會 (11.9%)、舊禮儀派 (11.8%)[1]
相關族群
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

據立陶宛當局估計,2015年在立陶宛的俄羅斯人有14萬人,占立陶宛總人口的 4.8%。[3]

歷史[編輯]

俄羅斯帝國時代[編輯]

中世紀末期,第一批俄羅斯商人和工匠開始長居於數個立陶宛城鎮,此即魯塞尼亞人定居立陶宛本部的歷史之開端。17世紀末,又有很多俄國舊禮儀派教徒為躲避國內的宗教迫害而定居立陶宛東部。

18世紀末,俄普奧三國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期間,立陶宛被俄羅斯帝國吞併,迎來了數量更多的第二批俄國移民。在俄國人的統治下,立陶宛地區的權力依舊主要歸屬於立陶宛貴族英語Lithuanian nobility,亦有俄國人定居於維爾紐斯和考納斯等城市,部分行政職位被俄羅斯人所佔據。1863年的一月起義過後,一些位于波蘭的屬於當地貴族的地產遭沒收,並被移交給俄國官員。在移民立陶宛的俄國人中,有很多都是軍人、海員、商人。

蘇聯時代[編輯]

如今,立陶宛俄裔人口之大部分都是在蘇聯時期移民的俄國人及其後代。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蘇聯於1940年佔領、吞併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德國於1941年入侵蘇聯後,上述三國很快便被德方控制。很多在之前的吞併中抵達立陶宛地區的俄國人——尤其是共產黨員——都撤回了蘇聯;而那些落入德國人之手的人則遭到殘酷對待,很多都死於非命。

隨着戰爭趨近結束,蘇聯在1944至1945年間重新佔領波羅的海國家。西方各民主國家並不承認蘇聯對侵佔的領土擁有主權。

戰爭剛一結束,斯大林就對波羅的海三國實行了大型人口遷移計劃。立陶宛迎來了俄羅斯人和少量其他蘇聯民族移民以及大量駐軍人員。很多蘇軍退伍人員亦選擇留在這裏,因為這裏的生活水平比俄羅斯大多數地方都高。

1953年斯大林死後,安塔納斯·斯涅奇庫斯所領導的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拒絕接受人口再安置政策,他還把立陶宛人安插進黨內高層,從而有效地減少了其他蘇聯加盟共和國移民入境數量。但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移民潮並未完全停止,後來還有更多批次的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工人來到立陶宛參與大型建築工程,例如發電廠的施工。

蘇聯於1989年最後一次進行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立陶宛有9.4%的人口是俄羅斯裔,其他蘇聯民族人口亦佔據了幾個百分點[4]

立陶宛獨立後[編輯]

生活在立陶宛的俄羅斯人主要居住在城市地區。在維爾紐斯,13%的城市人口是俄裔,在克萊佩達,這一比例則達到了28%。但考納斯的俄裔人口僅佔全城人口的4.4%。維薩吉納斯是專門為伊格納利納核電站工人所建的城鎮,因此俄裔人口佔全城人口之大部(56%)。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Lithuania Census 2011 (PDF). [2023-02-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2-29). 
  2. ^ A. Butkus. Lietuvos gyventojai tautybės požiūriu. Alkas.lt. 16 December 2015 [2023-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31). 
  3. ^ A. Butkus. Lietuvos gyventojai tautybės požiūriu. Alkas.lt. 16 December 2015 [2023-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31). 
  4. ^ Archived copy. db1.stat.gov.lt. [12 Jan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October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