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切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診脈圖,出自明張世賢《圖注八十一難經》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吳門沈氏碧梧亭刻本
18世紀中國的脈診

切診,包括脈診按診兩部分,是醫生運用雙手對病人的一定部位進行觸、摸、按壓,從而了解疾病情況的方法。脈診是按脈搏,根據《素問‧三部九候論》,古代最早的一種全身脈診法,它把人體頭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處的動脈,在這些部位診脈,稱為三部九候。 頭部 上:兩額動脈(太陽穴),候頭部病變;中:兩側耳前動脈(耳門穴),候耳目病變;下:兩頰動脈(地倉穴大迎穴),候口齒病變。

上肢 上: 手太陰肺經動脈(寸口太淵穴),侯肺;中:手少陰心經動脈(神門穴),侯心;下:手陽明大腸經動脈(合谷穴),候胸中。 下肢 上:足厥陰肝經動脈(五里穴、婦女取太沖穴),候肝;中:足太陰脾經動脈(箕門穴),侯脾,侯胃氣配足陽明胃經動脈(衝陽穴);下:足少陰腎經動脈(太溪穴),候腎。

經過多年臨床實踐,逐漸演變成獨取寸口。《難經·一難》。指單獨診寸口脈,可診知全身疾患。因寸口屬手太陰肺經,肺朝百脈,肺為氣之主,肺經又起於中焦,乃氣血發源之處,寸口又為脈之大會,故能反映全身臟腑經脈氣血的變化,而診斷五臟六腑的病變。

按診是對病人的肌膚、手及其病變部位的觸摸按壓,以測知局部冷熱、軟硬、壓痛、包塊或其他異常的變化,從而推斷疾病的部位和性質的一種診察方法。

常見病脈

[編輯]
日本的脈診

一般來說,一個健康人的脈象應為呼吸之間跳動四次,寸關尺三部之脈和緩有力,不浮不沉。常見的病脈,主要有等。[1]

  • 浮脈:浮的意思是脈位浮於表面,輕按可得,重按則減。表證由於外感病邪停留於表,因此脈氣鼓動於外,脈位淺顯。浮而有力則表實;浮而無力則表虛。虛陽外浮,脈浮大無力為危證。
  • 沉脈:跟浮脈相反,沉脈脈位輕按而不得。主要為裏證。跟浮脈相似,有力為裏實,無力則為裏虛。
  • 遲脈:遲的意思,是脈頻跳動遲緩,平均每分鐘跳動六十次以下。主病為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
  • 數脈:數脈跟遲脈相反,意即脈象跳動頻密,每分鐘跳動九十次以上。主為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
  • 虛脈:寸關尺三部脈皆無力,重按則空虛。主為虛證。
  • 實脈:寸關尺三部脈象皆有力,主為實證。
  • 滑脈:脈象滑如走珠,按之流利為滑脈,乃健康氣血充實之表徵。滑數之象,則為喜脈
  • 洪脈:洪脈,就是如洪水一般的意思。脈大而有力,波濤洶湧,來盛去衰。主為熱盛。
  • 細脈:脈細小如線,起落明顯為細脈,主為虛證。
  • 弦脈:脈按之如按琴弦。主為病、痛證、飲。[2]

註釋

[編輯]
  1. ^ Shu, Jian-Jun; Sun, Y.G. Developing classification indices for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September 2007, 15 (3): 190–198. PMID 17709064. arXiv:1402.6649可免費查閱. doi:10.1016/j.ctim.2006.06.004. 
  2. ^ 【看中醫】20150124 - 切診. [2017-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6). 

參考文獻

[編輯]
  • 鄧鐵濤等編,《中醫診斷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第24次印刷,ISBN 7532302229
  • 朱文鋒等編,《中醫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第1次印刷,ISBN 7-117-03369-X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