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河」號驅逐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聯合王國
艦名 HMS Gala
下訂日 《1903–1904年度海軍評估報告》
建造者 倫敦波普勒亞羅船廠英語Yarrow Shipbuilders
動工日 1904年2月1日
下水日 1905年1月7日
服役日 1905年4月
結局 1908年4月27日,與巡洋艦「細心」號相撞沉沒
技術數據
艦級 亞羅型江河級英語River-class destroyer驅逐艦[1][2]
排水量
  • 590長噸(599公噸)標準
  • 660長噸(671公噸)滿載
全長 231英尺4英寸(70.51米)(o/a
全寬 23英尺6英寸(7.16米)
吃水 7英尺2.5英寸(2.197米)
動力輸出 7,000匹軸馬力(5,200千瓦特)
動力來源
速度 25.5節(47.2公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
  • 130噸燃煤
  • 11節(20公里每小時)航速下,續航可達到1,620海里(3,000公里)
乘員 70名軍官和水手
武器裝備

陛下之艦「加拉河」號(英語:HMS Gala[a]英國皇家海軍根據1903-1904年海軍計劃訂購的一艘亞羅型江河級驅逐艦英語River-class destroyer。本艦以加拉河命名,也是第一艘以此命名的英國皇家海軍艦隻。該艦於1905年1月7日下水,同年6月正式服役。1908年4月28日在與「細心」號巡洋艦的碰撞事故中,該艦意外沉沒。

設計與建造[編輯]

「加拉河」號是英國皇家海軍1903-1904年度造艦計劃中的15艘江河級驅逐艦之一[5]。該艦於1904年2月1日在亞羅造船廠鋪設龍骨,並於1905年1月7日下水[6][7]。1905年6月完工後,該艦被拖到查塔姆海軍造船廠英語Chatham Dockyard,並在6月30日正式服役[8][9][10]。該艦是首艘使用「加拉河」這個名字的英國皇家海軍艦艇[11]

「加拉河」號的設計基於1901年至1902年間從亞羅船廠訂購的江河級驅逐艦[12]。因此,「加拉河」號全長在231英尺3英寸(70.49米)[13]至231英尺4英寸(70.51米)[14]之間,舷寬23英尺6英寸(7.16米),吃水深度為7英尺212英寸(2.20米)[14]。輕載排水量為590長噸(600公噸),滿載排水量為660長噸(670公噸)[13]

艦載四台亞羅式水管鍋爐向兩組四缸三脹式蒸汽發動機提供蒸汽[15]。引擎額定輸出功率為7,500匹指示馬力(5,600千瓦特),合同設計要求航速達到25.5節(29.3英里每小時;47.2公里每小時),在海試期間達到25.9節(29.8英里每小時;48.0公里每小時)[16]。四個煙囪分成兩組,間距緊密的安裝在上層建築[13]

包括「加拉河」號在內的江河級驅逐艦最初的武器裝備與之前的30節型驅逐艦英語B-class destroyer (1913)相同,包括一門QF 12磅12𠵆艦炮和五門6磅(57毫米)炮以及兩具18英寸(450毫米)魚雷發射管[13][17]。儘管該艦級的早期艦船有兩門6磅炮安裝在炮塔上,但在包括「加拉河」號在內的1903年至1904年建造的艦船上,這些炮被移動到艦艏,使其工作環境更為乾燥[5][18]。1906年,參照日俄戰爭期間的經驗教訓,6磅炮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海軍部決定拆除5門6磅艦炮,並升級為3門12磅8𠵆速射炮。其中2門新炮安裝在艦艏,第三門安裝在艦尾中線上。該艦級各艦在1907年至1908年間進行了新裝備的改造工程[19]

服役[編輯]

戰前[編輯]

服役後,「加拉河」號加入了駐紮在希爾內斯的預備驅逐艦分隊[10]。 1905年10月,該艦奉命轉調到波特蘭港英語Portland Harbour,擔任第二驅逐艦分隊的高級軍官用艦[20]。1906年12月,「加拉河」號配屬到樸茨茅夫,並被分配了一個由骨幹艦員組成的團隊[21]

沉沒[編輯]

1908年4月27日下午,由包括偵察巡洋艦「冒險」號英語HMS Adventure (1904)和「細心」號在內的15艘艦艇組成的東方驅逐艦縱隊離開哈里奇進行射擊演習和夜間演習。午夜過後不久,因所有參演艦隻的燈光都處於管制之下,「加拉河」號的引擎室的後部被「細心」號的撞角撞擊,艦身斷為兩截並造成一人死亡。由此「加拉河」號不得不進入希爾內斯進行修理。但在向淺水區拖拽的過程中,「加拉河」號艦體的前後兩段都不幸沉沒。[22][23]

腳註[編輯]

註釋[編輯]

  1. ^ 譯名參考自《英國驅逐艦全史 1893~1918》[3]。「HMS」是「Her or His Majesty's Ship」的縮寫,意為「陛下之艦」,常用於部分君主制國家海軍艦船名稱的前綴[4]

引文[編輯]

  1. ^ Jane (1969),第75頁.
  2. ^ Jane (1990),第76頁.
  3. ^ 劉楊(2014年),第89頁
  4. ^ 於百九(2022年),第85頁
  5. ^ 5.0 5.1 Friedman (2009),第91頁.
  6. ^ Friedman (2009),第304頁.
  7. ^ Naval & Military Intelligence. The Times (37599). 1905-01-09: 5. 
  8. ^ Naval & Military Intelligence. The Times (37741). 1905-06-23: 7. 
  9. ^ Naval & Military Intelligence. The Times (37746). 1905-06-29: 11. 
  10. ^ 10.0 10.1 Naval & Military Intelligence. The Times (37749). 1905-07-03: 12. 
  11. ^ Colledge & Warlow (2006),第137頁.
  12. ^ Chesneau & Kolesnik (1979),第100頁.
  13. ^ 13.0 13.1 13.2 13.3 Chesneau & Kolesnik (1979),第99頁.
  14. ^ 14.0 14.1 Friedman (2009),第292頁.
  15. ^ Fock (1981),第80頁.
  16. ^ Leyland & Brassey (1906),第6頁.
  17. ^ Friedman (2009),第89, 91頁.
  18. ^ Manning (1961),第48頁.
  19. ^ Friedman (2009),第97頁.
  20. ^ Naval and Military Intelligence. The Times (37840). 1905-10-17: 11. 
  21. ^ Fleets and Squadrons in Commission at Home and Abroad: Destroyer Flotillas in Home Waters. The Navy List. 1913-01: 270a [2023-07-13]. 
  22. ^ Destroyer Cut In Half. Poverty Bay Herald. 1908-06-12: 5. 
  23. ^ A Naval Collision: British Destroyer Sunk. The Gympie Times. 1908-04-30: 3. 

參考書目[編輯]

擴展閱讀[編輯]

  • March, Edgar J. British Destroyers: A History of Development, 1892–1953; Drawn by Admiralty Permission From Official Records & Returns, Ships' Covers & Building Plans. London: Seeley Service. 1966. OCLC 164893555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