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勒特羅納環形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勒特羅納環形山
阿波羅16號拍攝的勒特羅納環形山,美國宇航局圖片
緯度10.5°S
經度42.49°W
直徑117.6公里
深度1.19公里
余經日出時42°
命名來源讓-安托萬·勒特羅納英語Jean-Antoine Letronne

勒特羅納環形山(Letronne)是月球正面位於風暴洋西南岸的一座大撞擊坑殘跡,約形成於早雨海世[1],其名稱取自十八世紀法國考古學家讓-安托萬·勒特羅納英語Jean-Antoine Letronne(Jean-Antoine Letronne,1787年-1848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描述[編輯]

勒特羅納環形山的周邊,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
月球軌道器4號拍攝的勒特羅納環形山大部,請注意當時太陽的角度較上面圖像中的高。

該隕坑西南偏西靠近比伊隕石坑、西北偏北毗鄰佛蘭斯蒂德隕石坑維希曼隕石坑位於它的東北、東北偏東和東南分別坐落了小隕坑舍勒和大隕坑伽桑狄環形山。勒特羅納環形山坑底北部綿延着一道皺嶺-魯比山脊,而尤因山脊則分佈在它的東側,東南和西南分別伸展着赫里戈留斯月溪(Herigonius)和比伊月溪(Rima Billy),南側面瀕臨濕海[2]。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10°30′S 42°29′W / 10.5°S 42.49°W / -10.5; -42.49,直徑117.6公里[3],深度1.19公里[4]

勒特羅納環形山外觀呈半圓形狀,其北側坑壁已完全消失,坑底直接與風暴洋連接成一體,成為風暴洋西南邊緣上的一處面北的月灣。殘存的坑壁類似半圈形的山脊。其中西側邊緣上坐落了溫思羅普隕石坑,而東側坑壁高出周邊900米[1],其北端構成了一座伸入在月海的月岬。該隕坑坑內已被玄武岩熔岩淹沒,表面較為平坦,坑底中心坐落了四座高約200米小山丘[5],其中三座呈三角狀分佈,坑底東南則是一座醒目的碗狀撞擊坑-衛星坑勒特羅納 B。

衛星隕石坑[編輯]

按慣例,最靠近勒特羅納環形山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該坑的中心點旁。

LAC-75 區域圖
勒特羅納 緯度 經度 直徑
A 12.1° S 39.1° W 7 公里
B 11.2° S 41.2° W 5 公里
C 10.7° S 38.5° W 4 公里
F 9.2° S 46.1° W 8 公里
G 12.7° S 46.5° W 10 公里
H 12.6° S 46.0° W 4 公里
K 14.5° S 43.6° W 5 公里
L 14.3° S 44.3° W 5 公里
M 12.0° S 44.1° W 3 公里
N 12.3° S 39.8° W 4 公里
T 12.5° S 42.6° W 3 公里

以下隕石坑已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更名 :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Crater Letronne on LAC-75 map. (PDF). [2016-10-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2-20). 
  3.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6-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8). 
  4. ^ John E. Westfall's Atlas of the Lunar Terminator,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0). [2016-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8). 
  5. ^ Naosuke Sekiguchi, 1972. Catalogue of Central Peaks and Floor Objects of the Lunar Craters on the Visible Hemisphere.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and University Park Press.

另請參閱[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