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世克
葉世克 Paul Jaeschke | |
---|---|
膠澳總督 | |
任期 1899年2月19日—1901年1月27日 | |
前任 | 羅紳達 |
繼任 | 都沛祿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普魯士王國布雷斯勞 | 1852年9月2日
逝世 | 1901年1月27日 德屬膠澳租借地青島 | (49歲)
軍事背景 | |
效忠 | 北德意志邦聯(至1871年) 德意志帝國 |
服役 | 北德意志邦聯海軍(至1871年) 德意志帝國海軍 |
服役時間 | 1868年-1901年 |
軍銜 | 海軍上校 |
參戰 | 鎮壓義和團運動 |
葉世克(德語:Paul Jaeschke,1851年8月4日—1901年1月27日),德意志帝國海軍軍官,德屬膠澳租借地第二任總督,任內曾多次出兵武力平息山東內地民變、鎮壓義和團,同時推進青島城市建設,因瘟疫病逝於青島,逝世前軍銜為海軍上校。
生平
[編輯]早年及海軍軍官經歷
[編輯]1851年8月4日,葉世克出生於普魯士王國西里西亞省布雷斯勞(今波蘭下西里西亞省弗羅茨瓦夫)[1],其父奧托·耶施克(Otto Jaeschke)為一名銀行職員[2][3][4]。1868年4月,葉世克以軍官候補生(Kadett)身份加入北德意志邦聯海軍[1],同年7月至次年6月跟隨尼俄伯號訓練艦在西印度群島及非洲部分島嶼周邊服役[2][3][4]。次年成為海軍軍官候補生(Seekadett)[1]。
1872年晉升為海軍少尉[1][2]。1872年至1881年之間,葉世克時而在陸上任職,時而在艦上指揮[2][3][4],期間於1875年晉升海軍中尉[1]。1881年晉升上尉[1],同年在魚雷事務監察處(Inspektion des Torpedowesens)任職[2][3]。1886年至1888年在常駐東亞的狼號炮艦任艦長[2][3][4]。1888年晉升為少校[1],同年調至基爾任魚雷分隊(Torpedoabteilung)指揮官[2][3][4]。1892年至1895年在柏林任帝國海軍部中央局局長,1894年晉升海軍上校[1][2][3][4]。1895年4月,葉世克被任命為皇帝號鐵甲艦艦長,並率領該艦加入東亞分艦隊,且曾於次年春到訪膠州灣[2][3][4]。1896年5月回到柏林任海軍總司令部外事局局長[2][3][4]。
膠澳總督任職時期
[編輯]1898年10月10日,因膠澳總督羅紳達遭到商人及國內輿論指責,海軍部國務秘書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任命葉世克接替羅紳達任膠澳總督[5][3]。1899年2月18日(一說19日[3][4]、一說20日[5]),葉世克到達青島就職。葉世克上任後繼續推行羅紳達任內開啟的各項事務,並於3月11日頒佈決定,增加三名平民代表加入總督府參議會參議租借地重要事務,規定代表任期一年,其中一人由總督聽取參議會建議後任命,一人從登記在案的非中國公司內選出,另一人不限國籍,但須為繳納土地稅50元以上者[6]。此舉被認為是對此前商人對總督府非議的回應[3][4]。
葉世克任內曾數次派兵入侵山東其他地區以鎮壓民變。1898年秋,沂州府日照縣等地平民與德國天主教聖言會傳教士發生衝突,魯南代牧區主教銜宗座代牧安治泰對日照縣令的處理不滿,遂向德國駐華公使海靖和膠澳總督府要求出兵日照。1899年3月29日,葉世克派遣德軍160人乘坐吉菲昂號無防護巡洋艦開往日照,其中120人次日在石臼所登陸,由埃里希·馮·法金漢上尉率領,佔領日照縣城,要求知縣十日內捉拿各犯、審明定罪,其餘40人從安東衛登陸,4月2日在蘭山縣韓家村縱火燒毀大量民房。5月25日,德軍撤出日照,並帶走數名鄉紳作為人質,直至6月底安治泰得到賠償後才致電葉世克釋放。[7][8][9][10]
1899年6月,山東鐵路公司成立,負責修築膠濟鐵路。同月該公司線路勘探人員在高密縣境內與平民發生衝突,葉世克未向柏林方面請示,即於6月22日派遣海軍第三營(III. Seebataillon)的兩個連、15名騎兵攜帶若干重武器入侵高密縣城及大呂村、堤東村等村落,導致多名村民死傷、縣城通德書院遭毀壞、團練局槍械遭到搜刮,地方官員與德方協定賠償後,德軍於7月大部分撤回青島,留有一支騎兵特遣隊在膠州駐紮至8月底[6][11][12]。葉世克事後在致提爾皮茨的函中稱強有力的鎮壓手段可以阻止日後類似事件發生,又稱高密處於租借地外圍的中立區,總督府有權在此調動軍隊,必須給中國居民「上一堂教育課」[12]。然而總督府針對傳教、築路衝突的強硬態度反而使得中國平民與歐美僑民的矛盾日趨加深,與聖言會同在魯南傳教的美國長老會認為沂州教案中對傳教會的「保護」實質上還不如不保護[7]。德方的強硬態度最終導致1900年義和團運動席捲山東[7]。
武力平息衝突的同時,葉世克經柏林方面建議,採取「以華制華」策略,仿照英屬威海衛華勇營在第三營內組建華勇連(Chinesenkompagnie),招募山東平民為兵勇。葉世克認為中國士兵單兵開支少於德國士兵,可節省大量開支,且中國人更加適應當地環境[4]。據稱葉世克甚至曾說道:「一個中國士兵的人命不那麼寶貴,這便於在任何時間均可以沒有顧忌地投入使用。[4]」華勇連自1899年秋開始徵召,組建不久便出現軍紀渙散、逃兵甚多的問題,且組建僅數月即遭遇義和團運動時期的動亂,最終於1901年解散,其餘兵勇大部分改編為膠澳警察公署下屬的巡捕隊。[13]
1899年12月,由於山東鐵路公司對高密縣平民關於鐵路改線的建議置之不理,當地平民再次組織反抗築路[11][12]。1900年2月13日,葉世克派遣120名海軍士兵、部分海軍炮兵及20名華勇連騎兵進駐膠州[6]。與此同時,葉世克應山東巡撫袁世凱邀請,派遣山東鐵路公司經理錫樂巴與一名軍官赴濟南交涉路礦事務,於3月簽訂《膠濟鐵路章程》[6][12][14]。3月9日,駐膠州德軍大部分撤出[6]。
同年5月28日,因北京周邊義和團暴亂增多,時任德國公使克林德致電葉世克要求派兵保護使館。次日,葉世克派遣40餘名官兵乘奧古斯塔皇后號防護巡洋艦前往大沽,又於6月8日應東亞分艦隊司令要求派25名士兵前往天津。6月19日,葉世克派遣第三營營長約翰內斯·克里斯特(Johannes Christ)少校率領兩個連共256名官兵乘伊倫娜號防護巡洋艦開赴大沽。第三營部分部隊曾參與6月末在天津支援西摩爾的行動及同年8月八國聯軍進攻北京。[6][15]
與此同時,山東省境內的騷亂也逐漸增多,總督府再次派兵前往膠州[6]。7月3日,總督府向袁世凱聲明,準備在必要情況下通過軍事佔領重要據點來維持省內秩序,同時在租借地內組織演練備戰[6][12]。7月底後,山東境內局勢逐漸緩和,期間駐膠州部分德軍曾移駐即墨[6]。9月18日,葉世克向京津地區派遣的部隊返回青島[6]。10月6日至7日,葉世克在天津與新任德國公使穆默及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會晤,決定「對中立區村民實施懲罰性軍事行動」[12]。10月15日,葉世克派遣200餘名士兵再次入侵高密,不顧袁世凱求和,要求各村村民拆除圍牆等防禦設施,未得村民理睬後炮轟、焚燒張家莊、克蘭莊、李家營等村莊,並與村民發生交火,導致中國平民等死亡數百人[11][12]。事後,葉世克與袁世凱達成協議,規定鐵路兩側各25公里內地帶由總督府保護,此外地帶由清政府保護[12]。葉世克向膠州、高密各派遣德軍200人以確保膠濟鐵路建設。兩地德軍於1904年膠濟鐵路通車後仍未撤走,直至1906年《膠高撤兵善後條款》簽訂後才撤回青島[11]。
租借地外出現嚴重騷亂的同時,青島的各項建設一度因為勞動力嚴重匱乏而近乎停滯。葉世克在1900年8月7日致提爾皮茨的信中稱,華北的騷亂對建設幾乎沒有影響,而勞動力匱乏的主要原因是企業主對待工人的方法。據記載,當時的德國商人為防止工人離散會採取強制寄宿的方法,強制工人在工地內居住、勞動。據葉世克稱,大企業僱傭的工人並未出現大批逃離至內地的現象,而小企業則多受此現象困擾,此種現象主要原因在於對待中國工人的方式方法不同。葉世克意識到,中國工人不會完全任德國商人擺佈的原因在於他們對租借地的經濟、社會依賴性很小,在內地大都有另謀生路的可能性。因此自1900年10月,德國商人開始提高中國工人工資,但仍無法緩解用工荒。至1901年1月,建築工程近乎面臨停滯局面,總督府不得不直接與中國包工頭商討工價,並要求企業自己承擔這些工作。此種局面最終有所緩和。[3][4]
儘管面臨周邊地區動亂與勞動力匱乏的局面,葉世克任職時期的青島在道路、鐵路、港口、供電、供水、排污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及經濟、文教、衛生等方面仍取得了較大進步[6]。1900年11月19日的《倫敦和中國電訊增刊》曾刊登英國記者撰寫的一篇關於青島的報導,該記者提到,與「訪問這個港口前的想法不一樣」,葉世克的總督府「很少對民間團體施壓」,又評價葉世克「思想開放、誠實,力爭把這塊年輕殖民地的治理做到最好」,看起來是一個很適於管理這個港口的人[3]。1901年1月27日,因感染自1899年夏在青島流行的斑疹傷寒,葉世克病逝於青島督署醫院[3][4][6][7][12]。膠澳總督府在1900-1901年度《膠澳租借地發展備忘錄》中高度評價葉世克,稱其「在1900年動亂的那段困難日子裏,他不顧自己本已虛弱的身體狀況,全力以赴地工作,這無疑加速了他生命的終結……他在最嚴峻的時刻曾是一位堅強有力而有遠見卓識的首腦人物。[6]」
家庭
[編輯]1875年12月2日,葉世克在西印度群島的聖托馬斯島與當地德國領事的侄女海倫妮塔·馮·林德曼(Helenita von Lindemann)訂婚,1879年1月29日結婚[2]。海倫妮塔1859年11月12日生於利馬,1893年7月16日卒於漢堡。兩人育有一子一女[2]。1900年3月24日,葉世克在香港與海倫·沃爾尼(Helene Wollny)結婚[2][7]。葉世克死後,第二任妻子海倫在《青島官報》刊登致謝詞,對葉世克病重期間各方的幫助表示謝意[7]。
紀念
[編輯]葉世克死後葬於青島歐人公墓(後改為萬國公墓,今百花苑文化名人雕塑園),總督府於1901年2月8日為其舉行隆重葬禮[4][7][12]。文革期間,萬國公墓墓葬全部被毀[7]。
青島德國僑民在今太平路青島路路口南側的海堤上建設了葉世克總督紀念碑,1903年3月落成。後來先後改為日本佔領青島紀念碑、青島接收紀念亭、建設東亞新秩序紀念塔、青島光復紀念塔,文革時期拆除[7]。
位於團島對岸的伊芙琳岬(Cape Evelyn,今薛家島東北角象嘴、腳子石嘴一帶[7][6])改名為葉世克岬(Kap Jaeschke)[7]。
漢堡-美洲航運公司在中國沿海航線的一艘郵輪被命名為「葉世克總督號」[12]。
-
青島歐人公墓,左側後方為葉世克墓,中央為前第三營營長約翰內斯·克里斯特(1902年卒於青島)之墓,右側為傳教士、漢學家花之安(1899年卒於青島)之墓
-
葉世克總督紀念碑
-
葉世克總督號郵輪在青島港
參考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Heinrich Schnee. Jaeschke, Paul. Deutsches Kolonial-Lexikon. Leipzig: Quelle & Meyer. 1920 [2020-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Wilhelm Matzat. Jaeschke, Paul(1851-1901),Gouverneur. 2009-03-01 [201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1).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李明. 德国总督在青岛的活动碎片. 搜狐青島. 2013-04-19 [2020-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4).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宮岩. 叶世克曾任胶澳总督 太平路曾有座叶世克纪念碑. 城市信報. 2016-08-16 [2020-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4).
- ^ 5.0 5.1 馬維立. 《单威廉与青岛土地法》. 由金山翻譯.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436-5978-0.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青島市檔案館編. 《青岛开埠十七年——胶澳发展备忘录全译》. 北京: 中國檔案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166-920-9.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王棟.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 ^ 山東省史志辦. 山东省省情资料库·政权库·施政·晚清时期山东省政权的施政·光绪朝(1875-1908)·处理涉外事务·沂州教案. 山東省情網.
- ^ 山東省史志辦. 山东省省情资料库·外事库·重大涉外事件·1898年日照教案. 山東省情網.
- ^ 山東省史志辦. 山东省省情资料库·宗教库·教案·主要教案(潍坊、日照). 山東省情網.
- ^ 11.0 11.1 11.2 11.3 山東省史志辦. 山东省省情资料库·外事库·重大涉外事件·1899-1904年胶济铁路的修建与高密人民反对筑路的斗争. 山東省情網. [2020-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劉宗偉. 叶世克的“丰碑”. 《案卷里的青岛》.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52-3824-9.
- ^ 王琰, 胶澳殖民地时期“中国连队”探源, 山東檔案 (2016年第2期 總第211期) (山東省檔案局), 2016-04, (2016年第2期 總第211期), ISSN 1672-5204
- ^ 山東省史志辦. 山东省省情资料库·政权库·施政·晚清时期山东省政权的施政·光绪朝(1875-1908)·处理涉外事务·处理对德关系. 山東省情網.
- ^ 鈞甯. 第三海军营是德皇下令组建的 是德军在青岛的主力部队. 城市信報. 2017-02-09 [2020-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