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好望角

座標34°21′16.92″S 18°29′26.77″E / 34.3547000°S 18.4907694°E / -34.3547000; 18.4907694 (好望角)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4°21′16.92″S 18°29′26.77″E / 34.3547000°S 18.4907694°E / -34.3547000; 18.4907694 (好望角)

開普半島地圖,圖中顯示好望角(Kaap de Goede Hoop)和開普角(Kaappunt)。
好望角和厄加勒斯角的比較地圖
好望角
好望角,從東邊的崖壁上向西眺望。

好望角阿非利卡語Kaap die Goeie Hoop[ˌkɑːp di ˌχujə ˈɦʊəp]荷蘭語Kaap de Goede Hoop[ˌkaːb də ˌɣudə ˈɦoːp] [1]葡萄牙語:Cabo da Boa Esperança[ˈkaβu ðɐ ˈβoɐ ʃpɨˈɾɐ̃sɐ])在非洲南非共和國的西南端,北距開普敦48km,瀕大西洋,在開普半島的盡頭處,是南非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在蘇伊士運河未開通以前,好望角是歐洲通往東方的海路必經之地;至今,特大油輪若無法進入蘇伊士運河,仍需繞行好望角。好望角常被誤認是非洲大陸最南端,而距離其東南偏東方向約150公里、隔佛爾斯灣而望的厄加勒斯角才是實至名歸的非洲最南端。中國明清時代舊稱為「大浪山」。

歷史

[編輯]
好望角燈塔

1486年,葡萄牙航海家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率探險隊從里斯本出發,尋找一條通往東方「黃金樂土」的海上通道。當船隊航至大西洋和印度洋交界的水域時,海面狂風大作,驚濤駭浪幾使整個船隊覆沒。最後巨浪把倖存船隻推到一個未名岬角上,此艦隊遂延存下來。迪亞士將此地名命為「暴風角」。迪亞士認為只要轉向繼續航行便可到達印度,但船隊彈盡糧絕,只得返回葡萄牙。1497年11月,另一位探險家達·伽馬率領艦隊經好望角成功駛入印度洋,滿載黃金、絲綢回到葡萄牙。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將暴風角改稱「好望角」,從此好望角成為歐洲人進入印度洋的海岸指路標。好望角海域幾乎終年大風大浪,常常有「殺人浪」出現,這種浪波弱則5-6米高、強則高達15米以上,浪頭猶如懸崖峭壁,浪背如緩緩的山坡,受其侵襲而蒙難的海船不計其數,是世界最危險的航海區域之一。1500年,迪亞士再航好望角,此回卻遇巨浪而葬身於此。

荷蘭人揚·范·里貝克於1652年4月6日在好望角以北約50公里的桌灣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了一個補給營地,此地最終發展成為開普敦。1687年12月31日,一群胡格諾派成員從荷蘭來到好望角。他們最初為躲避法國天主教徒的迫害從法國逃到荷蘭,此時又來到好望角。

拿破崙戰爭期間,荷蘭共和國於1795年被法國人佔領。因此開普殖民地成為法國的附庸,並成為反法同盟之一的英國的攻擊目標。同年英國入侵並佔領開普殖民地。1803年,英國放棄對該地的控制,但在1806年1月19日布勞烏堡戰役後又重新佔領該地。荷蘭人在1814年的倫敦條約荷蘭語Verdrag van Londen (1814)中把開普殖民地割讓給英國人。1910年,開普殖民地併入南非聯邦

如今好望角海域少有大浪,但時有大霧,甚至遮蔽燈塔射光。近年,開普敦當局修建了一座更近於海岸且更大體積的新燈塔,上面標注了此地與世界各著名城市之間的距離。

參考文獻

[編輯]
  1. ^ Every word in isolation [ˌkaːp də ˌɣudə ˈɦoːp].

伸延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