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山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灣台北內湖郭氏古宅山牆,五行屬火。

山牆建築兩個側面上部成山尖形的橫牆,也稱作規壁鵝頭棟頭圓仔頭歸壁大規壁,而「規」字是指弧形的曲線[1]。此外日本史學家藤島亥治郎在其《臺灣の建築》一書中將這種結構稱為馬背,有可能是「馬脊」之誤[1]。另有一說,認為馬背是在山牆頂端鼓起的部分[2]。一般而言,東亞傳統建築都有山牆,它的作用主要是與鄰居的住宅隔開和防火。在中國長江一帶,常有階梯狀的封火山牆,又稱馬頭牆,其高度高過了屋瓦[1]

結構

[編輯]

山牆由下至上分別為下鹼、上身、山尖(規尾、歸尖)三部分。

形制

[編輯]

中國

[編輯]
對應五行的山牆造型。由上到下依序是金木水火土。

山牆有主要三種形制,一是人字形,比較簡潔實用,修造成本也不高,民間多採用。

二是鍋耳形,線條優美,變化大,實際上它是仿照古代的官帽形狀修建的,取意前程遠大,因它的形狀像鐵鍋的耳朵,民間俗稱(鍋)耳牆。鍋耳牆不但大量用在祠堂廟宇的山牆上,一般百姓的住宅也常運用,綿綸會館等建築為典型的鍋耳形山牆。分佈於潮州與廣州一帶[1]

三是波浪形,又稱「桃彎規」[1]。造型起伏有致,講究對稱,起伏多為三級,實際是鍋耳牆的變形,更像古代的官帽,百姓基本不用。在比較大的建築群中它和人字形山牆、鍋耳形山牆一起出現在群落里,尤顯風姿。

閩南傳統建築依照山牆頂端的形狀,將山牆分為五行[1]。「金」的山牆則有一個大弧,「木」的山牆特徵是弧線窄而高,「水」的山牆頂端則由三到五個弧線組成[3],「火」的山牆形狀則帶有銳角,「土」的山牆則有平整的頂端。

典型的閩東傳統建築的山牆以馬鞍形曲線為特徵。

範例

[編輯]
望安花宅聚落山牆,五行屬金。
摘星山莊山牆,五行屬水
凌雲寺山牆,五行屬火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李乾朗.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四版五刷. 台北市: 遠流出版社. 2009-04-10: 77、78頁. ISBN 957-32-4957-X. 
  2. ^ 永靖餘三館正身屋頂介紹. [2014-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6). 
  3. ^ 古厝之美——山牆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