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漱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漱菡
本名張欣禾
出生(1929-12-16)1929年12月16日
 中華民國北平市
逝世2000年6月17日(2000歲—06—17)(70歲)
臺灣
墓地 臺灣新北市三芝區
筆名寒柯
職業作家
國籍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大學肄業
母校震旦女子文理學院
體裁舊體詩散文小說傳記
代表作《意難忘》、《海燕集》

張漱菡(1929年12月16日—2000年6月17日) ,本名張欣禾,筆名寒柯,出生於北平、本籍安徽桐城,中華民國作家。

家世

[編輯]

1929年12月16日,本名張欣禾的張漱菡出生於北平[1]。張漱菡祖先為張廷玉,外祖父馬通伯[2][3]。她的父親張石卿早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母親馬氏也為留日學生[4]秋瑾還是她母親好友[2]

生平

[編輯]

少女時期

[編輯]

張漱菡自小就愛讀中國古代文學[5],以「寒柯」為筆名[1]。學生時隨任職於北平的父親在那求學,假期才回到家族在桐城的相府(今現址為安徽省榮軍康復醫院)[6]

安徽大學校長程演生、教授姚仲實舉薦該校教師程仁卿遣到桐城宰相府擔任塾師,教授張漱菡及其六妹張軼群、表姐馬華正等人以《楚辭》、《史記》、《論語》。後來馬華正嫁給老師程仁卿。[7]

《意難忘》受熱烈迴響

[編輯]

1949年,張漱菡父親驟逝,隨母親來臺灣,無法順利完成上海震旦大學文理學院的學業。她在臺灣因水土不服與身子病弱,賦閒在家,將從長輩聽來的一個愛情故事,寫成十多萬字、背景為汪精衛政權下男女主角的愛情小說《意難忘》。起初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意難忘》,爾後,她在《旅行雜誌》發表散文,認識暢流社主編吳愷玄並願意讓《意難忘》在《暢流》半月刊上逐期連載,連載期間引起讀者熱烈迴響。[5]

《暢流》是國民黨鐵路黨部所發行的半月刊,以消閒與娛樂作導向,作為基本讀者的鐵路旅客眾多。早期作家孟瑤郭良蕙蘇雪林謝冰瑩與張漱菡都是此刊的基本作家群,她們的小說先在其刊上連載,然後印成單行本。[8]

成為暢銷作家

[編輯]
〈浣溪沙〉
張漱菡
好夢如雲惜斷連,呢喃雙燕撲珠簾,最難消受落花天。
睡起驟驚春已晚,十三遙望月初圓,玉樓人瘦不成眠。
《基督教論壇報》[9]

受小說歡迎鼓舞,張漱菡陸續寫長篇小說。其作品因主角正派、帶有愛國情操、棄惡揚善,創作受政府歡迎。當《意難忘》得到中國青年寫作協會舉辦的最喜愛小說——讀者票選首獎,時任政治部主任的蔣經國就為此設宴慶功。除此外,她也有散文、傳記等著作,如為秋瑾寫《憤怒的鑑湖》一書,另外也受胡秋原邀請為之寫傳《胡秋原傳》。[5]

19501960年代的台灣,張漱菡極受歡迎[10]。她諸多的創作,不乏取材自童年聽聞母執輩所講故事[4]。她認為自己作品純正,與寫純兩性愛情的鴛鴦蝴蝶派小說不同,其愛情事有戰時的離亂歲月,如《江山萬里心》是寫女主角和兩位男友分別是共產黨員、國民黨員的愛情故事,涉及了國共關係[10]

張漱菡的《江山萬里心》和蔣夢麟的《西潮》同時在《中國時報》副刊連載。因為《江山萬里心》寫的正是蔣夢麟的故鄉事,讓他倍感親切,後來便機會認識、保持連絡。蔣夢麟還請他的秘書陪張漱菡下鄉去,實際體驗田園生活,寫成《翡翠田園》此書。[2]

張漱菡有些作品被改拍成電視劇,如《七孔笛》、《碧雲秋夢》、《意難忘》等,她也為自己的電視劇作詞[5]。1970年春後,時任台視導演的朱白水推出週一到週六、每天半小時的「電視小說」,由徐訏的《風蕭蕭》開始推出、再來8月是瓊瑤的《星河》、9月則是張漱菡的《碧雲秋夢》,陸續多部小說改成的電視劇,讓中視備受收視壓力[11]

張漱菡也寫舊體詩,于右任常常以她的詞章詩句入書[3]

集結女作家作品的《海燕集》

[編輯]

1953年,張漱菡將蘇雪林、謝冰瑩、張雪茵張秀亞、郭良蕙、艾雯王韻梅琰如鍾梅音潘人木侯榕生王文漪劉枋、以及她一些小說作品集結成《海燕集》,是台灣第一本女性作家選集。她表示將來反攻大陸後,可讓受難同胞們因讀《海燕集》了解自由的可貴。但據唐玉純分析,指出《海燕集》中符合「反共抗俄」的文本只八分之一。[12]

張漱菡還在每篇作品之前附上宛如明星大頭照的女作家肖像,像郭良蕙肖像照用色彩強烈的絲巾從頭部垂繞,並側着臉刻意地以手輕觸紅唇,眼神煙視媚行,調出她的摩登特質。此書暢銷一時,短短數月就印到七版,學者認為肖像是其成功行銷策略的要素,也塑造了女性的摩登形象。[12]

1954年左右,張漱菡與張秀亞、孟瑤、繁露住於台中,常一起至台中公園散心[13]

晚年生涯

[編輯]
〈長相思〉
張漱菡
風婆娑,夜婆娑,月缺花飛沒奈何,夢來多不多?
病銷磨,恨銷磨,歲去年來空逝波,雄心還在麼?
《基督教論壇報》[14]

1980年,張漱菡於《文匯報》讀到馬華正的〈懷人〉詩作時,得知表姊尚存人世,隨即命筆作了〈懷人步韻〉八首,躍然成箋,如寫:「夢魂昨夜到桐城,故舊相扶竟出迎。互賀白頭猶健在,也難笑裏暗吞聲。」[7]

張漱菡晚年住在永和[3][15]。1980年代中期[3],張漱菡駕車出遊時發生嚴重車禍,裝有人工關節,但行動仍然不便,全依丈夫照顧[5]。她還將自己的大部分作品寄回家鄉作收藏,與向族人寄回一首〈懷鄉〉詩,曰:「新月如鈎透碧紗,無端心繫故園花。只恐夢魂飛不到,庭前雙桂是吾家。」[6]1987年,她與寫有《畫魂--潘玉良傳》的女作家石楠成為筆友,還互贈作品,每月書來信往,卻從來沒見過面[3]

1990年,張漱菡與馬華正的詩信往來已積尺餘,經程仁卿整理編為《琴瑟集》於中國大陸印行。1991年,張漱菡將程仁卿夫婦學術專著《詩學津梁》、《中華詩詞大全》轉至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由胡秋原作序。張漱菡得知86歲的馬華正在1995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聘為省文史館館員,作詩以賀,並寄來她的詩詞集《荷香集》。[7]

2000年6月,張漱菡在香港《當代文藝》發表小說新作《贗品》[3]。17日,因心肌梗塞逝世[3][5]。27日,葬於臺北縣三芝鄉[3]

逸事

[編輯]

在中國大陸時,張漱菡母親一次從樓梯上意外跌滾,大腿骨折,久治未愈。家人請來的神婆說屋內有「齷齪」,必須由她乘八抬大轎出府,往南行四十九里,將所遇的一條黑狗抓回打死,然後用黑狗血灑在樓梯、屋裏屋外以驅怪,再設神壇念咒四十九天。夥計因此抓兩條黑狗捆在大樹上活活砍死。從外地回來的張漱菡撞見神婆在屋內設壇,怒斥迷信,並將其法器冥物盡皆拋棄至屋外。事後,她請來醫生治好了母親。[6]

張漱菡有年輕男子追求時,她一律先帶回家給母親認識,其崔姓丈夫,就是母親爲她挑選的夫婿[2]。1956年,兩人結婚,張秀亞和繁露還買透花的衣料作為賀禮[13]。張漱菡婚前就徵得未婚夫的諒解和贊同,婚後不生兒育女[3],與張雪茵為妯娌[16]

作品

[編輯]

張漱菡創作包括古典詩、雜文、小說、傳記等三十九種,以長篇小說為代表。

〈秋夜〉
張漱菡
陣陣秋聲入翠帷,落花庭院月迷離,不關風雨驚魂夢,小立空階有所思。
《基督教論壇報》[17]

小說

[編輯]

長篇小說

[編輯]
出版日期 書籍名稱 出版社
1952年 《意難忘》 臺北暢流半月刊社
1956年8月 七孔笛 高雄大業書店
1959年 《江山萬里心》 臺北明華書局
1963年10月 《跳躍的陽光》 臺北臺灣聯合書局
1963年10月 《多色的霧》 高雄大業書店
1965年7月 《雲橋》 高雄長城出版社
1965年10月 《長虹》 臺中臺灣省新聞處
1966年12月 《翡翠田園》 臺北皇冠出版社
1967年6月 《春山愁》 臺北立志出版社
1968年12月 《飛夢天涯》 臺北皇冠出版社
1968年8月 《碧雲秋夢》 臺北徵信新聞報社
1971年 《歸雁》 高雄立志出版社
1983年4月 《櫻城舊事》 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1994年12月 《紅塵夢醒》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短篇小說集

[編輯]
出版日期 書籍名稱 出版社
1953年 《翠島熱夢》 新竹出版社
1953年 《綠堡之祕》 新竹出版社
1953年 《翠島熱夢》 新竹出版社
1953年1月 《橋影簫聲》 今日出版社
1955年6月 《侏儒的故事》 新竹出版社
1955年10月 《花開時節》 大業出版社
1956年 《張漱菡小說選》 人文出版社
1959年4月 《喘息的小巷》 亞洲出版社
1962年1月 《疑雲》 正中書局
1964年2月 《綠窗小札》 立志出版社
1970年1月 《心魔》 皇冠出版社
1976年 《相思山下》 高原出版社
1977年5月 《師恩》 世界文物出版社
1977年8月 《翡翠龍》 皇冠出版社
1980年9月 《漱菡小說集》 水芙蓉出版社
1980年10月 《張漱菡自選集》 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散文

[編輯]
出版日期 書籍名稱 出版社
1953年5月 《風城畫》 大業書店
1959年1月 《春晨頌》 力行書局
1969年6月 《小樓春回》 高原出版社
1978年8月 《漱菡小品》 水芙蓉出版社
1990年7月 《永遠的橄欖枝》 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
〈登樓〉
張漱菡
炎炎海國春常晚,窗下薔薇十月開,舊雨飄零悲歲月,新知慷慨泣風雷。
長生有術唯忘我,化蝶無心不染埃,獨立高樓天地窄,陣雲推日過山隈。
《基督教論壇報》[18]

傳記

[編輯]
出版日期 書籍名稱 出版社
1965年1月 《憤怒的鑑湖:秋瑾傳》 幼獅文化公司
1985年3月 《秋瑾》 金蘭出版社
1988年12月 《胡秋原傳:直心巨筆一書生》 皇冠出版社

詩詞

[編輯]
出版日期 書籍名稱 出版社
1988年7月 《荷香集》 自印
2000年8月 《漱菡詩詞集》 自印
〈雨後〉
張漱菡
漠漠濃蔭掩短扉,水田濃綠漲新肥,窗開兩面風常過,簾覆三重燕未歸。
絡繹漸催砧杵動,蟾蜍初吐夜山輝,晶晶几案都成畫,拂拭雲箋水墨圖。
《基督教論壇報》[19]

[20]

參考

[編輯]
  1. ^ 1.0 1.1 張漱菡個人資料. 台灣文學網. [2016-01-20]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林麗如. 〈輕舟似夢──擅說故事的張漱菡〉. 《走訪文學僧:資深作家訪問錄》. 臺灣: 文訊雜誌社. 2004-11-17. ISBN 9789579994484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石楠. 〈怀念张漱菡〉. 《江淮文史》 (中國: 安徽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2001-01, (2001年第1期) (中文(中國大陸)). 
  4. ^ 4.0 4.1 楊孟珠. 〈孤女的願望與女性/母親的認同書寫──從張漱菡《意難忘》談起〉. 《2005台中學研討會論文集-文采風流》. 臺灣: 臺中市文化局. 2005-12. ISBN 9860030510 (中文(臺灣)). 
  5. ^ 5.0 5.1 5.2 5.3 5.4 5.5 應鳳凰. 〈張漱菡──令讀者難忘的海燕〉. 《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 臺灣: 秀威資訊. 2007-05-01. ISBN 9789866909627 (中文(臺灣)). 
  6. ^ 6.0 6.1 6.2 張先濤. 〈“桐城才女”张漱菡〉. 《教育文匯》 (中國: 安徽教育報刊社). 2010-09, (2010年第9期) (中文(中國大陸)). 
  7. ^ 7.0 7.1 7.2 徐霽旻. 相府姐妹两岸情. 桐城新聞網. 2016-01-22 [2016-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7) (中文(中國大陸)). 
  8. ^ 應鳳凰. 〈五六零年代女性小說的性別與家國話語──比較琦君與林海音〉. 《永恆的温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灣: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琦君研究中心. 2006 (中文(臺灣)). 
  9. ^ 張漱菡. 浣溪沙. 《基督教論壇報》. 1968-06-30 [2016-01-21] (中文(臺灣)). 
  10. ^ 10.0 10.1 楊明. 〈遷台作家的懷鄉小說〉. 《鄉愁美學:1949年大陸遷台作家的懷鄉文學》. 臺灣: 秀威資訊. 2010-10-01. ISBN 9789862215746 (中文(臺灣)). 
  11. ^ 何貽謀. 〈兩雄對峙篇〉. 《台灣電視風雲錄》. 臺灣: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2-01-01. ISBN 9789570517354 (中文(臺灣)). 
  12. ^ 12.0 12.1 王鈺婷. 〈談《海燕集》(1953)中女作家現身與新女性塑造〉.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台灣: 國立台灣文學館). 2011-04, (第12期) (中文(臺灣)). 
  13. ^ 13.0 13.1 于德蘭. 甜蜜的星光,由台中公園想起. 《聯合報》. 2004-01-24 (中文(臺灣)). 
  14. ^ 張漱菡. 長相思. 《基督教論壇報》. 1968-02-04 [2016-01-21] (中文(臺灣)). 
  15. ^ 畢璞. 永和的文友們. 《中華日報》. 2010-05-22 (中文(臺灣)). 
  16. ^ 墨人. 〈張漱菡的古典詩詞──兼談張雪茵的《雙玉吟草》〉. 《文訊》 (台灣: 文訊雜誌社). 2000-12, (第182期) (中文(臺灣)). 
  17. ^ 張漱菡. 秋夜. 《基督教論壇報》. 1968-01-21 [2016-01-21] (中文(臺灣)). 
  18. ^ 張漱菡. 登樓. 《基督教論壇報》. 1968-04-28 [2016-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7) (中文(臺灣)). 
  19. ^ 張漱菡. 雨後. 《基督教論壇報》. 1968-02-04 [2016-01-21] (中文(臺灣)). 
  20. ^ 張漱菡作品資料. 台灣文學網. [2016-01-20]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