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鬥魚粘體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鬥魚粘體蟲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刺胞動物門 Cnidaria
綱: 黏孢子蟲綱 Myxosporea
目: 雙殼目 Bivalvulida
科: 碘泡蟲科 Myxobolidae
屬: 碘泡蟲屬 Myxobolus
種:
鬥魚粘體蟲 M. macropodusi
二名法
Myxobolus macropodusi
(Chen, 1998)[1]
異名
  • Myxosoma macropodusi

鬥魚粘體蟲學名Myxobolus macropodusi)為碘泡科碘泡蟲屬英語Myxobolus的一種動物,1998年由中國動物學家陳啟鎏發表於《中國動物志[1][2],最初被歸入粘體蟲屬(Myxosoma),但該屬後來被視為碘泡蟲屬的異名。本種最早於1956年11月在湖北省鄂城縣梁子湖武昌東湖被採集,行寄生生活,可寄生於蓋斑鬥魚的的體表[3]:299-300。本種具有兩個大小與形狀均相仿的短棒狀極囊英語Polar capsule,長約6.1微米,寬約1.5微米,兩極囊尖端互相接近,極絲英語Polar filament則較不明顯;孢子呈長橢圓形,長約16.5微米,寬約6微米,厚4.6微米,前端較狹窄[3]:294,因孢子形態特殊而被定為新種[3]:299-300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斗鱼粘体虫.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2. ^ Myxobolus macropodusi (Chen in Chen & Ma, 1998). WoRMS. [2019-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5). 
  3. ^ 3.0 3.1 3.2 陳啟鎏馬成倫. 粘体动物门 粘孢子纲. 中国动物志. 科學出版社. 1998. ISBN 978703006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