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格奧爾格·畢希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格奧爾格·畢希納
Georg Büchner
"Don't you hear? Don't you hear the dreadful voice that screams from the whole horizon, and that man usually calls silence?"
出生Karl Georg Büchner
1813年10月17日
德國戈德勞(Goddelau)
逝世1837年2月19日 (23歲)
瑞士蘇黎世
職業戲劇家
國籍德國
代表作Dantons Tod; Leonce and Lena; Woyzeck
親屬路德維希·畢希納
受影響於威廉·莎士比亞弗里德里希·路德維希·魏迪希維克多·雨果格拉克斯·巴貝夫聖西門

卡爾·格奧爾格·畢希納(德語:Karl Georg Büchner,1813年10月17日—1837年2月19日),德國作家革命家。他所撰寫的悲劇《丹東之死》(Dantons Tod)是現代思想史上的一塊路碑。其主要作品有政治宣傳冊《黑森信使德語Der Hessische Landbote》,小說《倫茨》,戲劇《雷昂采與雷娜》。

格奧爾格·畢希納1813年生於達姆施塔特附近的黑森。19歲時開始學習醫學。在學習自然科學之外,他也撰寫了許多文學作品和政治宣傳冊。

21歲那年,畢希納通過一篇名為《黑森信使德語Der Hessische Landbote》的政治小冊子而出名,這份小冊子被稱作《共產黨宣言》之前19世紀最革命的宣言。[1]在這份傳單中,他和其他的作者號召民眾起來革命。在傳單中可以找到許多從法國大革命傳統中引用的詞句,例如「給茅屋和平!對宮廷宣戰!」(Friede den Hütten! Krieg den Palästen!)。他認為故鄉的社會秩序是勞動者貧窮和苦難的根源。在傳單散佈之後,他和其他的作者也將遭到逮捕。

畢希納逃到了法國斯特拉斯堡,之後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丹東之死》(Dantons Tod)上演於法國大革命時期, 畢希納也把自己的政治觀點寫進其中。在1836年完成諷刺喜劇《萊昂斯和萊娜》(Leonce und Lena)之後,他撰寫了一部悲劇《沃伊采克》(Woyzek)。在這第三部也或許是最重要的著作中,他深入剖析了社會的苦難和不公平性。

格奧爾格·畢希納生命的最後兩年是在蘇黎世度過的,期間他完成了關於魚類神經網絡的科學論文。不久之後,年僅23歲的畢希納死於傷寒。他的劇本至今仍然活躍在舞台,也將繼續在全世界上演。

德語文學的最重要文學獎格奧爾格·畢希納獎以他為名。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張玉書; 李昌珂. 毕希纳,G..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23-04-05 [2024-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