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漢堡聖殿

座標53°34′38″N 9°59′28″E / 53.57733°N 9.99119°E / 53.57733; 9.9911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以色列聖殿 (到1938年)
羅爾夫-利伯曼工作室2000年以來
基本資訊
位置德國漢堡
座標53°34′38″N 9°59′28″E / 53.57733°N 9.99119°E / 53.57733; 9.99119
宗教猶太教
宗教禮儀英語Nusach猶太教改革派
功能狀態1938年改為世俗用途
1949年以來用作音樂會場地
遺產指定1982年
建築詳情
建築師約翰辛里奇克利Johann Hinrich Klees-Wülbern(第2座)
費利克斯·阿謝爾、羅伯特·弗里德曼(第3座)
建築類型猶太會堂
建築風格古典主義、哥特復興和摩爾復興的折衷混合物(第2座)
現代風格(第3座)
奠基1842 (第2座)
1930 (第3座)
竣工1844 (第2座)
1931 (第3座)
建設成本56萬馬克 (第3座)
建築材料Muschelkalk (第3座)
詳細規格
正立面朝向西 (第2座)
北 (第3座)
容納人數1,200 (第3座)
地圖
漢堡聖殿在漢堡的位置
漢堡聖殿
以色列聖殿 (到1938年)
羅爾夫-利伯曼工作室2000年以來在漢堡的位置
漢堡聖殿在德國的位置
漢堡聖殿
漢堡聖殿 (德國)
地圖

漢堡以色列聖殿(德語:Israelitischer Tempel)位於德國漢堡,是第一個永久改革派猶太會堂,有史以來第一次採用改革派祈禱儀式。會堂創建於1818年,在1844年和1931年曾經兩次遷入新建築,最後在1938年關閉。

歷史

[編輯]

1818年10月18日,萊比錫戰役5周年之際,以色列雅各布森(1768-1828)等人在漢堡新城一座租來的建築內建立了以色列聖殿。早期的領袖包括愛德華克利博士和戈特霍爾德所羅門博士。會堂採用了第一本改革派祈禱書,被歐洲各地的拉比譴責為異端[1]。但是,在1820年萊比錫博覽會上,來自德意志各邦,歐洲其他國家和美國的猶太商人聚集,漢堡聖殿的祈禱書,傳播到各地。今天的猶太教改革派就起源於漢堡聖殿,在美國有大約200萬成員。

他們多次向市政當局申請,建造一座較大的猶太會堂。1841年4月20日,申請得到了批准[2] 。1842年10月18日,新會堂奠基。Johhann Hinrich Klees-Wülbern受委託進行設計。1844年9月5日新會堂舉行落成典禮,邀請費利克斯·孟德爾遜·巴托爾迪為詩篇100篇譜曲[3]

由於許多信徒遷到市中心以外居住,他們希望會堂能夠靠近他們的住所[4]。1928年,他們購買了Oberstraße120號的土地。1929年舉行了建築設計競賽,建築師費利克斯·阿謝爾和羅伯特·弗里德曼得到了委託合同[4]。Oberstraße會堂建於1930年至1931年,採用現代建築風格,耗資56萬馬克。1931年8月30日,新會堂舉行落成典禮[5],Poolstraße會堂關閉並出售。

1938年水晶之夜後,納粹關閉了會堂[5] 。1940年11月28日猶太宗教協會被迫以12萬馬克出售該建築[6]

Poolstraße 老會堂毀於1944年漢堡大轟炸,其廢墟一直保存到今天。而Oberstraße新會堂及其毗鄰的社區中心得以倖存,先出租給Hamburger Fremdenblatt報館[6] ,1948年被英國的北德廣播公司購買[6]。1982年,原會堂成為保護建築。2000年3月6日,重新命名為羅爾夫·利伯曼工作室,以紀念這位曾在此工作的作曲家。現在這是一個音樂會、講座等藝術表演場地。

參考

[編輯]
  1. ^ Michael Meyer. Response to Modernity: A History of the Reform Movement in Judaism. Wayne State, 1995. pp. 47-61.
  2. ^ Saskia Rohde, „Synagogen im Hamburger Raum 1680–1943「, in: Die Geschichte der Juden in Hamburg: 2 vols., Hamburg: Dölling und Galitz, 1991, vol. 2: 'Die Juden in Hamburg 1590 bis 1990', pp. 143–175, here p. 151. ISBN 3-926174-25-0.
  3. ^ Eric Werner, "Felix Mendelssohn's Commissioned Composition for the Hamburg Temple. The 100th Psalm (1844)", in: Musica Judaica, 7/1 (1984–1985), p. 57.
  4. ^ 4.0 4.1 Saskia Rohde, „Synagogen im Hamburger Raum 1680–1943「, in: Die Geschichte der Juden in Hamburg: 2 vols., Hamburg: Dölling und Galitz, 1991, vol. 2: 'Die Juden in Hamburg 1590 bis 1990', pp. 143–175, here p. 161. ISBN 3-926174-25-0.
  5. ^ 5.0 5.1 Saskia Rohde, „Synagogen im Hamburger Raum 1680–1943「, in: Die Geschichte der Juden in Hamburg: 2 vols., Hamburg: Dölling und Galitz, 1991, vol. 2: 'Die Juden in Hamburg 1590 bis 1990', pp. 143–175, here p. 162. ISBN 3-926174-25-0.
  6. ^ 6.0 6.1 6.2 Saskia Rohde, „Synagogen im Hamburger Raum 1680–1943「, in: Die Geschichte der Juden in Hamburg: 2 vols., Hamburg: Dölling und Galitz, 1991, vol. 2: 'Die Juden in Hamburg 1590 bis 1990', pp. 143–175, here p. 163. ISBN 3-926174-25-0.
Prayerbook Hamburg Temple of Bodleian Library
  • Gotthold Salomon, Predigten in dem Neuen Israelitischen Tempel, Erste Sammlung, Hamburg: J. Ahrons, 1820
Digitalisat des Exemplars der Harvard University Library
  • Eduard Kley, Gotthold Salomon, Sammlung der neuesten Predigten: gehalten in dem Neuen Israelitischen Tempel zu Hamburg, Hamburg: J. Ahrons, 1826.
Digitalisa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es Exemplars der Harvard University Library
  • Gotthold Salomon, Festpredigten für alle Feyertage des Herrn: gehalten im neuen Israelitischen Tempel zu Hamburg, Hamburg: Nestler, 1829

uden (ed.), Das Jüdische Hamburg – ein historisches Nachschlagewerk, Göttingen: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