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潼關高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渭河潼關匯入黃河

潼關高程是涉及黃河中游的水利工程術語,主要指黃河河水在流經陝西潼關時,斷面洪水每秒流量達1000立方米時的相應水位,數值越高,即代表渭水下游泥沙淤積程度越高,黃河最大支流渭水發生洪災的風險越高。

2003年10月19日,得出的潼關高程數據為海拔327.94米。而在1960年9月至1962年3月三門峽水庫運行初期「蓄水攔沙」期間,庫區泥沙淤積嚴重,致使潼關高程由323.69米上升到328米。

關於潼關高程的計算,是根據黃河潼關水文站6號提供的數據為主[1],潼關水文站位於山陝交界處黃河風陵渡鐵路橋附近,是三門峽水庫入庫的把口站。[1]

不過由於黃河潼關水文站6號目前沒有河水流量檢測設備,過去一直使用黃河潼關水文站7號的斷面流量計算。現在則用黃河潼關水文站8號的斷面流量計算,數據之後用以對應黃河潼關水文站6號預測的斷面流量。

決定潼關高程的因素

[編輯]

據水利專家介紹,決定潼關高程有兩個因素:

潼關高程的爭端 [2]

[編輯]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黃河水量銳減,潼關高程便一直提高,渭水泥沙的淤積終於導致關中平原在2003年8月27日,發生特大洪災,渭河倒灌,陝西省經濟損失慘重,但是這次渭河洪峰僅相當於三五年一遇的洪水流量。

陝西省和下游的三門峽雙方都認同潼關高程過高,是導致2003年8月陝西「小水釀大災」的主因,不過對於何種因素導致潼關高程過高,兩派的意見截然不同,並且雙方都拉來此領域內的各路專家,提供了一系列數據與理論,作為論據來支持其觀點。

陝西省的觀點

[編輯]

陝西方面認為導致潼關高程提高的原因,罪魁禍首就是下游的三門峽水電站,這是由於三門峽水庫為了產生更多電力的需要,而讓水庫一直在高水位運行[3],三門峽的水位越高,從潼關到三門峽的黃河流速就會越來越慢,進而使渭河流域整體河床隨之抬高。根據此點,陝西方面一直呼籲讓三門峽水庫在汛期敞泄,以利潼關高程的降低,甚至有些人揚言廢棄三門峽水庫[4],令潼關高程回復正常水平。水利部曾經委託西安理工大學製作沖刷模型,以模擬三門峽水庫實現敞泄,對降低潼關高程的作用,結果得出的數據支持陝西方面的說法。

三門峽的觀點

[編輯]

三門峽方面認為,自1986年以來,黃河流域「來水、來沙」條件發生異變是導致潼關高程的主要原因,自1995以來,渭河來水量「大幅下降53%」,並提供數據指出進入三門峽水庫的黃河水量已由六七十年代的400億立方米,減少到150~200億立方米,雨水枯竭使渭河無力將河道裏的泥沙沖刷下來。

三門峽方面雖然承認在1960年9月至1962年3月的初期「蓄水攔沙」期間,庫區泥沙淤積嚴重,致使潼關高程由323.69米上升到328米,並隨之對上游產生負面影響。但隨後鑒於對陝西省的影響,水庫運用方式不斷調整,最高運用水位亦不斷降低,尤其是自1999年以後,水庫的運用水位對潼關高程的影響已經消除。[5]

據三門峽方面提供的數據,1985年之前歷史上汛期三門峽入庫流量大於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量,平均每年有168億立方米,而2000~2002年減至年均約3.5億立方米,減少98%。三門峽方面說,陝西省境內因水土流失所產生的泥沙量佔三門峽水庫總泥沙達70%以上,結論是陝西境內的水土流失,是造成三門峽水庫淤積和潼關高程抬升的最主要原因'[6]

水利專家的觀點

[編輯]

對於讓三門峽水庫在汛期敞泄是否降低潼關高程的有效途徑,目前學術界還沒有達成一致,而三門峽水庫的去留之爭,在一段時間內尚不會有明確結果。水利部曾委託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黃河水利委員會(黃委會)和西安理工大學四家製作沖刷模型,以模擬三門峽水庫實現敞泄,對降低潼關高程的作用。結果發現,在陝西的西安理工大學得出的資料最高:5年降低3.5米,即證明三門峽水庫的敞泄有利於渭河水位的降低;而在河南省鄭州市的黃委會則得的數據最低:5年僅下降1米。

減低潼關高程的措施

[編輯]

自2003年8月尾,關中平原發生特大洪災後,水利部為了降低潼關高程,避免類似洪災重演,採取下列措施:

  • 清淤河段——維持桃汛期作業,並適當上延河段,潼關河段清淤,利用汛期水流挾沙能力強的特點,通過拓展主槽,消除阻水淺灘,促使該河段和黃渭交匯處泥沙下泄。[1]
  • 在渭河的東蘆灣,採取人工裁彎取直等措施。[1]

採取以上措施後,2003年的10月19日,潼關高程的監測數據為327.94m,較汛前6月份的328.82m降低了0.88m。

另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利用天然來水清淤降低潼關高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第4段) 謝守祥 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
  2. ^ 渭河之痛與三門峽水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三聯生活雜誌 記者:李菁 2004年03月31日
  3. ^ 三門峽水庫廢存之爭(經整理) 網易新聞中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西安理工大學水利系教授、著名泥沙學專家曹如軒:「造成渭河水災第一位的原因就是三門峽大壩的運用不當。由於過於注重發電效益,致使蓄水水位過高、時間過長,從而使潼關高程一直抬高。」 (來源:東方早報) 2003年11月26日
  4. ^ 央視關注「三門峽」 5位陝西代表昨接受采訪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信息辦 來源:華商報 2004年3月4日
  5. ^ 《三門峽工程的功與過———向張光斗院士請教》陳士麟 原三門峽水利樞紐局總工程師
  6. ^ 渭河流域水患災起三門峽?炸壩懸念背後利益博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東方早報 (2003年11月26日) 三門峽水利樞紐局水情科科長王育傑:「黃河裏的泥沙大部分都來自陝西,你渭河的泥沙淤在當地就埋怨三門峽,那麼下游淤的泥沙又該怨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