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
炎帝傳說本非信史,其確切的葬地難以考證,現在中國境內有多處炎帝陵,分別是寶雞炎帝陵、高平炎帝陵、商丘朱襄陵、炎陵炎帝陵(國保、5A景區)[1]。
中國各地常見名人故里、墓葬的爭議。黃帝陵、炎帝陵即是此類常見爭議[1]。
陝西炎帝陵
[編輯]今陝西省寶雞市相傳為炎帝故里。《國語》、《竹書紀年》、《史記》和《帝王世紀》等古代典籍均記載炎帝出於姜水[2],而姜水當在現在寶雞一帶[3]。寶雞為炎帝故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5000年前的上古時期,以炎帝神農為首領的姜姓部落就生活在這裏。炎帝部落以寶雞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擴展,向東發展到中原大地,此處土地平坦肥沃,氣候濕潤,原始農業得到長遠的發展。部落開始定居,開始建都陳,再遷往魯,建都曲阜,後來炎帝部落與南方的蚩尤發生戰爭,求助於黃帝部落在涿鹿大敗蚩尤。以後炎黃兩部落聯盟形成了華夏民族的主體。後來,炎帝部落一部分南遷,足跡兩湖,一部分仍留於黃河流域融合於其他氏族部落之中,仍奉炎帝為祖。
炎帝陵位於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鎮境內的常羊山之上,為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主要場所。市區渭河南有浴聖九龍泉,泉上有唐建神龍祠。祠南蒙峪口的常羊山上,就有炎帝陵。近年來眾多海內外同胞多次成批來寶雞姜水流域尋根祭組,但祠陵已損毀失修;於是,當地在神農炎帝的出生、創業與喪葬之處重修神龍祠和炎帝陵,又在市中心建炎帝園,為炎黃子孫拜祖謁陵祭奠炎帝提供了場所。炎帝陵分為陵前區、祭祀區、墓冢區3部分。每年農曆7月7日及清明節的炎帝祭日,海內外各界民眾聚於炎帝陵及炎帝祠進行盛大的公祭儀式,共同拜祭炎帝。
山西炎帝陵
[編輯]河南朱襄陵
[編輯]朱襄陵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炎帝出於神農氏,「朱襄氏」被認為是「炎帝神農氏」,故為炎帝陵[1]。商丘市文物保護單位。
湖南炎帝陵
[編輯]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7公里的鹿原鎮境的炎帝陵廟則始建於宋太祖乾德五年。當時,尋得茶陵為炎帝陵,於是「立廟陵前,肖像而祀」。據《酃縣誌》載,西漢時此地就有炎帝陵。西晉皇甫謐撰《帝王世紀》稱「(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成書更晚的南宋學者羅泌則在《路史》中詳細寫道:「(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
炎帝陵在文化大革命時皆遭嚴重毀壞,今日建築多為後來復建或新建。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
[編輯]- ^ 1.0 1.1 1.2 1.3 徐慶全. 海内外同胞联合祭祖大典 炎黄帝陵遗迹多纷争. 責任編輯:趙芳. 正義網,來源:檢察日報. 2011-04-08 [2022-11-29] (簡體中文).
- ^ 《國語·晉語》:「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竹書紀年》:「(炎帝)育於姜水,故以姜為姓。」《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正妃。游於華山之陽,有神農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氏焉」。《史記·補三皇本紀》載:「(炎帝)長於姜水,因以為姓」。
- ^ 酈道元《水經·渭水注》:「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