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煙袋斜街

座標39°56′15.69″N 116°23′18.95″E / 39.9376917°N 116.3885972°E / 39.9376917; 116.3885972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9°56′15.69″N 116°23′18.95″E / 39.9376917°N 116.3885972°E / 39.9376917; 116.3885972

煙袋斜街東口。此處原來並無牌樓。2005年新建了一座牌樓,2010年6月牌樓大修。[1]

煙袋斜街是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東北部的一條街。[2]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到小石碑衚衕。東西斜形走向。入東口後向西,到與大石碑衚衕交叉處向西南折,然後再向西北折,最終與小石碑衚衕相交,連接西側的鴉兒衚衕[2]該街全長232米,寬5至6米。

街名由來

[編輯]
煙袋斜街

明朝張爵的《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記載,這條街叫做「打魚廳斜街」。打魚廳是元朝、明朝時管理海子捕魚的官廳機構,其衙署設在該街上,故名。沈榜《宛署雜記》記為「鼓樓下大街」,或把打魚廳併入鼓樓下大街。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乾隆京城全圖》中稱為「鼓樓斜街」。乾隆五十年(1785年)刻版的《日下舊聞考》載「廣福觀在鼓樓斜街」。吳長元宸垣識略》載:「今鼓樓斜街內分二道:西北出者通鼓樓西大街;西出沿湖至銀錠橋者,乃昔時西涯(指什剎海之西)。」由此可知,該斜街即今煙袋斜街。「煙袋斜街」之名最早出現於清朝嘉慶道光年間,或者在咸豐年間。《光緒順天府志》記作「煙袋斜街」。[3]清朝初年,該街稱「斜街」。清朝末年,改稱「煙袋斜街」,沿用至今。[2]

煙袋斜街2號

煙袋斜街舊時有不少經營煙具的店鋪。其中「同合盛」與「雙盛泰」曾為慈禧太后通洗水煙袋,十分知名。這些經營煙具的店鋪,均在門首懸吊烏木煙袋作為招徠。據說,有一家店鋪門首懸吊的煙袋長1.5米,黑杆金鍋紅里,煙袋斜街因此而得名。[2]實際上,有關煙袋斜街街名的來歷有不同說法。有人認為煙袋斜街是因其形狀像煙袋故名,煙袋斜街東口如同煙袋嘴,向西二、三百米的街巷如煙杆,再折向南通往銀錠橋如煙袋鍋。也有人認為,這是因「同合盛」與「雙盛泰」曾為慈禧太后通洗水煙袋而得名。以上說法均無實據。較合理的原因是,清朝這裏是專供吸煙產品的商業街。清軍入關後,官員、兵民多嗜好吸煙,經營煙葉、煙具的煙鋪隨之興盛。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有清朝北京內城煙袋斜街東口路南煙袋鋪的房契一件,該房屋五十多年內三次易主,其中有三位主人均經營煙袋鋪。到了清朝末年,吸煙的風氣仍然很盛。清朝康熙年間劉廷璣《在園雜誌》載:「黃童白叟,閨闈婦女,無不吸之,十居其八,且時刻不能離矣。諺雲開門七件事,今且增煙而八矣。」原來百姓的「開門七件事」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生活必需品,後來煙成了第八件必需品。[3]

北京最早能做西服的成衣店潘步昆西服店舊址

發展變遷

[編輯]

清末民初,煙袋斜街興盛時,開有80餘家店鋪。除了煙鋪外,還有許多古玩店、茶坊、酒缸、浴池等等。中華民國成立後,不少清朝的遺老遺少靠變賣家產、出售古玩生活,煙袋斜街上遂開設了幾家古玩店。以後,煙袋斜街逐漸成為古玩商聚居之地,著名的古玩店有寶文齋、敏文齋、太古齋、抱璞山房等六家。同時,煙袋斜街還開有服裝店,北京最早的制西服潘步昆西服店便在煙袋斜街東口路南開創。鑫園澡堂、同合頭髮店、振興理髮館也開在煙袋斜街。煙袋斜街內還有書畫裝裱、文房四寶等店鋪,知名的飯館有烤肉季、李二炸蝦店、臨河第一樓、義和軒酒館、慶雲樓等20餘家。清朝時,慶雲樓與隆豐堂慶和堂德豐堂並稱為「後門四大飯莊」(後門指地安門)。1930年代,有人在報刊上撰文,稱煙袋斜街為「小大柵欄」,或稱「小琉璃廠」。[2][3]

煙袋斜街28號,原為當鋪「中和當」

1956年公私合營前,煙袋斜街約有五六十家商業店鋪。隨後店鋪驟減,到1984年只剩13家。此後又陸續發展,到2000年共計商鋪34家。[4]2000年底,西城區人民政府開始整治煙袋斜街。2001年,西城區人民政府先後兩次對煙袋斜街進行青石板路面鋪築及門牆裝修,並強行拆除了沿街的違章建築。2002年公佈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將煙袋斜街列為傳統商業街,進行重點保護。特別是將原先經營狀況不佳的以髮廊、小商店為主體的商鋪改造成以酒吧、工藝品店為主體,多數商戶對此表示滿意。[4]例如煙袋斜街1號原為煙袋鋪,屋檐垂有鑄鐵煙袋花,為當時的店家掛幌子用,門框上有一對蓮花匾托,旁邊有一個小牌,上書「京師總商會」。這裏是清末民初京師總商會的會址。後店主將這座老房子改為「木樓酒吧」,專門展示自己收藏的撲克[5]2007年起,又加強了對傳統建築的保護力度。

煙袋斜街經過改造後,再現了老北京青磚灰瓦的建築風格,街上又開了許多店鋪,以經營民族服裝及服飾、煙具、茶具、古玩等民間手工藝品為主。2009年,煙袋斜街被國際人類學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六屆世界大會中國民居建築文化專題展組委會評為 「中國建築文化經典示範工程」。2010年11月10日,煙袋斜街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並在廣福觀舉行了掛牌儀式。這是2009年國子監街獲得該稱號後,北京市第二條獲得該稱號的街。[3]

煙袋斜街57號的小商鋪

2011年,中國郵政什剎海郵政所在煙袋斜街開業,成為街上的新景觀。該郵政所門上懸吊有藍底金字的「大清郵政信櫃」匾額,門外立有一組雕塑:一個梳有清朝樣式小辮兒的孩子,正將手中的信放入一個仿古的郵筒。該郵政所內是一個小型的北京郵政發展史展覽館。室內古色古香,設有吊扇、老櫃枱。由於該郵政所沒有配備電腦,所以不能收發掛號信和包裹。該郵政所有自己的仿清朝風格專用郵戳,還有自己的專用明信片,普通信件和明信片可在該郵政所寄出。該郵政所隸屬於中國郵政地安門郵政支局。[6][7][8]

2005年,修復前的廣福觀山門

宗教景觀

[編輯]

煙袋斜街內,舊有龍王廟、廣福觀、三元伏魔宮。[3]

  • 龍王廟:位於鑫園澡堂隔壁,面積僅有6平房米,廟前有一口水井。《馬可波羅遊記》載元大都斜街上有一口銅口、銅幫的水井,即指該井。1940年代,經管該廟的奎姓老夫婦逝世後,該廟被毀,井被填上,該廟成了鑫園澡堂的堆房。現已無存。[3]
  • 三元伏魔宮:煙袋斜街83號,建於清朝嘉慶年間。[3]
  • 廣福觀:煙袋斜街37號、大石碑衚衕6號,建於明朝天順三年(1459年),坐北朝南,有山門、前殿、中殿、後殿,供奉關帝、玄壇財神、龍王。[2][3]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