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聽餘[編輯]
外觀
羅聽餘(1883年?月?日—?年?月?日),字綽裕[1],廣東省廣州府東莞縣[2]人,宣統二年工科進士,曾留學美國學校。
生平
[編輯]光緒三十年(1910年)三月,由兩廣學務處派赴美國留學[3]。
宣統二年(1910年)九月二日,內閣奉上諭:羅聽餘著賞給工科進士[5][6]。
民國初年,任職北京工業專門學校[4]。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派為廣東省營蔴織廠廠長[8]。
著作
[編輯]- 「調查報告-羊毛論」,留英學生羅聽餘王家鸞上出使英國大臣書,《商務官報》,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戌申第16期
- 「調查北京地毯工業報告」,羅聽餘,《勸業叢報》,1921年第l卷第3期,第8頁
- 「呢絨製造預算之商榷」,羅聽餘,《工學季刊(北平)》,1934年第1-2期
- 「廣東紡織廠之緣起及其將來」,羅聽餘,《工學季刊(北平)》,1935年第1期
- 「尼絨製造預算之商榷」,廣東省立紡織廠廠長;羅聽餘,《現代生產雜誌》,1935年第2期
參考文獻
[編輯]- ^ 《詞林輯略》卷十一,第4頁
- ^ 《宣統四年春季職官錄》,內閣印鑄局編印,京師翰林院,第7頁
- ^ 『兩廣學務處選送出洋學生詳文:竊照本處考選出洋學生,業於三月十三十四兩日,分班招復.面加考試。取定林葆恆等十四人派赴西洋,李質等十二人派赴東洋,當經開摺呈報在案。旋於三月二十四日,延請洋醫來處,將取定各生體質.詳加考驗,據稱:「派赴西洋各生內陸琛一名,現有肺病,未便派往。」除扣除外,計派赴西洋者,實止十三人,派赴東洋者,實共十二人。又本處上年十二月初十日,詳定考選出洋學生章程第十六條內稱:「本省外省如有名譽夙著,志願遊學,所學能合第一等資格,為本處所灼見真知者.亦可特別取送,無庸考試;惟亦須覓保證人具結存案」等語。良以今日辦理百事,需才孔亟,造就將成之才與造就未成之才,需時大有區別,而此等將成之才,未必近在粵省,且未必悉願赴考,故為此變通辦理之舉。茲由本處訪得夏元憟等十三人,雖仍未能盡合原章第一等資格,實較考選各生為優,自應懇請俯准援照詳定章程,特別派送。又高等學堂附屬之校士館西學堂各生,已於上年底畢業,該堂館原章,各生畢業後,即擇尤派遣出洋。前准吳總理來移,亦經核議,准其照章選派,詳報有案。茲准吳總理移送校士館畢業生張淑皋等兩名,請派往東洋;西學堂畢業生盧頌祺等六名,請派往西洋。該生等既經吳總理按其平日積分,及畢業考試分數取定清派,自應一併派往。統計本處所考取採訪.及高等學堂所移送各學生,實共四十六:內派赴美國者為林葆恆、謝作楷、溫宗禹、溫應星、唐有恆、羅聽餘、馮桂、竇學勤、王家鸞、曾耀薪、利貢、夏元憟、陳廷甲、李燦基、陳廷端等十五人。派赴英國者為盧頌祺、虞錫麟、劉國珍、利寅、虞錫普、陳兆基等六人。派赴德國者為黃時澄、徐濤等兩人。派赴法國者為沈紘一人。派赴日本者為李質、鄧瑞槃、任斌略、董榮光、黃瀚、金殿勛、盧公輔、楊永貞、馬光援、王敬秋、何崇禮、陳文、章鴻釗、湯叡、盛德鎔、沙曾詒、許璇、陶昌善、周維新、夏同純、張淑皋、蘇壽松等二十二人。』,陳春源編,《廣西留學史》,1934年,廣西省政府教育廳印。李彥福等編.《廣西教育史料》.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03.第196-197頁
- ^ 移至: 4.0 4.1 《(北京)東西洋留學會員錄》,國家圖書館藏,1916年7月修訂本。劉曉琴著.《中國近代留英教育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55、160頁
- ^ 羅聽餘,年28歲,廣東人,遊學美國畢業,「阿穆爾靈圭等為請分別給予遊學畢業生等第及出身事奏摺」,《歷史檔案》1997年第2期
- ^ 《政治官報》,宣統二年九月初三日,第1055號,第2頁
- ^ 上諭:此次引見之廷試遊學畢業生進士江古懷、何育傑、鍾世銘、劉冕執、俞同奎、高勝儒、凌春鴻、吳乃琛、孫昌潤、羅忠詒、劉國珍、刁作謙、陳祖良、梁賚奎、陳訓昶、董如奉、林葆恆、葉可樑、朱天奎、韓楷均著授職翰林院編修;諸翔、王蔚文、謝培筠、季新益、羅聽餘、汪果、孫多鈺、薛宜琪、崔潮、吳鼎昌、劉先䳲、沈王楨、方擎、劉慶綬、趙世瑄、廖炎、楊壽桐均著授職翰林院檢討;朱公釗、張嘉森、胡驤、黃曾銘、唐在賢、鍾偉、薛楷、方時簡、韓振華、江順德、屠密、嚴恩棫、彭炳、張修敏、楊德森、朱葆勤、黃瀛元、席聘臣均著改為翰林院庶吉士。「宣統三年五月十一日」,《兩廣官報》
- ^ 「令派羅聽餘為廣東省營蔴織廠廠長」,《廣東政府公報》,1938年第396期,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