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婦畫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貴婦畫像
原名The Portrait of a Lady
作者亨利·詹姆斯
語言英語
發行資訊
出版時間1881年 編輯維基數據
出版地點英國
美國
前作華盛頓廣場
續作波士頓人

貴婦畫像》(英語:The Portrait of a Lady),或譯為《仕女圖》,是知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一部長篇小說,最早於1880-1881年由《大西洋月刊》和《麥克米倫雜誌》以連載形式出版,隨後於1881年以書的形式出版。這是亨利·詹姆斯最暢銷的一部長篇小說之一,批評家認為這是他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貴婦畫像》描述了一個充滿熱情的年輕美國少女伊莎貝爾·阿切爾在她自主選擇命運道路上坎坷前行的故事。女主人公繼承的巨額遺產隨後讓她成為了兩個美國僑民狡猾陰謀的犧牲品。正如亨利·詹姆斯大部分小說一樣,故事發生在歐洲,多為英國意大利。這部小說通常被認為是他早年的傑作,反映了他對新舊社會差異性以及新社會對人性造成的傷害的興趣。他的作品大多深刻處理了人性的自由、責任和背叛的主題。

主題[編輯]

詹姆斯一開始對《貴婦畫像》的想法很純粹,是關於一個年輕美國女子挑戰命運、不顧過程坎坷、不管結局如何的故事。接着他開始了他的人物創作。小說描述了獨立自主的女主人公伊莎貝爾失去了她的自由仍不妥協。她意外獲得的巨大遺產或許是她被傳統觀念壓迫束縛的生活的緣由。這是一部存在主義小說,描寫了女主人公接受了她自己選擇的道路,堅強、固執地生活下去。

劇情[編輯]

原本居住在紐約奧爾巴尼的伊莎貝爾·阿切爾在她父親去世後被她的姨媽莉迪亞·塔切特邀請到她富有的姨父丹尼爾在倫敦郊外的山莊暫住。在那裏她遇到了她的表哥拉爾夫·塔切特、她友善的生病的姨父和塔切特家的鄰居貴族沃伯頓爵士。她先後拒絕了沃伯頓爵士和波士頓富商卡斯帕·戈德伍德的求婚。雖然她被卡斯帕·戈德伍德吸引,但她認為婚姻會成為她追求自由道路上的束縛。她的姨父老塔切特先生的病情日漸加重,她的表哥說服病危的父親把巨額遺產留給她。

伊莎貝爾帶着她得到的巨大遺產到歐洲旅遊,並在佛羅倫薩遇到了美國僑民吉爾伯特·奧斯蒙德。在她拒絕了沃伯頓和古德伍德之後,她出人意料地接受了奧斯蒙德的求婚。然而她並不知道她的婚禮是一場早有安排的陰謀,策劃者竟是她在塔切特家見過的多才多藝卻不值得信賴的梅爾夫人。

伊莎貝爾和奧斯蒙德在羅馬定居,但由於奧斯蒙德的極度自我以及缺乏對伊莎貝爾的關愛,他們的婚姻迅速惡化。伊莎貝爾越來越喜歡奧斯蒙德的女兒潘西,並且希望能幫助她實現嫁給年輕藝術品收藏者愛德華·羅西爾的願望。但勢利的奧斯蒙德寧願讓潘西嫁給曾經向伊莎貝爾求婚的沃伯頓。但伊莎貝爾擔心沃伯頓是為了再次接近她而假裝愛上潘西。

這場婚姻危機再度惡化。伊莎貝爾得知她的表哥拉爾夫在英國深受病魔折磨即將死亡,在她決定在他臨死前去陪伴他的時候,奧斯蒙德自私地阻止了她。與此同時,奧斯蒙德的姐姐告訴伊莎貝爾潘西事實上是梅爾夫人與奧斯蒙德通姦生下的女兒。他們不道德的關係已持續多年。

伊莎貝爾在去英國之前去看望了潘西。伊莎貝爾勉強答應了潘西希望她從英國回來的懇求。她沒有告訴她憤怒的丈夫就離開去英國照顧拉爾夫直至他死去。戈德伍德在拉爾夫家遇到了她,希望她離開奧斯蒙德來和他在一起。他擁抱並親吻了她,但伊莎貝爾掙脫了。第二天戈德伍德找到了她,但伊莎貝爾告訴他她即將回羅馬。結局模稜兩可。詹姆斯留給讀者思考伊莎貝爾究竟是為了拯救潘西爾留在奧斯蒙德身邊受折磨,還是決定拯救潘西並與她一同逃離奧斯蒙德的約束。

文學價值與批評[編輯]

《貴婦畫像》第一次在《大西洋月刊》上出版時便大受好評,並且至今為止仍被認為是詹姆斯最受歡迎的長篇小說。當代批評家認為詹姆斯開闢了人類意識以及外在驅動的新的分析領域,尤其是書中第42章的對於伊莎貝拉整夜沉思她陷入婚姻困境的經典描寫。詹姆斯在紐約版本的小說前言中對伊莎貝爾內心深處的恐懼進行了深入分析。

最近有女權主義者對該小說進行了文學評論。有批評家對小說結尾伊莎貝爾回到奧斯蒙德身邊非常關注。很多學者爭論對於伊莎貝爾放棄自由這一出人意料的選擇詹姆斯是否明確表明他的態度。有一種說法是伊莎貝爾認為她必須遵守與她繼女潘西的約定,以及她和奧斯蒙德的婚姻誓約。

詹姆斯為1908年的紐約版小說進行的大量修改被認為是改進了故事情節。不同於其他例如《一個美國人》、《羅德里克·赫德森》並沒有對情節進行改善。他對於伊莎貝爾與戈德伍德最終見面場景的修改被人們大加讚賞。愛德華·維根奈赫特表示,詹姆斯清晰刻畫了伊莎貝爾真正意義上人格的覺醒。詹姆斯語妙絕倫,對性的描寫遵循了傳統但又突破其年代限制。

評論家阿爾弗雷德·哈貝克曾經寫道《貴婦畫像》中主人公的靈感是來源於克里斯蒂·阿切爾。她是安·蒙奇爾·克萊茵1871年的小說《雷吉納德·阿切爾》中的主人公。哈貝克認為詹姆斯可能受克萊茵(1838 - 1872)的影響,尤其是對她小說中的女性角色感興趣。在紐約版小說的序言中,詹姆斯指出幾個喬治·艾略特的對《貴婦畫像》的創作產生影響的女主人公。哈貝克對此表示質疑並且引用了其他學者同樣的看法。[1]

在保羅·M·哈德拉寫的文學評論文章《重寫厭女症:〈貴婦畫像〉與流行小說的爭議》中,她提及了詹姆斯與美國作家史蒂芬·克蘭寫作風格的相似性。

改編作品[編輯]

1884年,演員勞倫斯·巴雷特曾想要說服詹姆斯把小說改編成戲劇,但詹姆斯認為那並不可行。在紐約版本的小說序言裏他表示,書中令人感觸最深的場景是伊莎貝爾靜靜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沉思的樣子。

1968年,BBC製作了同名電視連續短片,由蘇珊·尼弗飾演伊莎貝爾·阿切爾,理查德·張伯倫飾演拉爾夫·塔切特。

1996年,新西蘭導演簡·坎皮恩講小說改編成電影,由妮可·基德曼飾演伊莎貝爾·阿切爾,約翰·馬爾科維奇飾演吉爾伯特·奧斯蒙德,芭芭拉·赫爾希飾演梅爾夫人。

出版資訊[編輯]

  • The Portrait of a Lady: An Authoritative Text, Henry James and the Novel, Reviews and Criticism edited by Robert Bamberg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2003) ISBN 0-393-96646-1

參考書目[編輯]

  1. ^ Alfred Habegger (2004) Henry James and the 'Woman Busin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相關書籍[編輯]

  • The Great Tradition by F. R. Leavis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 1948)
  • The Novels of Henry James by Oscar Cargill (New York: Macmillan Co. 1961)
  • The Novels of Henry James by Edward Wagenknecht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1983) ISBN 0-8044-2959-6
  • Modern Critical Views: Henry James edited by Harold Bloo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7) ISBN 0-87754-696-7
  • The Portrait of a Lady: Maiden, Woman and Heroine by Lyall Powers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91) ISBN 0-8057-8066-1
  • Meaning in Henry James by Millicent Bel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0-674-55763-8
  • A Companion to Henry James Studies edited by Daniel Fogel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3) ISBN 0-313-25792-2
  • Henry James: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dited by Ruth Yeazell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94) ISBN 0-13-380973-0
  •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enry James edited by Jonathan Freedma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521-49924-0
  • Funston, Judith E. 「Crane, Anne Moncure.」 American National Biography Online, Feb 2000
  • James, Henry. "The Portrait of a Lad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 Lamm, Kimberly. "A Future for Isabel Archer: Jamesian Feminism, Leo Bersani, and Aesthetic Subjectivity". The Henry James Review. Project Muse. Volume 32, 2011. February 4, 2013.
  • Jöttkandt, Sigi. "Portrait of an Act: Aesthetics and Ethics in The Portrait of a Lady". The Henry James Review. Volume 25.1, 2004.67–86. February 4,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