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利克斯王子 (施瓦岑貝格)
費利克斯·施瓦岑貝格 Felix zu Schwarzenberg 施瓦岑貝格親王 | |
---|---|
奧地利首相 | |
任期 1848年11月21日—1852年4月5日 | |
君主 | 斐迪南一世 法蘭茲·約瑟夫一世 |
前任 | 約翰·馮·魏森貝格 |
繼任 | 卡爾·斐迪南·馮·布奧爾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神聖羅馬帝國捷克克魯姆洛夫 | 1800年10月2日
逝世 | 1852年4月5日 奧地利帝國維也納 | (51歲)
國籍 | 奧地利帝國 |
父母 | 父:施瓦岑貝格親王約瑟夫二世 母:保琳·馮·阿倫貝格(Pauline von Arenberg) |
簽名 |
費利克斯王子·施瓦岑貝格(德語:Felix Prinz zu Schwarzenberg,1800年10月2日—1852年4月5日)是波希米亞貴族、奧地利政治家,施瓦岑貝格家族的成員,將軍卡爾·菲利普·施瓦岑貝格的姪子。他使哈布斯堡帝國在1848年革命後再次成為歐洲大國。從1848年到1852年,他擔任了奧地利首相和外交大臣。
1850年他在俄國的支持下,逼迫普魯士放棄埃爾福特聯盟(普國正以此稱霸北德)、簽訂奧爾米茨條約(恢復了德意志邦聯),締造巨大的外交成就,如此的侮辱讓普魯士以「奧爾米茲之恥」來稱呼此一事件,連帶促成了後來1866年普奧戰爭的復仇之戰。[1]
生平
[編輯]費利克斯·施瓦岑貝格出生於位於波西米亞的克魯毛,是約瑟夫·施瓦岑貝格親王 (1769-1833) 的次子,其妻為帕烏利娜·阿倫貝格公主。施瓦岑貝格家族是波希米亞最具影響力的貴族家族之一。他的哥哥約翰·阿道夫二世·施瓦岑貝格親王后來發起了修建奧地利皇家國家鐵路,該鐵路連接維也納和比爾森(皮爾森)。費利克斯的弟弟弗雷德里克於 1835 年成為薩爾茨堡大主教,1849 年成為布拉格大主教。
施瓦岑貝格是拿破崙戰爭後期奧地利軍隊指揮官施瓦岑貝格親王卡爾·菲利普 (1771-1820) 的侄子。經過短暫的軍旅生涯後,他進入了外交部門,成為當時的國家總理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親王的門生。他曾任職於聖彼得堡、倫敦、巴黎、都靈和那不勒斯的多個奧地利大使館。
1828 年,作為倫敦的外交隨員,他與簡·迪格比發生婚外情。在他導致簡的丈夫 – 愛德華·勞,第一代埃倫博羅伯爵 – 離婚並使她懷孕後,他拋棄了她。這一事件使他獲得了倫敦的綽號「卡德蘭王子」。
1848 年革命爆發後,他迅速趕往倫巴第-威尼托王國,加入陸軍元帥約瑟夫·拉德茨基麾下,在米蘭擊敗了撒丁尼亞國王查理·阿爾貝特的意大利叛軍。作為拉德茨基的親密顧問,以及鎮壓了布拉格六月起義和 10 月維也納起義的溫迪施-格拉茨親王元帥的姻兄弟,施瓦岑貝格於 1848 年 11 月 21 日被任命為奧地利部長主席(一年內的第六位)和外交部長。在這些他一直擔任到英年早逝的職位上,他的第一步是確保由法蘭茲·約瑟夫取代無能的奧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在王儲法蘭茲·卡爾大公放棄繼承權後,斐迪南於 12 月 2 日在奧洛穆茨退位。
施瓦岑貝格組建了一個新政府,其中既有像內政部長法蘭茲·馮·施塔迪恩伯爵這樣的保守派政客,也有像亞歷山大·馮·巴赫男爵、卡爾·路德維希·馮·布魯克和安東·馮·施梅爾林這樣自由派的盟友,以及波西米亞聯邦主義的教育部長利奧波德·馮·圖恩和霍恩斯坦伯爵。吸取了梅特涅的教訓,施瓦岑貝格決心不僅要戰鬥,還要戰勝革命。針對法蘭克福議會關於「德意志問題」的看法,他主張建立一個奧地利-德意志聯邦,包括所有位於德意志邦聯內外的奧地利王室領地。他通過召回奧地利代表並通過頒佈 1849 年 3 月憲法來剝奪法蘭克福議會的合法性,並搶先實施了奧地利克雷姆西爾議會的聯邦主義思想。
施瓦岑貝格與新皇帝一起,請求俄羅斯帝國軍隊幫助鎮壓匈牙利叛亂,從而使奧地利能夠自由地嘗試阻止普魯士主導德國的野心。他廢除民主改革,並在 1849 年 3 月憲法下重建了奧地利的君主控制,該憲法將哈布斯堡帝國轉變為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在德意志二元制問題上,他能夠迫使普魯士服從奧爾米茨協議,迫使其暫時放棄將德國統一在自己領導下的計劃,並同意重建舊的德意志邦聯。與此同時,他的政府還啟動了重大的行政、司法和教育改革。
施瓦岑貝格於 1852 年 4 月 5 日星期一傍晚在維也納任職期間因中風去世。
參考
[編輯]- ^ Keneth W. Rock: Reaction Triumphant. The Diplomacy of Felix Schwarzenberg and Nicolas I in Mastering the Hungarian Insurr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