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寺
外觀
此條目或許過多或不當使用受版權保護的文字、圖片及多媒體檔案。 (2013年4月28日) |
金台寺原名金台精舍,位於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黃楊山第二峰中腰(大赤坎村人稱為烏蘇峰),座南向北。
歷史
[編輯]南宋末年,宋軍在新會崖門抗元失敗後,承節侍郎趙時縱,大理寺丞龔行卿、翰林學士鄧光薦等人為了逃避元兵的追殺,建寺在此隱居。清乾隆年間立寺並擴建,內有大塊石橫匾,刻着「金台寺」三個大字,字體剛勁有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種政治運動和水利工程讓金台寺受到極大的破壞,1958年大躍進期間拆掉主體建築物,1981年興建發電站時徹底毀掉。1992年11月在黃楊山南麓的「將軍卸甲」(斗門人稱豬乸槽)的105.3米處重建金台寺,該寺佔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由釋弘如法師任住持,釋界心法師任監院。1994年10月建成390平方米的大雄寶殿,還建成了大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鐘鼓樓、僧房、客房、齊堂以及登山石階、環山公路等配套建築設施約7000多平方米。
現在
[編輯]1998年8月金台寺入選重達53公斤的《中國佛教2000年》紀念畫冊,同年12月,在廣東省840家開放寺院中又被評為20家文明寺院之一;2001年6月被評為珠海市十佳風景區之一;2002年在廣東省5000多家宗教活動場所中榮獲廣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局頒發的宗教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先進集體;連續三年在黃楊金台寺舉辦了三屆水陸大法會。
隨着寺院不斷擴大,四眾弟子越來越多,觀光遊客川流不息,大小車輛來往不絕。特別是每年春節期間,來自港澳的善男信女及珠海、江門、中山、新會等地的遊客數萬人,車輛千多台。如今的金台寺,已成為知名的宗教活動場所,每逢佛誕及習俗節日,寺內香客如潮,熱鬧非凡[1]。
交通
[編輯]公共汽車:411路、L6路、L7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