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萊迪灣大廈
阿德萊迪灣大廈 | |
---|---|
Bay Adelaide Centre | |
概要 | |
狀態 | 完工 |
類型 | 辦公大樓 |
建築風格 | 新現代主義建築 |
地點 |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 卑街333號 |
座標 | 43°39′02″N 79°22′48″W / 43.650438°N 79.380019°W |
起造 | 2007年 |
竣工日 | 2009年 |
擁有者 | Brookfield房地產公司[*] |
高度 | |
高度 | 218 米 |
屋頂 | 715英尺(218米) |
技術細節 | |
建築面積 | 1,160,000平方英尺 |
地上層數 | 52 |
地下層數 | 5 |
升降機數 | 34 |
設計與建造 | |
建築師 | WZMH Architects |
發展商 | Brookfield Properties |
結構工程師 | 合樂集團 |
網站 | |
http://www.brookfieldofficeproperties.com/content/toronto/bay_adelaide_centre-42358.html | |
地圖 | |
參考 | |
Official Website |
阿德萊迪灣大廈(英語:Bay Adelaide Centre)是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的辦公大樓。第一期西大樓樓高51層,於2009年7月完工。第二期東大樓樓高44層,定於2016年完工[1]。第三期北大樓則在規劃中。
該大樓是1980年代多倫多市中心建設項目系列的最後一個。當時正值經濟繁榮的年代,同區有多座大型商廈(如斯科亞廣場)相繼落成。Markborough和TrizecHahn決定合資在灣街與阿德萊迪街的交界處(即多倫多金融區的心臟地帶)興建一座樓高57層的辦公大樓,成本近10億美元。然而,大樓高度遠遠高於市政府規劃大綱中所容許的上限,並惹來極大爭議。為了換取市政府批准此項目,開發商承諾對新建廉租屋等項目提供8千萬加元資助,並將項目部分土地轉交市政府作興建公園之用(即現時的雲頂花園)。儘管項目往後多年一直沒有成事,該兩項交易條件仍被落實。
項目於1990年動工,卻遇上經濟衰退,多倫多市內的辦公室空置率更上升至20%。發展商遂喊停項目,而儘管投入項目的資金當時已逾5億元,項目仍於1993年被無限期擱置。停工前完成的只得項目的地下停車庫和有數層高的混凝土骨架,為這個被廢棄的項目在多倫多市中心留下憑證,而建築殘骸則被當地人稱為「掩體」或「樹樁」。該停車庫還是有在運作,地面結構則改裝成廣告看板回收一些金錢。
項目往後曾數度露出曙光。TrizecHahn曾於1998年短暫復工,但因經濟再度衰退造而再次停工。2000年再次傳出項目復工的消息,但隔年TrizecHahn以4900萬元將其持有的50%份額出售予布魯克菲爾德公司。該公司接手後曾意圖將大樓高度減低至40或50層,但後來這一年經濟再次惡化,該項目仍沒有進展。[2]
2005年10月,計劃提交給多倫多市物業發展局。官方資金注入後才逐漸上軌道,之後改變建築計劃並獲得LEED綠建築標章,並結合多倫多市地底名為PATH的地下街行人隧道計劃,最終阿德萊迪灣西大樓2009年完工。[3]
參考文獻
[編輯]- ^ Acharya-Tom Yew, Madhavi. Bay, Adelaide office tower brings work space to condo-heavy downtown. Toronto Star. 12 June 2012 [12 Dec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2).
- ^ 存档副本. [2011-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7).
- ^ National Building Heritage Designation (PDF) (PDF). [2011-07-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