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優良條目/2016年12月3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33年外灘群島颶風於9月8日在小安的列斯群島以東形成,是1933年大西洋颶風季第十二場熱帶風暴和第六場颶風,在另一場颶風過去不到一個月後襲擊北卡羅萊納州弗吉尼亞州的同一區域。氣旋成型後總體朝西北偏北移動,經過快速強化,於9月12日達到風力時速220公里的最高強度,在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已屬四級標準,是該季第四場大型颶風。此後幾天裏,風暴在朝西北方向前進期間強度基本保持不變,接下來再在逼近美國東南部期間減弱,於9月16日以風力時速160公里強度從北卡羅萊納州哈特拉斯角以東近海掠過。氣旋轉向東北,於9月18日轉變成溫帶氣旋,然後穿越加拿大大西洋省份,最終在四天後逐漸消散。面對颶風威脅,美國東岸大範圍地區收到熱帶氣旋警告,部分人員撤離。北卡羅萊納州克雷文縣新伯爾尼的災情最為嚴重,高漲的潮水和暴漲的河流共同影響,導致大部分城區被淹。氣旋導致北卡羅萊納州多地停電,另有莊稼受損,道路被洪水沖毀。該州還有大量房屋受損,導致約1000人流離失所。估計該州的估計總額達450萬美元,另有21人喪生,其中大部分是溺斃。颶風強度風力一直延伸到弗吉尼亞州東南部,該州有兩人遇難。高漲的海潮致使諾福克附近燈塔同外界交通中斷,還有多條道路被淹。更北面的緬因州有兩人隨所乘小舟一起失蹤,新斯科舍也有一艘船沉沒,船上一人估計已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