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男屍
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男屍是1975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荊州市鳳凰山168號西漢墓發掘出土的一具西漢早期的男性屍體,古屍名為「遂」,下葬於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1]。
發掘
[編輯]1975年2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2460部隊七中隊要在荊州城北紀南城鳳凰山建立雷達陣地,需佔地5000平方米,涉及地下古墓葬36個。江陵縣革命委員會向上級請示。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3月27日批覆湖北省革命委員會,要求在興建雷達站之前,先將墓葬進行發掘。4月下旬,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博物館等單位開始對鳳凰山168號墓進行發掘。墓葬為豎穴土坑墓,葬具為一槨二棺,槨室分為頭廂、邊廂和棺室三部分。6月8日,棺材被打開,裏面有一具男性古屍。6月9日,醫務人員對古屍進行了X線攝片和解剖[1][2]。
同時墓葬出土了竹牘「告地書」、筆、墨、天平衡杆以及漆器、銅器、陶器、竹器、絲麻織物、木俑等五百餘件文物。另外在屍體的口腔內還發現一枚印章,上刻篆體「遂」。根據墓中出土的竹牘以及結合印章,古屍名為「遂」,江陵西鄉市陽里人,爵位為五大夫,死亡年齡約60歲,下葬時間為漢文帝十三年五月庚辰(公元前167年6月10日)[2][1]。
屍體保存狀況
[編輯]出土時古屍浸泡在棺液中,全身赤裸,外形基本完整,身長1.66米,體重52.5公斤。血型為AB型。皮膚、肌肉等軟組織均有彈性,四肢大小關節亦可活動,面部和四肢被棺液染成絳紅色,胸部和腹部呈白色,間有綠色。男屍屍體內部和體表發現大量細菌芽孢,古屍表皮消失,真皮裸露。皮下膠原纖維保存良好。皮膚在屍體前額正中和膝蓋部分略有缺損。古屍全身的毛髮和指甲已消失,甲床尚存。無脫肛現象。體內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有不同程度的保存。口微張,舌上卷,32顆牙齒齊全且牢固,鼻道暢通,中下鼻頰完整,鼻毛消失[5]。兩耳有耳垢,左耳鼓膜保存完好,眼球體完整,兩眼球稍脫出於眼裂外,角膜消失,鞏膜完整。腦殼完整,腦膜血管清晰,腦髓占顱腔五分之四,重970克,12對腦神經基本能辨認。內臟器官齊全,在內臟里發現有血吸蟲、人鞭蟲、絛蟲和華支睾吸蟲等寄生蟲卵。古屍腎臟外觀保存較好,呈深棕色,柔軟,但厚度較正常人為薄。而腎內各種管道上皮組織保存較差,除少數腎小管保留有上皮帶外,其餘腎小管和腎小體只有上皮殘骸。肝臟外形清楚,膽囊很大,內有200多顆結石。直腸有糞便。骨骼正常,古屍的氣管軟骨保存程度較好,軟骨陷窩內可見到軟骨細胞,有些軟骨細胞核輪廓清楚,但核的微細結構模糊,核仁不能分辨。輸尿管和膀胱保持完整形態,兩側睪丸在陰囊外可以觸知,但均已變扁。睪丸白膜保存完好,曲精細管輪廓清楚,生精小管的上皮只有不完整的殘骸以及固縮細胞核[1][2][6][7][8][9][10][11]。陰阜的皮下脂肪墊以及陰毛均消失。古屍有包莖現象。[5]
男屍生前曾患有膽囊炎、膽石症、胸膜炎等疾病。死因為慢性胃潰瘍並發穿孔,導致瀰漫性腹膜炎合併全身廣泛出血致死[1][7][8][9][10][11]。
另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凤凰山168号西汉墓. 荊州博物館. [2020-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2).
- ^ 2.0 2.1 2.2 西汉古尸遂少言出土记. 荊州政協. [2020-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7).
- ^ 千年古尸“遂”先生沉睡千年 昨日第4次换“新居”. 荊州新聞網.[失效連結]
- ^ 荆州出土西汉男尸生前位及“副厅”. 中國新聞社湖北分社.[失效連結]
- ^ 5.0 5.1 武忠弼編,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墓西漢古屍研究,文物出版社,1982.12,第37頁
- ^ 紀南城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組. 湖北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簡報. 愛學術.
- ^ 7.0 7.1 江陵鳳凰山168號墓西漢古尸研究. 道客巴巴. 武漢醫學院學報1980年第1期.
- ^ 8.0 8.1 薛紹白. 湖北省江陵凤凰山168号墓西汉古尸某些器官保存水平的研究 Ⅱ气管软骨细胞及肾上皮残骸内DNA保存情况的研究. 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1980年04期.[永久失效連結]
- ^ 9.0 9.1 古墓內尸體與隨葬品不腐原因的生物學探討. 道客巴巴. 華夏考古.
- ^ 10.0 10.1 武漢市公安局. 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古尸血型鑒定. 道客巴巴.
- ^ 11.0 11.1 荆州市博物馆.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日報.[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