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荊湖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荊湖之戰
北宋統一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963年1月
地點
結果 宋朝軍隊獲勝,荊湖之地全部討平
參戰方
北宋 武平軍
荊南
指揮官與領導者
慕容延釗
李處耘
武平節度使方面:
張崇富
汪端
周保權
荊南方面:
梁廷嗣
高保寅
高繼沖
兵力
不詳 武平節度使方面:
不詳
荊南方面:
不超過3萬人

荊湖之戰,是北宋乾德元年(963年)發動,借平張文表之亂,順勢攻取荊南湖南一帶的戰役。[1]

戰役背景

[編輯]

建隆三年(962年)九月,武平軍節度使周行逢病死,臨死前傳位給尚不滿十二歲的兒子周保權,並預料到衡州刺史張文表將會造反。[注 1]果然不久後,張文表起兵與武平軍節度使相對抗,周保權派楊師璠討伐之。[注 2]北宋在得知這一情況後,於當年十二月要求荊南發兵協助周保權平張文表。[注 3]

同年十一月,荊南君主高保勗病死,臨死前傳位給其兄子高繼沖。[注 4]

戰役準備

[編輯]

北宋

[編輯]

乾德元年(963年)正月,太祖趙匡胤命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及宣徽南院使、樞密副使李處耘率淄州刺史尹崇珂、申州刺史聶章、郢州刺史趙重進、判四方館事武懷節、氈毯使張繼勛、染院副使康延澤、內酒坊副使盧懷忠等領兵攻伐張文表。[注 5]在此前,北宋方面已派遣內酒坊副使盧懷忠探明:荊南兵力不過三萬人,且高氏對民窮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注 6]

荊南

[編輯]

高繼沖認為自己年幼(此時尚不滿20歲),便將軍政大權委以梁延嗣,刑政等事務委以孫光憲[注 7]乾德元年二月,荊南兵馬副使李景威獻計保荊南,高繼沖不能用。[注 8]

武平

[編輯]

楊師璠已於乾德元年正月討平張文表,並將其處死。[注 9]但是此時北宋完全沒有收兵的意思。[注 10]

戰役經過

[編輯]

荊南之戰

[編輯]

乾德元年二月,北宋軍隊抵達襄州,聲稱要借道伐張文表。[注 11]幾天後,宋軍抵達荊門,李處耘接見了前來試探宋軍的梁延嗣、高保寅一行[注 12],並對其招待有加。梁延嗣誤以為宋軍友善,便派出信使返回江陵,向高繼沖報告好消息。當天晚上,慕容延釗設宴款待梁延嗣一行,李處耘秘密派遣數千輕騎兵直奔江陵。高繼沖此時還在等待梁延嗣一行返回,卻發現宋軍已到,連忙出迎,於江陵城北十五里處與衝來的李處耘部相遇。李處耘在照會了高繼沖,令其等待隨後趕來慕容延釗之後,親自率兵衝進了江陵城。等高繼沖和慕容延釗一起返回江陵城的時候,江陵已經被宋軍攻佔。[注 13]此役過後,北宋共奪取三州,十七縣,十四萬二千三百戶。[注 14]

湖南之戰

[編輯]

滅荊南之後,宋軍繼續南下,周保權此時聽從張崇富等人的計策,決定繼續抵抗。[注 15]宋太祖派使者勸降周保權,沒有得到回應。於是慕容延釗先於三江口大破武平軍,攻下岳州。[注 16]

當年三月,張崇富率軍趕到澧州南部,與宋軍相遇,不戰即潰。李處耘率部攻陷武平軍敖山寨,俘獲眾多。李處耘在這些俘虜當中挑選了幾十名身材較胖的,令身邊軍士將他們吃掉;然後將其餘的年少力壯的俘虜臉上刺字後放歸武陵。武陵人在聽說宋軍吃人之後大為驚恐,放火燒掉了州城,並逃進山林之中。[注 17]

幾天後,慕容延釗部攻入朗州,在西山擒獲張崇富並將其斬首。大將汪端帶着周保權逃進寺廟當中,被李處耘麾下將領田守奇搜出,汪端逃走。[注 18]此後汪端曾聚集兵力反攻州城,被擊退之後帶領少量兵力潛伏於山林之中。[注 19]九月,汪端被慕容延釗搜出後車裂而死。[注 20]湖南討平。

戰役影響

[編輯]

此役過後在掃清了通往南漢的道路的同時,北宋也得以分配更多的精力去為掃平後蜀做準備。

註釋

[編輯]
  1. ^ 《續資治通鑑·宋記二·建隆三年》:武平節度使兼中書令周行逢疾革,召將吏屬其子保權曰:「衡州刺史張文表,與吾同起隴畝,以不得行軍司馬,志常怏怏,吾死,必為亂,當令楊師璠討之。」行逢薨,保權領軍務,時年十一。
  2. ^ 《續資治通鑑·宋記二·建隆三年》:張文表聞周保權立,怒曰:「我與行逢俱起微賤,立功名,安能北面事小兒乎!」會保權遣兵更戍永州,路出衡陽,文表遂驅以叛,偽縞素,若將奔喪武陵者。過潭州時,行軍司馬廖簡知留後,素輕文表,不為之備。方宴飲,外白文表兵至,簡殊不介意,謂四座曰:「文表至則成擒,何足慮也!」飲笑如故。俄而文表率眾逕入府中,簡不能執弓,但箕踞大罵,遂遇害。文表取其印綬,自稱權留後,具表以聞。 保權即命楊師璠悉眾討文表,告以先人之言,感激泣下。師璠亦泣,顧謂其眾曰:「汝見郎君乎,未成人而賢若此!」軍士皆奮。保權又乞師荊南,且來求援。文表亦上疏自理。
  3. ^ 《續資治通鑑·宋記二·建隆三年》:甲辰,遣中使趙璲等齎詔宣諭潭、朗,聽張文表歸闕,且命荊南發兵助周保權。
  4. ^ 《續資治通鑑·宋記二·建隆三年》:荊南節度使高保勖寢疾,召牙內都指揮使京兆梁延嗣曰:「我疾將不起,孰可付後事者?」延嗣曰:「先主舍其子繼沖,以軍府付公,今繼沖長矣。」保勖曰: 「子言是也。」即以繼沖權判內外軍馬事。甲戌,保勖薨。
  5. ^ 《續資治通鑑·宋記三·乾德元年》:以山南東道節度使兼侍中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都部署,樞密副使李處耘為都監,發兵會襄陽以討張文表。
  6. ^ 《續資治通鑑·宋記三·乾德元年》:先是盧懷忠使荊南,帝謂曰:「江陵人情去就,山川向背,吾盡欲知之。」懷忠使還,報曰:「繼沖控弦之士不過三萬;年穀雖登,民困於暴斂,其勢日不暇給,取之易耳。」
  7. ^ 《續資治通鑑·宋記三·乾德元年》:高繼沖自以年幼未能民事,刑政、賦役委節度判官孫光憲、軍旅、調度委衙內指揮使梁廷嗣,謂曰:「使事事得中,人無間言,吾何憂也!」
  8. ^ 《續資治通鑑·宋記三·乾德元年》:兵馬副使李景威說繼沖曰:「王師雖假道以收湖、湘,恐因而襲我。願假兵三千設伏荊門險隘處,候其夜行,發伏攻其上將,王師必自退卻,回軍收張文表以獻於朝廷,則公之功業大矣。不然,且有搖尾乞食之禍。」繼沖不聽,曰:「吾家累歲奉朝廷,必無此事。」孫光憲曰:「景威,峽江一民耳,安識勝敗!且中國自周世宗時已有混一天下之志,宋興,凡所措置,規模益弘遠,今伐文表,如以山壓卵爾。湖、湘既平,豈有復假道而去邪!不若早以疆土歸朝廷,則荊楚免禍,公亦不失富貴。」繼沖以為然。景威知計不行而嘆曰:「大事去矣,何用生為!」因扼吭而死。
  9. ^ 《續資治通鑑·宋記三·乾德元年》:楊師璠之討張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戰,師璠大敗之,遂取潭州,執文表。初,文表聞宋師來伐,潛送款於趙璲,具言奔喪朗州,為廖簡所薄,因即私鬥,實無反心。璲自以奉詔諭文表,得其歸順,甚喜,即遣使撫慰之。師璠兵既入城,縱火大掠,而璲亦繼至。明日,享將吏於庭,指揮使高超語其眾曰:「觀中使之意,必活文表。若文表至闕,圖害朗州,吾輩無遺類矣。」乃斬文表於市,臠其肉。
  10. ^ 《續資治通鑑·宋記三·乾德元年》:周保權懼,召觀察判官臨桂李觀象謀之,觀象曰:「文表已誅而王師不還,必將盡取湖、湘之地。今高氏束手聽命,脣齒既亡,朗州勢不獨全。莫若幅巾歸朝,幸不失富貴。」
  11. ^ 《續資治通鑑·宋記三·乾德元年》:李處耘至襄州,先遣閤門使臨洺丁德裕諭繼沖以假道之意,請薪水給軍。
  12. ^ 《續資治通鑑·宋記三·乾德元年》:繼沖遣延嗣與其叔父保寅奉牛酒來犒師,且覘師之所為。
  13. ^ 《續資治通鑑·宋記三·乾德元年》:壬辰,師至荊門,處耘見延嗣等,待之有加。延嗣喜,馳使報繼沖以無虞。荊門距江陵百餘里,是夕,延釗召延嗣等宴,飲於其帳,處耘密遣輕騎數千倍道前進。繼沖但俟保寅、延嗣之還,遽聞宋師奄至,即惶恐出迎,遇處耘於江陵北十五里。處耘揖繼沖,令待延釗,而率親兵先入,登北門。比繼沖與延釗俱還,宋師已分據衝要,布列街巷矣。
  14. ^ 《續資治通鑑·宋記三·乾德元年》:繼沖大懼,遂盡籍其三州,十七縣,十四萬二千三百戶,奉表來歸。
  15. ^ 《續資治通鑑·宋記三·乾德元年》:「……莫若幅巾歸朝,幸不失富貴。」保權將從之,指揮使張崇富等不可,乃相與為拒守計。
  16. ^ 《續資治通鑑·宋記三·乾德元年》:帝遣使諭周保權及將校,言:「大軍既拯爾難,何為反拒王師,自取塗炭!」保權不答,遂進討之。慕容延釗大破其軍於三江口,遂取岳州。
  17. ^ 《續資治通鑑·宋記三·乾德元年》:三月,張崇富等出軍澧州南,與宋師遇,未及戰,望風先潰。李處耘逐北至敖山寨,賊棄寨走,俘獲甚眾。處耘擇所俘體肥者數十人,令左右啖之,黥其少壯者,縱歸武陵。武陵人聞擒者為宋師臠食,俱大恐,縱火焚州城,奔竄山谷。
  18. ^ 《續資治通鑑·宋記三·乾德元年》:壬戌,慕容延釗等入朗州,擒崇富於西山下,梟其首。大將汪端劫周保權匿江南岸僧舍,處耘遣麾下將田守奇捕之,端棄保權走,守奇獲保權以歸。
  19. ^ 《續資治通鑑·宋記三·乾德元年》:己巳,枚知朗州薛居正,言汪端以數萬人寇州城,都監尹重睿擊走之。
  20. ^ 《續資治通鑑·宋記三·乾德元年》:慕容延釗獲汪端,磔於朗州市。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全文翻譯自《續資治通鑑·宋記二·建隆三年》及《續資治通鑑·宋記三·乾德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