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源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七源州唐代所置的一个蛮州,宋代及明代仍置,后陷于安南,在今越南谅山省长定县七溪。

唐代的七源州[编辑]

郁水自七源州流出入邕州宣化县,七源州属岭南道邕州都督府[1][2]

宋代的七源州[编辑]

宋代仍属邕州[3]

北七源州[4][5][编辑]

唐、宋在今越南谅山省西北七溪有个七源州,北宋后期在今凌云县又有七源州,北七源州当为南七源州的居民迁居而定名。

明代的七源州[编辑]

  • 永乐五年六月癸未朔(1407年7月5日)置,隶谅山府,领水浪县琴县脱县容县披县平县六县[6]
  • 永乐七年正月二十二乙丑(1409年2月6日),并七源州之披县入本州,容县脱县平县水浪县,领水浪县琴县脱县三县[7]
  • 永乐八年七月十四日(1410年8月14日),设七源州税课司局[8]
  • 永乐九年四月十三日(1411年5月5日),水浪县之博化江口巡检司隶七源州[9]
  • 永乐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415年9月25日),并七源州之水浪县入本州,琴县渊县,领县一:脱县,并革七源州税课局[10]
  • 永乐十四年五月十五日(1416年6月10日),设七源州僧正司[11]
  • 永乐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癸亥(1419年4月13日),设七源州儒学[12]
  • 永乐十七年九月十四日丙辰(1419年10月3日),并七源州之脱县渊县[13]

明代七源州职官[编辑]

  • 王杰:洪武二十八年岁贡,授戸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改礼部精膳清吏司主事,降除交趾谅山府七源州同知,卒于官[14]
  • 李廉明:洪武二十六年癸酉科举人,任交趾七源州州判[15]

注释[编辑]

  1. ^ 邕州朗宁郡,下都督府。本南晋州,武德四年以隋郁林郡之宣化置,贞观八年更名。土贡:金、银。有金坑。户二千八百九十三,口七千三百二。县七。有经略军。宣化县,中下。武德五年析置武缘、晋兴、朗宁、横山县四县。乾元后省横山。郁水自蛮境七源州流出,州民常苦之,景云中,司马吕仁引渠分流以杀水势,自是无没溺之害,民乃夹水而居。武缘县,中下。西有都棱镇。晋兴县,中下。朗宁县,中下。思笼县,中下。乾元后开山洞置。如和县,中下。本隶钦州,武德五年析南宾县安京县置,景龙二年来属。封陵县。中下。乾元后开山洞置。”。《新唐书》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地理七上/岭南道/岭南采访使/邕州朗宁郡
  2. ^ 椳州(县八:正平县富平县龙源县思恩县饶勉县武招县都象县歌良县。)、归顺州(本归淳州,元和初更名)、思刚州侯州归诚州伦州石西州思恩州思同州思明州(县一:显川县)、万形州万承州上思州谈州思琅州波州员州功饶州万德州左州思诚州𩹄州归乐州青州得州、七源州、右隶邕州都督府”,《新唐书》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地理七下/羁縻州/岭南道/诸蛮/邕州都督府
  3. ^ 邕州,下,都督府,永宁郡,建武军节度。开宝五年,废朗宁县封陵县思龙县三县。大观元年,升为望郡。绍兴三年,置司市马于横山砦,以本路经略、安抚总州事,同提点买马,专任武臣;隆兴后文武通差。宝祐元年,兼邕州宜州钦州融州镇抚使。元丰户五千二百八十八。贡银。县二:宣化县,下。景祐二年,废如和县入焉。武缘县。下。景祐二年,废乐昌县入焉。砦一:太平。旧领永平、太平、古万、横山四砦,《元丰九域志》止存太平一砦。金场一:镇乃。熙宁六年置。羁縻州四十四,县五,洞十一。忠州冻州江州万丞州思陵州左州思诚州谭州渡州龙州、七源州、思明州西平州上思州禄州石西州思浪州思同州安平州员州广源州勤州南源州西农州万崖州覆利州温弄州武黎县罗阳县陀陵县永康县,武盈洞、古甑洞、凭祥洞、𨱔峒、卓峒、龙英洞、龙耸洞、徊洞、武德洞、古佛洞、八𨈚洞:并属左江道思恩州鹣州思城州勘州归乐州武峩州伦州万德州蕃州昆明州婪凤州侯唐州归恩州田州功饶州归城州武笼州龙川县:并属右江道。初,安平州波州皇祐元年改。元祐三年,又改怀化洞为怀化州。’。《宋史》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地理六/广南路/西路/邕州
  4. ^ ‘寻又奏:“宽乐州安沙州谱州四州、七源等州纳土,计二万人,一十六州、三十三县、五十余峒,幅员万里。”。蔡京帅百官表贺,进庄兼黔南路经略安抚使、知靖州。’《宋史》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第一百七/张庄
  5. ^ ‘唐、宋在今越南谅山省西北七溪有个七源州,北宋后期在今凌云县又有个七源州,北七源州当为南七源州的居民迁居而定名。七源州设置于唐代,隶邕州都督府,五代、宋均沿此不变,《新唐书》卷43下/羁縻州、《宋会要辑稿》册198/蕃夷/5之27、《太平寰宇记》卷166、《元丰九域志》卷1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0等均有记载。至明宣德九年(1434年),“七源州土官阮公庭”率家属及部下“避难来归,愿于广西龙州太平府上下冻州居住”。可大观二年(1108年)九月一日蔡京在其奏言里却说“宽乐州安砂州谱州四州、七源州”等州县纳土归明。四州,即泗城州。这七源州与泗城州连在一起,显然不是隶于邕州左江道的七源州。南宋淳熙(1174—1189)初年先后官于广西的周去非和吴儆,在其所撰的《岭外代答》和《邕州化外诸国土俗记》里都有南宋时邕州横山寨经自杞到大理国的路线图。如:“中国通道南蛮,必由邕州横山寨。自横山一程至古天县,一程至归乐州,一程至唐兴州,一程至往殿州,一程至七源州,一程至泗城州。”。这就是说,七源州在往殿州和泗城州之间。往殿州治今百色市西北汪甸,泗城州在今乐业县,则七源州当在今凌云县境。元至明洪武七年(1374年),七源州一直是来安路来安府的治所所在地。宋朝既已有个七源州,为什么北宋后期在今凌云县又有一个七源州,形成一南一北两个七源州呢?很显然,这是居民移动的结果。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最显著的是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众多的侨郡。居民在移动迁徙到达新地定居以后,常以其原居地之名命新居地之称,一示来源,二示不忘本。从现有的材料推断,北七源州一名的缘起盖在于南七源州岑庆宾率其族人的内迁。南七源州的居民不止岑氏一族,岑氏族人走了,七源州仍旧存在,而岑庆宾率岑氏族人北迁定居新址,又以旧居地名命新居地,于是在北宋后期出现了一南一北两个七源州。由于“北”七源州的岑氏族人由“南”七源州而来,所以南、北七源州的人相互间世代往来不绝。直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仍是如此。比如,“泗城莫氏”是迁居于凌云县的安南“莫登庸后裔”;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安南奸匪梁敬洪”、“伊姐夫”,凌云人“岑际康,冒姓莫姓”居住在安南等,便是如此。’。中共百色市委宣传部广西历史学会编,《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08月第1版,第163页
  6. ^ “七源州领水浪、琴、脱、容、披、平六县”,《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六十八永乐五年六月癸未朔
  7. ^ “并交阯上文州之库县入本州,庆远县杯兰县。七源州之披县入本州,容县脱县平县水浪县”。《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八十七永乐七年正月乙丑
  8. ^ “己卯,设交阯奉化府清化府二府税课司,谅江府三江府清化府三府并快州之医学,北江府之市桥仓,谅江府之芹站仓,奉化府之广积仓,三江府之丰盈库,三带州之长江,归化州之石廪,安立县之茂阿、朱贵,文盘县之忙椀,文振县之文盘、甘棠,水尾县之水尾、巴罗九马驿,三江府之三江,洮江州之陈舍,夏华县之夏华三水驿,清化府之古刀镇、安谟县之安谟海口、小安海口、大汪海口、安宁县之迤蓬江口、峡山县之椰园屯、太平县之太平海门、水棠县之都埋社、万宁县之阿葛屯、同利县之争江屯、广源州之寨麻十一巡检司,爱州之桩市、古弘县之大拜市及七源州、归化州二州、文盘县文振县麻笼县三县七税课司局,并爱州支俄县九真州古平县清化州细江县各入本州,其支俄县之支隆海口、神投海口、支俄渠口,细江县之蒲巴邻关、绢槐关五巡检司各隶本州”,《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六永乐八年七月十四日
  9. ^ “癸卯,改交阯谅山府鸡陵县镇夷县,鸡林递运所为镇夷递运所,丘温县之丘温仓隶本府,七源州之坡垒关巡检司隶渊县,水浪县之博化江口巡检司隶七源州,上思朗州上思郎州下思朗州下思郎州古滕县古藤县;以瘴疠徙交阯镇夷关于松岭高爽之地”,《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五永乐九年四月十三日
  10. ^ “丁亥,并交阯清化府古弘县古藤县爱州河中县统宁县二县,九真州缘觉县结悦县二县,各入本州,谅山府新安县丹巴县如敖县丘温县董县镇夷县,七源州之水浪县入本州,琴县渊县,上文州之杯兰县入本州,新平府知见县分隶衙仪县福康县二县,政平州古邓县从质县政和县三县,南灵州丹裔县,各入本州,夜度县左平县利仁州古礼县入本州,古榜县平陆县古者县利仁县三带州元郎县扶宁县威蛮州大堂县入本州,镇蛮府新化县廷河县神溪县古兰县靖安州安立县安和县西关县太平县河瑰县多翼县武宁州安丰县武宁县二县,北江州安越县南靖州河黄县驩州沙南县,各入本州,路平县衙仪县建平府平立县安本县长安州安谟县安宁县建昌府俸田县建昌县快州施化县宣江州虎岩县,各入本州,谅江府古勇县清远县,革演州府千冬县演州,并演州芙蓉县琼林县,革威蛮州利仁州福安州南策州谅江州嘉林州沱江州、七源州八州,应平县清威县太堂县古勇县平河县太平县河瑰县多翼县西关县同利县武宁县善才县细江县麻溪县清波县夏华县文盘县文振县麻笼县十九县,及上洪州之金缕,爱州之桩市,多锦县之麻浪,唐安县之司王,保禄县之下昌,古杜县之大拜市税课局,其宣化府之长江,威蛮州之山定,利仁州之养顽,慈廉州之上古,慈廉县之兵神,清威县之清威,太堂县之江潭,清远县之翁罗,古勇县之粉池,唐安县之泾咍,平河县之冻美河,四岐县之安定社,四岐社,堿个娄社,安老县之古齐场,支封县之阿蹑社,胶水县之圆光,安谟县之安谟海口河泊所,同安,支俄,长罗三场塩课司,太平县之唵江口,结悦县之沈渠口二巡检司,三带州仓并革之,”,《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七永乐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
  11. ^ “丙午,设交阯府州县儒学及阴阳、医学、僧纲、道纪等司。交州府北江府建平府谅江府奉化府建昌府镇蛮府新安府清化府三江府太原府宣化府十二府,归化州宁化州三带州慈廉州福安州武宁州北江州长安州谅江州上洪州快州清化州爱州东潮州下洪州南策州洮江州沱江州宣江州一十九州,慈廉县石室县平陆县安乐县立石县扶宁县清潭县芙蒥县嘉林县超类县慈山县东岸县善誓县细江县善才县大湾县望瀛县清远县凤山县平河县保禄县安宁县古陇县唐安县西真县胶水县真利县布县建昌县芙蓉县东结县永涸县太平县水棠县古费县安老县同利县清沔县至灵县安定县梁江县麻溪县清波县夏华县西栏县安定县司农县永通县洞喜县武礼县当道县文安县旷县杨县底江县乙县平原县收物县蒙县麻笼县安立县六十一县儒学。谅江府建昌府镇蛮府新安府三江府太原府六府,归化州福安州慈廉州北江州武宁州嘉林州谅江州上洪州快州东潮州下洪州南策州沱江州万崖州十四州,石室县应平县善才县安宁县平河县保禄县安宁县唐安县多锦县真利县布县芙蓉县东结县峡山县水棠县古费县安老县至灵县麻溪县清波县夏华县古农县当道县杨县底江县平原县二十六县阴阳学。建昌府镇蛮府新安府太原府宣化府五府,嘉兴州三带州威蛮州北江州嘉林州谅江州上洪州东潮州下洪州洮江州沱江州宣江州十二州,麻笼县安立县水尾县蒙县清威县应平县细江县善才县望瀛县大湾县清远县平河县唐安县多锦县安宁县古陇县顺为县太平县真利县布县芙蓉县东结县永涸县安老县水棠县清沔县麻溪县清波县夏华县古农县收物县三十一县医学。新安府清化府太原府三府僧纲司。嘉兴州广威州归化州北江州长安州谅江州上洪州快州东潮州下洪州靖安州九真州洮江州沱江州宣江州、七源州十六州僧正司,慈廉县扶宁县安乐县立石县石室县清威县清潭县芙蒥县嘉林县超类县慈山县东岸县善誓县细江县善才县大湾县望瀛县安本县平河县保禄县安宁县唐安县多锦县顺为县西真县美禄县真利县布县建昌县芙蓉县东结县多翼县古兰县廷河县太平县峡山县水棠县古费县四岐县同利县清沔县至灵县安定县东山县梁江县麻溪县清波县夏华县古农县富良县安定县当道县旷县杨县收物县美良县五十六县僧会司。建昌府镇蛮府新安府清化府太原府宣化府六府道纪司。归化州福安州利仁州慈廉州武宁州北江州嘉林州长安州上洪州快州东潮州下洪州南策州洮江州沱江州十五州道正司。慈廉县立石县清潭县清威县嘉林县超类县慈山县东岸县善誓县善才县望瀛县安本县黎平县平河县保禄县唐安县美禄县西真县芙蓉县东结县太平县水棠县古费县安老县四岐县清沔县至灵县麻溪县清波县夏华县安定县当道县文安县旷县乙县大蛮县收物县三十七县道会司”,《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六永乐十四年五月十五日
  12. ^ “设交阯谅山府及七源州、广源州、上文州、下文州万崖州上思郎州下思郎州九真州嘉兴州广威州十州;多翼县古兰县丘温县镇夷县丹巴县脱县渊县大蛮县宣化县富良县弄石县大慈县感化县永宁县宋江县俄乐县安乐县十七县儒学,宣化府阴阳学、僧纲司,广威州阴阳学、医学、道正司,万崖州僧正司,太平县镇夷县二县阴阳学,太原县医学、僧会司、道会司,古兰县医学,道会司,多翼县洞喜县二县,阴阳学、医学、道会司;乂安府常豊仓、新平府常平仓、建昌府广平库〔广本平作用〕”,《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百十永乐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癸亥〔旧校改亥作酉〕
  13. ^ “丙辰,并交阯化州利蓬思蓉二县入士荣县乍令蒲浪蒲苔三县入化州顺州利调安仁不兰巴阆四县入顺州新平府福康县衙仪县南灵州左平县入本州,乂安府支罗土油二县入衙仪县土黄县古杜县真福县驩州偈江县石塘县南靖州盘石县入本州,奇罗县河华县驩州东岸县入本州,清化府安定县永宁县梁江县古雷县东山县古藤县清化州安乐县入本州,磊江县俄乐县爱州宋江县九真州农贡县各入本州,谅山府下文州入上文州,下思郎州上思郎州,七源州之脱县渊县宣化府文安县旷县乙县底江县太原府司农县安定县洞喜县富良县大慈县宣化县谅江府凤山县谅江州安宁县清远县那岸县陆那县谅江州保禄古陇二县入本州,上洪州多锦唐安二县入本州,建平府望瀛太湾(大湾县)二县入懿安县长安州黎平县入本州,建昌府布县建昌县快州芙蓉县入本州,东结县永涸县新安府至灵县南策县东潮州水棠县下洪州四岐县各入本州,清沔县同利县靖安州支封县安和县云屯县靖安州三江府洮江州清波县入本州、麻溪县夏华县沱江州古农县宣江州西栏县各入本州,交州府福安州清潭县东关县芙蒥县福安州三带州安郎县安乐县扶宁县立石县威蛮州清威县利仁州利仁县各入本州,北江府超类县武宁州东岸县并入嘉林县慈山县武宁州嘉林州细江善才二县,北江州善誓县广威州美良县归化州安立县嘉兴州二县;宁化州赤土二县;演州茶清县各入本州,革镇蛮府镇蛮州,以所隶古兰廷河二县并入本州;多翼县太平县奉化府奉化州,以所隶美禄顺为二县并入本州;西州县西真县)入胶水县,革谅山府之镇夷仓、谅江府芹站仓、奉化府广积仓、北江府东岸县税课局”,《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百十六永乐十七年九月十四日
  14. ^ [永乐]《乐清县志》
  15. ^ [清抄清道光元年本]《义宁县志》,谢沄修,朱象珽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