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丧女
哭丧女,又称哭孝女、哭丧妇,粤语称喊口婆、哭婆,台湾又俗称为孝女白琴(源自布袋戏《云州大儒侠》中的角色孝女白琼),日本称为泣女(泣き女)、哭女(哭き女)、鸣女(鳴き女)、泣泽的(泣沢テ、ナキテ)、泣泽人(泣沢ビト、ナキビト)、泣泽婆婆(泣沢ババ、ナキババ)、泣泽老母(泣沢老母、ナキアサン)、吊丧婆婆(弔いババ、トムライババ)等,朝鲜半岛称为代哭女(代哭女 、대곡녀)或代哭者(代哭者、대곡자) ,是一种丧礼相关职业,由女性担任,专门受雇于丧礼中代哭,世界各地包括儒家文化圈、南亚、欧洲、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以至南美洲、非洲都有见到[1]。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古文明已有出现[2][3]。由于哭丧女这种特种代哭职业在现代一些地区并不常见,因此常常受到媒体的访问[4]。
背景
[编辑]家里有人逝世后,亲朋好友前往葬礼吊丧,死者的家属除了点头致意,大部分因为失去亲人的痛而会流下泪来,甚至嚎啕大哭。由于“哭”在一些文化的葬礼不单是情感的体现,还是重要的礼仪,有的死者家属因哀恸欲绝或其他原因而哭不出来,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会认为往生者的家属不够孝顺,因此往生者的家属会请哭丧女来代哭,并营造葬礼的哀伤气氛,带动家属以哭泣宣泄悲痛情感[5][6]。为了投入,有些哭丧女还会事先了解死者生平事迹[7]。而哭丧女哭丧通常有一定条理,并非胡乱大哭,有如唱歌。[8]由于哭丧女本身与丧家并不认识,她们也不是真的为死者逝世而痛哭,因此需要一些刺激眼睛流泪的物品如辣椒、薄荷等达到逼真效果[9]。
各地情况
[编辑]儒家文化圈
[编辑]在儒家文化圈中包括葬礼在内的凶礼里,哭称为哭礼,是一种重要的礼仪,而不只限于情感的表达[10],而后世民间丧礼中的哭又以妇女为主,于是出现了专门代哭的哭丧女。哭丧女有专门的打扮,有些穿着普通的素服或丧服,有些穿着戏服[5][11][12]。有些哭丧女不但要代哭,还要负责以悲恸的语气念祭文[5],甚至协助葬礼上其他事务如打扫、准备供品、折冥镪、上香等[9]。
在台湾这项职业很多都是祖传职业[13], 2013年台湾丧葬文化中的孝女白琴被英国广播公司BBC报导,记者采访曾为台湾最年轻的孝女白琴刘君玲引起外国好奇,她也是承袭祖母与母亲的职业传承下去[14],后来还成立殡葬女子团体与公司、扩大斌葬相关服务项目。
在中国大陆,有些哭丧女是从事其他职业后改行[5][11][12],文革时曾被视为“封建遗毒”而禁止,改革开放后又再兴起,但近年开始式微[12]。在广州,哭丧女是照早、午、晚哭三次,也有些会在中间多喊一次,除了哭之外还会喊挽词 [9]。
在日本,一些地区的哭丧女是以报酬所得到的米量来计算哭的程度,如“五合泣”[3]”、“X升泣”[2][3]”(“一升泣”、“二升泣”等)之类的名称来表示哭的程度。
在朝鲜半岛,至今儒家思想依然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葬礼上也常会雇用哭丧女[15]
南亚
[编辑]印度教传统上不容许高种姓的妇女在公开场合过于暴露情感,于是高种姓的家庭在葬礼上就会聘用哭丧女(印地语:रुदाली)代哭,哭丧女则属于较低种姓。她们穿上黑衣,披头散发,在葬礼上捶胸嚎哭、抽搐似地跳舞、滚地大哭等[16]。
欧洲
[编辑]古希腊人会在葬礼上雇用哭丧女[17],《伊索寓言》中就有一则故事《富人与哭丧女》提及当时的职业哭丧女,而法国小说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也在他的作品《高老头》中提及到主角的葬礼上雇有两名哭丧女代哭,俄国的克雷洛夫亦在他的一篇寓言也提到职业哭丧女。
中东地区
[编辑]在乌尔第三王朝时的丧礼中有雇用哭丧女[18]。犹太人葬礼上也会雇用哭丧妇[19]。《圣经》旧约耶利米书提到当时以色列人有职业哭丧女[20] 。
古埃及
[编辑]南美洲
[编辑]哥伦比亚人有在葬礼上雇用哭丧妇的习俗[22]。此习俗也见于巴西等其他南美洲国家。
非洲
[编辑]在科特迪瓦,除了丧家会雇用哭丧女外,也有些丧家的亲友为了表达心意而雇哭丧女前往葬礼代哭。当地哭丧女的装扮是穿着粗略绣上红色和黑色图案的衣服、戴头巾,在葬礼上伏在死者身上痛哭[23]。
社会观感
[编辑]南华大学生死学系生命礼仪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国柱认为,哭丧女能引导丧家在哀戚氛围下“彻底宣泄心中的抑郁难过”,起心理辅导作用[24][25]。
另外,由于哭丧女是以哭作为谋生技能,需要演技,她们所哭的又非自己的亲人,有些人认为雇用哭丧女是一种虚伪和爱面子的表现,是一种陋俗,阻碍文明健康发展[26][27],而哭丧女也用作比喻一些矫情、强作悲伤的表现[28]。
与其他丧葬相关职业一样,有些人认为哭丧女这种职业不吉利,于是避免和职业哭丧女交往,以致职业哭丧女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恋爱、婚姻方面遇到困难[12]。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百家廊:哭泣文化多面看.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 ^ 2.0 2.1 井之口章次他. 相贺彻夫编 , 编. 日本大百科全書 第17巻. 小学馆. 1987: 476. ISBN 978-4-09-526017-5.
- ^ 3.0 3.1 3.2 坂本要. 桜井徳太郎编 , 编. 民間信仰辞典. 东京堂出版. 1980: 214. ISBN 978-4-490-10137-9.
- ^ 台灣之光,BBC專文報導孝女白琴。. [201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 ^ 5.0 5.1 5.2 5.3 下崗職工成職業哭喪人 靠聲音表情完成表演.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 ^ 回應與挑戰-散文與市場自由主義。. [201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 ^ 靈堂營造哀傷氣氛 職業哭喪女似花旦.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喊口婆.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 ^ 9.0 9.1 9.2 穗城风俗之喊口婆.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 ^ 凶事禮哭——中國古代儒式喪禮中的哭泣儀式及後世傳承演變 (PDF). [2013-10-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05).
- ^ 11.0 11.1 成都專職哭喪女哭喪13年 哭技感染眾人.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12.0 12.1 12.2 12.3 職業哭喪人月收入僅七八百元 不被理解成家難.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7).
- ^ TVBS報導:哭腔傳三代!台灣孝女白琴躍上國際。. [201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 ^ “孝女白琴”哭丧文化登BBC!刘君玲月赚30万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东森新闻网,2013年2月
- ^ 韓国の葬儀について.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 ^ RUDAALI.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9).
- ^ Everything2 Professional mourners.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 美索不達米亞音樂.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死亡与殡葬.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 ^ 耶利米书9:17:“万军之主叫我如此告诉祂的民,‘你们注意我所说的话。将善唱哀歌的妇女召来,召集最有技巧的妇女来。’原文作“哭丧妇人”;有职业性的含意。
- ^ A Burial in Ancient Egypt.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 ^ 哥伦比亚风俗礼仪.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 ^ Professional mourners: time is money and tears.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 ^ 臺灣“職業孝女”引全球關注,被視為心理輔導.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 ^ 引導喪家宣洩感情 學者:孝女有貢獻.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 ^ 哀悼是情感表达 新时代的哭丧妇扫荡残存的诚意.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4).
- ^ 啼笑皆非“喊口婆”. [2013-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 ^ 徐展元轉播太熱血,張大春:孝女白琴又來了。. [201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