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徐炯 (教育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徐炯(1862年—1936年),字子休,号蜕翁,华阳县(今成都市)人,清末民国教育家。

自幼聪慧好学,十九岁考中秀才,补廪生,光绪癸巳举人,两次入京会试不第。在江南会馆私塾,将《资治通鉴》定为入塾士子的必读之书。戴季陶及长兄传薪曾在徐炯门下受业。甲午之战后,扩充称为泽木精舍。后创办四川通省师范学堂。徐炯写《古今有女娲否》,影射慈禧太后的专制。当时四川臬台沈秉堃要加害他,遂避祸陕西。应陕西布政使樊增祥之邀,率陕西首批留学生赴日,任留日学生监督。一年后返国。1910年,吴虞与其父发生冲突,徐炯时任四川教育总会会长,特别召开一次教育会,视吴虞为名教罪人,将他逐出教育界。辛亥革命后,任四川教育会会长。1917年春,徐炯发起于成都少城实业街建立“六先生祠”,又创建丽泽会,讲习道学。[1]1921年,徐炯倡办大成学校,坚持“尊孔读经”。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主张学以致用。晚年名其居宅为“霁园” ,学者称霁园先生。1936年,病逝于成都。著有《霁园文钞》《霁园诗钞》,辑有《守约编》《军人道德谈》等。

注释[编辑]

  1. ^ 吴绍伯《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徐炯》一文提及:“先生又于祠内创立一新的研读组织——‘丽泽会’,邀集名师学者多人,共同支持,函请全市各大中学校报送优秀学生一二名,按月参加会考,由名师分房阅卷,评定甲乙,并募集奖金,用为鼓励之资,平时定期由先生亲自讲课,使全市学生勤修苦读,成为风气。”袁庭栋《成都街巷志》于“商业街附实业街”条,云:“六先生祠难以维持,不久即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