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㧑谦
应㧑谦(1615年—1683年),字嗣寅,号潜斋,又称潜斋先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学者。
生平
[编辑]本为明诸生。相传其出生时手上有“八卦”文字样,左耳重轮,右目重瞳。23岁时作《君子自勉论》,殚心理学,并躬行实践,与钱塘人虞鈖、蒋志春等组织“狷社”,授徒讲学。性至孝,授徒养母,母病,其服勤数年,不肯娶妻,直至其母去世。明末清初之时,其遭遇丧乱,以故国诸生自居,从此绝意进取,尽力著书。[1]其家居清贫,淡泊名利,杭州知府、海盐知县几次造庐以请,均被其拒绝。1678年(康熙十七年),诏征博学鸿儒,内阁学士项景襄、李天馥等联名推荐应㧑谦,亲朋亦有人相劝,但其仍称疾,以老病不能行而坚辞,后浙江巡抚替他说情,朝廷才免征。其做学问不喜陆九渊、王阳明之学说,论及性、太极等问题,与传统程朱理学亦不尽同。性格介特,读书务必穷究底蕴。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卒,终年69岁。[2]《清史列传》、《清史稿》有传。[3]
其与陆陇其过从甚密,常与之讨论学术源流,亦曾命其二子拜访陆陇其于西湖寓所。其去世后,陆陇其之祭文称:“先生(应㧑谦)高风峻节,可比许由、陶潜。然许虽高洁,文采无闻;陶之文采表着矣,而耽于麹蘖,不可以为训。惟先生闳览博物、淡泊宁静,许之所无,先生有之;陶之所有,先生无之:为足高视古今云”。[4]
学术成就
[编辑]应㧑谦著述甚丰,有《周易集解》、《诗传》、《翼书传拾遗》、《春秋传考》、《礼学汇编》、《论孟拾遗》、《学庸本义》、《孝经辨定》等经学专著。又有《古乐书》2卷,“议论醇正,考订简核,深得要领”,并自序阐发礼乐与治道的关系。另著有《潜斋文集》10卷、《教养全书》41卷、《性理大中》28卷,其中《教养全书》四十一卷分选举、学校、职官、田赋、水利、国计、漕运、治河、师役、盐法十大“考略”,仿《文献通考》例,而于明代事实尤详[5]。
参考资料
[编辑]- ^ 李元度《清先正事略选·卷三》:潜斋先生姓应氏,讳㧑谦,字嗣寅;仁和人也。父尚伦,故孝子。先生生而有文在手为八卦,左耳重轮、右目重瞳。少即以斯道为己任,偕同志虞畯民、张伏生、蒋与恒为狷社,取有所不为也。最后交沈朗思,尤称莫逆。母病,服勤数年;母怜之曰:“吾为若娶妇以助若!”先生终不肯入私室。母卒除丧,始成礼。于遗经皆实践而力行之,终身无疾言遽色。每倦而休,则端坐瞑目、寤则游息徐行。所居仅足蔽风雨,箪瓢屡空,恬如也。一日,见梁上白蛇堕地;曰:“此兵象也。”奉亲逃之山中。既遭丧乱,自以故国诸生,绝志进取;益尽力著书。
- ^ 《清先正事略选·应㧑谦传》谓其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
- ^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儒林一》:应㧑谦,字潜斋,钱塘人。明诸生。性至孝。殚心理学,以躬行实践为主,不喜陆、王家言。足迹不出百里,隘屋短垣,贫甚,恬如也。杭州知府嵇宗孟数式庐,欲有所赠,嗫嚅未出;及读㧑谦所作无闷先生传,乃不敢言。康熙十七年,诏征博学鸿儒,大臣项景襄、张天馥交章荐之。㧑谦舆床以告有司曰:“㧑谦非敢却荐,实病不能行耳!”客有劝者曰:“昔太山孙明复尝因石介等请,以成丞相之贤,何果于却荐哉?”㧑谦曰:“我不能以我之不可,学明复之可。”乃免征。二十二年,卒,年六十九。
- ^ 李元度《清先正事略选·卷三》:清献尝两会先生于武林,与论学术源流甚契;先生亦命二子访清献于西湖寓次。其卒也,清献祭以文,略言:“先生高风峻节,可比许由、陶潜。然许虽高洁,文采无闻;陶之文采表着矣,而耽于麹蘖,不可以为训。惟先生闳览博物、淡泊宁静,许之所无,先生有之;陶之所有,先生无之:为足高视古今云。”先生歾后,河阳赵公士麟、仪封张公伯行刻其遗集行世。门人凌嘉印字文衡、沈士则字志可、姚宏任字敬恒,能傅其学。
- ^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儒林一》:㧑谦于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四书各有着说。又撰教养全书四十一卷,分选举、学校、治官、田赋、水利、国计、漕运、治河、师役、盐法十考,略仿文献通考,而于明代事实尤详。其不载律算者,以徐光启已有成书;不载舆地者,以顾炎武、顾祖禹方事纂辑也。又有性理大中二十八卷。门人钱塘凌嘉邵、沈士则传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