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裁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一位裁缝正为顾客度身
海南岛海口的街头裁缝
波士顿的服装与裁缝店

裁缝,指手工裁剪缝纫制作、修补衣服和其他纺织品的职业。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裁缝逐渐分化,分为修补衣服者或者高溢价的手工服装制造者。

历史

[编辑]

中国古代敬轩辕氏为祖师爷。1896年,江良通开设中国第一家西服店。1911年,红帮裁缝“荣昌祥”曾经为孙中山缝制第一套中山装

英国伦敦萨佛街为世界上著名的裁缝街。

中国南方民间习惯

[编辑]

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前,做衣服一般集中在春节前或家庭全年的空闲时间。各家做衣服时必须请裁缝师傅上门量体裁衣,裁缝师傅必须在自己家里工作。请裁缝做衣服的家庭除支付裁缝师傅(有的还带有徒弟)的工钱外,还必须负责他(们)工作期间的伙食。

台湾的洋裁普及化

[编辑]

日治时期台湾1904年〈公学校规则改正〉下公学校女学生学习科目中增加了裁缝科,[1]但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裁缝科的学习内容主要为衣服的洗涤与保存法;1910年大桥舍三郎《台湾公学校六个年程度裁缝科目教授细目案》,与1913年《公学校教授要目第二篇 农业科,裁缝及家事科》皆明确提出公学校裁缝科教学的教导项目与时程,[2]教导内容多以实用为主,并会随着公学校所教导地区的特性,来决定课程编撰要目。1922年新台湾教育令发布,公学校裁缝科教育宗旨崇尚素朴节省,学生裁缝多学习日常生活中可取到的材料,但裁缝教育仍就区分了台式裁缝(后简称台裁)、日式裁缝与洋裁,造成教学上的不便。[3]

洋裁物质节约,洋服穿着活动便利成为洋裁兴盛的主因。[4] 战后属于社会教育的补习教育也注重洋裁,如1948年稻江洋裁补习学校(今台北市私立稻江高级护理家事职业学校)出版《洋裁全书》共三辑。[5] 1949“台湾省公私立短期补习班管理办法”的颁布,使裁缝等技艺相关补习班蓬勃发展。[6] 裁缝相关补习学校带动战后台湾妇女学习洋裁的风潮,其中包含战后迁台的眷村女性,丈夫薪水微薄,家庭经济困顿,军眷便报名洋裁补习班,在速成后在台湾省妇女会的协助下,接手工裁缝的工作。[7] 1950年代台湾积极发展国家建设,秉持发展家政教育以健全社会、建设国家的理念,谢东闵于1957年成立实践家政专科学校。[8] 1960年代台湾产业转型为轻工业社会,迎接“家庭即工厂”时代。[9]

裁缝工具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台湾教育会编著,《台湾教育沿革志》,页265-266。
  2. ^ 大木言叶,〈日治时期台湾洋裁的移入与发展〉(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2015),页13-18。
  3. ^ 大木言叶,〈日治时期台湾洋裁的移入与发展〉,页19。
  4. ^ 彭威翔,〈日治时期台湾学校制服之研究〉,页164。
  5. ^ 陈垗花、陈明蕊著,台北市大桥国民学校编辑,《洋裁全书》(台北:社会印刷局,1948)。
  6. ^ 〈【一针一线养大台湾囝仔】全家最老的 SOHO 族:一窥台湾妇女家庭代工的故事〉,《公民橘报》(https://buzzorange.com/citiorange/2016/03/09/lihotaiwan/),擷取日期:2022年1月21日。
  7. ^ 洪惠冠主编,《新竹眷村文物专辑》(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页16;〈电各县市政府为省妇女会举办缝纫工场承制机关团体制服,希知照(1946年9月27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公报》,三十五年秋季第五十五期,页1220。
  8. ^ 〈建设国家,从治家开始─实践家政专科学校〉,《台湾女人》(https://women.nmth.gov.tw/?p=1968),擷取日期:2022年1月21日。
  9. ^ 〈家庭代工〉,《台湾女人》(https://women.nmth.gov.tw/?p=20137),擷取日期:2022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