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远征亚齐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奥斯曼舰队对亚齐的访问和奥斯曼舰队向亚齐的进军——1566-1567 年为建立奥斯曼帝国和亚齐苏丹国关系而派遣的奥斯曼海军远征队。1560 年代上半叶,亚齐苏丹阿拉丁·里亚特·沙阿·卡哈尔向伊斯坦堡派遣了外交使团。他承认苏丹苏莱曼大帝是 伊斯兰教的哈里发,并请求他帮助对抗葡萄牙人。奥斯曼人同意帮助亚齐对抗葡萄牙人。海军上将 Kurtoglu Hizir Rais 领导了海军战役。奥斯曼海军使团为与葡萄牙人作战的亚齐人带来了火器。为了换取土耳其人的军事援助,亚齐人用珍珠、钻石和红宝石回礼。

奥斯曼-亚齐关系[编辑]

至少在1530年代时,奥斯曼帝国与亚齐苏丹国便已经有了非正式的联盟关系。[1]是以,苏丹阿拉丁希望可以发展正式的联盟,这样他既可试图驱逐殖民麻六甲的葡萄牙人,又可实现他往苏门答腊扩张的理念。[1]根据葡萄牙的海军上将费尔南·门德斯·平托之纪录,最早抵达亚齐的奥斯曼帝国舰队,是由300名奥斯曼人(包括埃及人),以及斯瓦希里人、来自摩加迪沙索马利人,还有一些城邦国的成员(如来自提䫻特达信德人、来自苏拉特古吉拉特人、来自詹吉拉苏丹国英语Janjira State马拉巴尔人英语Malbars,及分布在海洋东南亚巴塔克人)组成。[1]

在1562年之后,亚齐似乎已经得到了奥斯曼帝国的增援,实力的增强使他在1564年得以征服哑鲁国柔佛苏丹国[1]

奥斯曼的远征[编辑]

16世纪在印度洋的奥斯曼帝国舰队

1564年苏丹阿拉丁派遣使者到君士坦丁堡。[1]在给朴特的信息中,亚齐苏丹称奥斯曼统治者为伊斯兰世界哈里发[1]

在苏莱曼大帝死去后,继任的塞利姆二世下令将船舰送给亚齐[1],为此,奥斯曼舰队派遣了许多士兵、枪匠和工程师,以及充足的武器和弹药装备。[2]第一批出发的舰队由配备15门火炮的桨帆船组成,尽管途中她不得不去支援也门的叛乱。[1][3]到了1566-67年时,只有两艘船舰到达,但随后其他的舰船与货船陆续到达。[2]第一次远征由库尔托奥卢·赫齐尔·雷斯英语Kurtoğlu Hızır Reis进行,亚齐人用珍珠钻石红宝石支付了该运费。[4]1568年,亚齐军队围攻了麻六甲,然奥斯曼人似乎没有直接此战,[1]不过,奥斯曼人似乎可为战役提供大炮,但由于对塞浦路斯的持续入侵亚丁的起义,他提供的数量十分有限。[5]

随后,奥斯曼人教亚齐人如何制造大炮,很快地,这项技术就传遍了整个海洋东南亚。这些稀有的大炮有许多后来被欧洲殖民者俘获;之后他们即被融化,并被做成亚齐数座荷兰教堂的钟。其中,一些钟上甚至还留有最初的奥斯曼纹章。[2]到了17世纪初,亚齐苏丹国已经拥有约1200门中型青铜大炮及约800件相关武器,如佛郎机炮钩铳等等。[2]

后果[编辑]

在1874年被荷兰人拆除的奥斯曼、亚齐大炮。图源于伦敦新闻画报

此远征最终使亚齐与奥斯曼帝国的交流增加许多,比如军事、文化、商业、宗教等等。[6]日后的历代亚齐苏丹仍与奥斯曼帝国进行相关交流;亚齐的船只似乎被允许可挂上奥斯曼旗帜。[1]

这两国之间的联盟关系对葡萄牙人构成重大威胁,因此他开始阻止他们在印度洋建立贸易垄断地位。[4]亚齐是葡萄牙人的主要商业对手,尤其是在伊斯干达·穆达英语Iskandar Muda统治时期,该国拥有装备精良的1200门大炮和800支佛朗机枪和火枪,并且可能比葡萄牙人控制更多的香料贸易。随后,葡萄牙人制定了进攻红海和亚齐的计划,但由于印度洋舰队人手不足的问题而以失败落幕。[4]

当亚齐在1873年被荷兰人入侵,随后爆发亚齐战争英语Aceh War时,亚齐便以早年与奥斯曼帝国的协议,宣称自己是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7][8]这一说法遭到了西方列强的拒绝,因为他们害怕去开创先例。[9]亚齐随后再次向奥斯曼人请求军事增援,但那些原本指定帮助的舰队,最后被被转移到也门以镇压那里的宰德派叛乱。

参见[编辑]

注脚[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Islam in the Indonesian world: an account of institutional formation Azyumardi Azra p.169 ff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2.0 2.1 2.2 2.3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by Nicholas Tarling p.39. [2022-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2). 
  3. ^ Medieval Islamic Civilization: An Encyclopedia Josef W. Meri p.465. [2022-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7). 
  4. ^ 4.0 4.1 4.2 A Splendid Exchange: How Trade Shaped the World William J. Bernstein p.191 f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By the sword and the cross Charles A. Truxillo p.59. [2022-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7). 
  6. ^ Reading Asia: new research in Asian studies Frans Hüsken p.88. [2022-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7). 
  7. ^ Palabiyik, Hamit, Turkish Public Administration: From Tradition to the Modern Age, (Ankara, 2008), 84.
  8. ^ Ismail Hakki Goksoy. Ottoman-Aceh Relations According to the Turkish Sources (PDF). [2018-04-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1-19). 
  9. ^ The politics of anti-Westernism in Asia Cemil Aydin p.33. [2022-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7). 

参考资料[编辑]

  • Kayadibi, Saim. “Ottoman Connections to the Malay World: Islam, Law and Society,” (Kuala Lumpur: The Other Press, 2011) ISBN 978-983-954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