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湍郡
外观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7年1月6日) |
长湍郡(韩语:장단군)是朝鲜半岛京畿道西北端曾经存在过的一个郡,盛产豆类作物,目前处于南北分治状态,一半属于朝鲜开城特级市,另一半属于韩国京畿道的坡州市和涟川郡。
概要
[编辑]高句丽时代被称为长浅城,新罗景德王时代被称长湍。高丽时代一度称湍州,李氏朝鲜时代一度改称临湍和临津,之后又恢复旧名长湍,并设立长湍都护府。1895年正式设立长湍郡,1906年开城郡的一部被并入长湍郡、同时长湍郡的一部被并入麻田郡(现在的涟川郡的西部)。
日本统治时代设立有京义线长湍站。1945年朝韩分治后被南北分断,朝鲜战争结束后确定了朝韩边界,长湍郡正好位于三八线上,约六成位于朝鲜,四成位于韩国。而且板门店也位于该郡。其中韩国控制的部分大部分属于民间人统制区域,几乎无人居住,只有在农耕期才会有军方允许的农民进入管理农田,所以该郡在韩国行政区划中有名无实。此后行政区域不断被坡州市和涟川郡蚕食,直到1972年12月28日全部被并入坡州市,长湍郡被废除。
年表
[编辑]- 1906年 - 开城府的大南面和小南面被编入,长东面和江东面并入麻田郡。
- 1914年4月1日 - 长湍郡的一部分(长新面的一部分)被编入涟川郡。长湍郡由以下十个面组成。
- 郡内面、津南面、津西面、江上面、大江面、长道面、长南面、津东面、大南面、小南面
- 1930年 - 津南面改名长湍面。
- 1945年8月15日 - 朝鲜半岛光复。该郡由美军管理。但大南面、江上面、大江面、小南面以及长道面、津西面、长南面的一部分由苏军管理。
- 1945年11月 - 苏军管理下的全部地区被并入黄海道长丰郡。
- 1945年11月4日 - 美军管理下的行政区划调整(5面)。
- 长道面、开丰郡岭南面并入津西面。
- 1953年7月27日 - 朝鲜战争结束,长湍郡被指定为民间人统制区域,事实上失去行政机能。郡内面、津东面、长南面的全部(事实上有极少部分位于朝鲜境内)、长湍面的大部分、津西面、大江面、长道面的各一部分位于韩国政府的统治区域(津西面、大江面、长道面属于朝韩非军事区)。
- 1954年11月17日 - 收复地区临时行政措置法实施,长湍郡的一部分编入涟川郡。
- 江上面在韩国行政区划中被并入涟川郡旺澄面(实际上全域属于朝鲜)。
- 大江面、长道面以及长南面的一部并入涟川郡百鹤面。
- 1963年1月1日 -
- 郡内面并入坡州郡临津面。
- 长南面并入涟川郡百鹤面。
- 1972年12月28日 - 长湍面、津东面、津西面并入坡州郡。韩国政府统治区域内的长湍郡正式被废除。
- 以北五道委员会的名目上还存在长湍郡、并任命了名誉郡守。
长湍郡由十个面构成。
邑面 | 面积(㎢) | 里的数量 | 里 | 备注 |
---|---|---|---|---|
长湍面 | 10 | 都罗山 东场 芦上 芦下 西场 井洞 德山 巨谷 石串 江井 | 被并入坡州市,长湍面西场里、德山里未收复。 | |
郡内面 | 7 | 邑内 点元 芳木 亭子 白莲 松山 造山 | ||
津东面 | 5 | 下浦 东坡 瑞谷 哨 龙山 | ||
津西面 | 8 | 讷木 芬芝 金陵 鱼龙 景陵 田斋 仙迹 大院 | 金陵里、鱼龙里被并入坡州市,鱼龙里即板门店所在地。 | |
长南面 | 5 | 高浪浦 元堂 伴程 板浮 自作 | 被并入涟川郡 | |
长道面 | 10 | 古邑 沙是 石柱院 中 上 下 梧阴 项洞 梅岘 杜梅 | 项洞里、梅岘里被并入涟川郡百鹤面。 | |
大江面 | 5 | 青廷 罗浮 浦春 禹勤 笃正 | 浦春里被并入涟川郡百鹤面。 | |
江上面 | 7 | 九化 马城 德积 葛云 临江 紫霞 率浪 | 全部未收复,但在行政区划上被并入涟川郡旺澄面。 | |
大南面 | 5 | 渭川 圣谷 石村 长佐 佳谷 | 全部未收复。 | |
小南面 | 5 | 有德 知琴 弘化 朴渊 斗谷 | 全部未收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