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讨论:Pchemie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您好,Pchemie!欢迎加入维基百科!

感谢您对维基百科的兴趣与贡献,希望您会喜欢这里。除了欢迎辞以外,也请您了解以下重要文章:

政策
政策
GNU
GNU
版权问题解答
贡献内容必须是您所著或获得授权
并同意在CC-BY-SA 3.0和GFDL条款下发布
手册
手册
问号
问号
有问题?请到互助客栈询问,或在我的对话页提出。别忘记:讨论后要签名,方式之一是留下4个波浪纹“ ~~~~ ”。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hinese Wikipedia, please leave a message here. Thank you for visiting!

--  SteepPeak 2019年11月16日 (六) 06:55 (UTC)[回复]

关于编辑争议[编辑]

您好。我留意到您近期与其他编者之间有一些编辑争议。在维基百科,解决争议的方法不是互相撤销,而是停止编辑条目(不论当前版本是由谁编辑的),转而到讨论页面阐述各自观点,进行讨论,得到共识。反复互相撤销编辑者有可能被禁止编辑部分或全部页面,还请留意。《编辑战》对此有详细的说明。祝顺利解决问题。--Tiger留言2019年11月18日 (一) 09:15 (UTC)[回复]

请来讨论CS催泪性毒气条目[编辑]

很好,你这次没有封锁页面不让我编辑。我下面简单给你科普一下。

(I)“你的论点又变成"由发射CS气体燃烧后生成二𫫇英的说法是香港学者首创",论点是否都要一变再变?”

答:根据你的评论,这个修正让叙述更加准确,我的论点没有变。这个说法本来就是香港学者首创,且没有任何实验事实依据,请举出可靠实验证明?

(II)“相关学者公开提出质疑,并也提出相关文献佐证”

答:文献在哪里,是CS气体么?

(III)“您又为何可以为了反对而反对?不产生二𫫇英,是否是你独创或自我观点?”

答:我方从来没有说过不产生二𫫇英,我方的观点是“我一再说明在开放环境下单纯燃烧含氯的有机物产生的二𫫇英含量很低,不会造成大规模的环境污染”,你也在下面引用了。不要曲解我方观点。

(IV)“没有实验数据支持”,"但缺乏事实证据","但目前没有任何确实证据"

答:好,我同意都改成“没有实验数据支持”,你同不同意?

(V)“虽然你在编辑条目中是写"缺乏事实证据",但在补上有记者提出的氯痤疮事实与前因后果时,也是删除,你是否不尊重世界上发生的事实?”

答:记者讲的,如何能够证明发射CS气体燃烧后生成可以致病的二𫫇英?如何排除其它的二𫫇英来源?

(VI)“参考文献语法出错或被移除”

答:这个你问wiki,不是我标注的。我也想知道怎么回事。

(VII)“原来别人增补的科学文献,都是毫无科学根据的东西?”

答:你增补的科学文献在哪里?发在哪个期刊上了?记者说的不算数。

(VIII)“这种逻辑谬论,虽然没有讨论必要,就像原子弹产生的辐射,跟全世界已经存在辐射很久了也可以自然产生,是想尝试以一真实的前提事实推出伪因果关系。 且您是否忘记,条目部分,是在讨论是否产生与存在问题,而非无科学数据、以自我观点称含量很低,再以含量很低去抨击不存在,这种论点逻辑不能成立。更忽略该毒性物质性质稳定。 不停的误导,抽换概念,指责学者或编者我从没提出的概念与观点进行攻击,又是否想包装恶意破坏?”

答:逻辑谬论在哪里?我方从未说过一点点二𫫇英也不会产生。但是如果产生的二𫫇英剂量足够低,对人类就是安全的。你知道么?你知道剂量决定毒性么这个基本的化学常识么?不知道的话,就要多学习,少编辑:“Nearly 500 years ago, Swiss physician and chemist Paracelsus expresse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oxicology: “All things are poison and nothing is without poison; only the dose makes a thing not a poison.” This is often condensed to: “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 It means that a substance that contains toxic properties can cause harm only if it occurs in a high enough concentration.”https://www.chemicalsafetyfacts.org/dose-makes-poison-gallery/

你现在可不可以把“催泪弹”哪个条目开放了?“不停的误导,抽换概念”是你方还是我方? --Pchemie留言2019年11月18日 (一) 13:06 (UTC)[回复]


======================以下为原文==================================[编辑]

可以来讨论,而不是回退他人的编辑。 以下敬请回复

1.我方无法理解部分,包括您多次提出我未曾写到的内容,例如:"你说参考文献语法不对,请问哪个语法不对?"

我从来都没有说过上述内容,正如同没有任何人说过发射CS就可以产生,这部分是您所独创。我方提出异议后,你的论点又变成"由发射CS气体燃烧后生成二𫫇英的说法是香港学者首创",论点是否都要一变再变? 目前正大量接受中国制的高温催泪弹的地方,只有香港一处。 相关学者公开提出质疑,并也提出相关文献佐证,亦受新闻媒体报导佐证质疑存在,曾经反口的港警,亦已承认催泪弹会产生二𫫇英,截至目前为止,港警亦未再反口,您又为何可以为了反对而反对?不产生二𫫇英,是否是你独创或自我观点?

2.您说:你删掉“没有实验数据支持”,那么你的实验数据在哪里,为什么不让我说?我们在谈论科学,你为何反复恶意删改,凭空添加毫无科学根据的东西? " 又您于2019年11月18日 (一) 02:40‎ Pchemie 提出"那么你的实验数据在哪里?你能像我一样提供科学文献支持么?"

再一次,我没有删掉条目中“没有实验数据支持”,因为条目中根本没有,条目中修改只存在"但缺乏事实证据"及"但目前没有任何确实证据"两处。 (此时让我怀疑,我是否到了平行时空。)

虽然你在编辑条目中是写"缺乏事实证据",但在补上有记者提出的氯痤疮事实与前因后果时,也是删除,你是否不尊重世界上发生的事实?

若要求实验证据支持,但加入的论文也都被你删除,并且标签以(参考文献语法出错或被移除)的方式进行删除,那根本不是讨论该文献是否支持论点的问题,而是否想以程序瑕疵,进行破坏的问题。 要求别人提供实验数据支持,却又删除别人的科学证据。

除了指责别人恶意之外,原来别人增补的科学文献,都是毫无科学根据的东西?

3.您说:二𫫇英在人类活动之前就存在,可以火山喷发或者森林燃烧产生。我一再说明在开放环境下单纯燃烧含氯的有机物产生的二𫫇英含量很低,不会造成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在催泪弹中烧几分锺,和大量的人类垃圾日夜烧是一个概念么?

这种逻辑谬论,虽然没有讨论必要,就像原子弹产生的辐射,跟全世界已经存在辐射很久了也可以自然产生,是想尝试以一真实的前提事实推出伪因果关系。 且您是否忘记,条目部分,是在讨论是否产生与存在问题,而非无科学数据、以自我观点称含量很低,再以含量很低去抨击不存在,这种论点逻辑不能成立。更忽略该毒性物质性质稳定。 不停的误导,抽换概念,指责学者或编者我从没提出的概念与观点进行攻击,又是否想包装恶意破坏? 相同内容,亦会放在该条目讨论中,等您来讨论。--Kpfinance留言2019年11月18日 (一) 12:13 (UTC)[回复]

请依维基百科编辑原则[编辑]

若无法以维基百科的编辑原则进行编辑,是不可能达成讨论解决问题的目的。对最后结果略能遇见,只能说甚为可惜。

我只有3点问题,问题点之内是相互关联,但却可以不断地,被分别切割成前后不连续的内容,选择性回答非我本意,但理性讨论,我也只能接招了(叹气)。

(I)说的比较婉转一些,就是原本您的叙述是不精确的。原来科学讨论,可以不断地用字不精确,就不算一种误导,不指证错误,不就使误导成功。在此处您说这是香港首创,似乎要暗示并非事实,但在后面却又承认"开放环境下单纯燃烧含氯的有机物产生的二𫫇英含量很低",请问单纯烧CS的行为,不正包含在烧含氯的有机物?当你连这个都要实验证实,您是否不具有基本的专业能力与逻辑能力?

(II)部分文献的内容但绝非全部,已在你未阅读就已删除回退的部分,足见您根本未阅读他人的编辑内容,或尝试修正错误,便选择直接回退。感觉痛心,但此处再补上一次连结[1] [2]

(III)不仅I与III的回答相互冲突如上(I)所述,我所提出的问题您也只回答了一半,是否可以得知您不反对:您尝试用真的前提事实(二𫫇英在人类活动之前就存在,可以火山喷发或者森林燃烧产生。),去支持一个无因果关系的虚伪论述行为?我也无法从条目编辑中,看出"我一再说明在开放环境下单纯燃烧含氯的有机物产生的二𫫇英含量很低,不会造成大规模的环境污染。"的编辑内容,只有看到本条目新增了烧塑胶会产生更多的论述,即"如果这样的话,路障燃烧的时间远比催泪弹燃烧时间长,路障质量比催泪弹大,所以燃烧催泪气体产生的二𫫇英机会更低"。持续做不精确条目编辑,这是科学?还是一种拉垫背的方便的说法?只是做完全与学者所述内容相反的编辑叙述。无可靠来源的混淆视听。

(IV)完全不理解以此作为断句回答逻辑,所以您对我做出的行为,是向我未曾说过的内容进行攻击,再扯成我说过的内容,是成立的。您不实的言论,回答起来,就好像就不存在一般。若不停的改变言行,挑对自己好的来说,最好听只能叫不精确。亦无法同意这种不论上下文,却先以结论优先的编辑行为。

(V)您提出"如何能够证明发射CS气体燃烧后生成可以致病的二𫫇英",在条目内容处无涉证明,且已是重复问问题,已回答亦不再重复。原本我方添加的内容如下:

"香港的前线记者连续5个月反复接触催泪气体后,身体上出现氯痤疮,而氯痤疮是目前唯一可确认人体积存高浓度二𫫇英的表征[3],而引起公众向警方咨询,"

虽然您对上述内容,觉得涉及记者与二𫫇英因果关系,毕竟氯痤疮有许多化学物质如氯、氯酚和多氯联苯等导致的痤疮皆有可能,可删除后修改为;

"香港的前线记者连续5个月反复接触催泪气体后,身体上出现氯痤疮[4],而引起公众向警方咨询,"

因:身体上出现氯痤疮 果:而引起公众向警方咨询,单纯的向警方咨询的原因,应可以扫除你的疑虑。

(VI)您在条目进行的撤销后再撤销及再再撤销,连续三次的撤销行为,也令人摸不着头脑。

(VII)不得不说又一次证明,选择直接按下回退,而非阅读他人撰写的内容与所列文献资料,只能说令人感到遗憾。

(VIII)不符编辑原则行为,现在又说"我方从未说过一点点二𫫇英也不会产生。",那"(港警)承认催泪弹可能会释出二𫫇英,但目前没有任何确实证据"又是谁编辑的,二𫫇英可产生却又没有证据,矛盾地十分科学,薛定谔的猫都要来了。"但是如果产生的二𫫇英剂量足够低,对人类就是安全的。你知道么"您能证明1千颗中国制的高温催泪弹下,产生的剂量是安全的么?有实验数据支持吗?既然会产生,自然不可能是N.D.(不可测得)的浓度,现在学者就不是在质疑或讨论单单一颗催泪弹所衍生的问题,又不断在回答抽换概念。或者您根本没看内容,只为反而反。

有些你未曾质疑的部分,也一并被你回退删除。

回应的开头跟尾巴都调侃我锁你文?是否要继续做不实言论的攻击?

整篇回完,只觉得非常疲劳,您所做根本是条目的破坏行为,不精确编辑、矛盾逻辑、没说过的内容说成是别人说的...,这样不叫做科普。这叫Fantasy--Kpfinance留言2019年11月18日 (一) 15:43 (UTC)[回复]

补充:在此提醒,请到条目讨论区进行讨论。--Kpfinance留言2019年11月18日 (一) 16:16 (UTC)[回复]

已经转到条目讨论区进行讨论CS催泪性毒气[编辑]

Pchemie留言2019年11月21日 (四) 13:14 (UTC)[回复]

  1. ^ White DW., Joseph J. Hout. Identification of compounds formed during low temperature thermal dispersion of encapsulated o-chlorobenzylidene malononitrile (CS riot control agen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2010-07, 7 (6): 352–357. doi:10.1080/15459621003732721. 
  2. ^ Robert Louw, Vincent De Jong. Formation of dioxins in the catalytic combustion of chlorobenzene and a micropollutant-like mixture on Pt/gamma-Al2O3..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4-10-01, 38 (19): 5217–5223. doi:10.1021/es034820y. 
  3. ^ 陈裕匡. 氯痤瘡 (Original from Facebook post). STANDNEWS. 2019/11/13 (中文(繁体)). 
  4. ^ 陈裕匡. 氯痤瘡 (Original from Facebook post). STANDNEWS. 2019/11/13 (中文(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