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京子
林京子(日语:林 京子/はやし きょうこ Hayashi Kyōko,1930年8月28日—2017年2月19日[1]),本名宫崎京子,是一位出身长崎、幼年成长于上海虹口的小说家与散文家。1975年,她以描写长崎被爆者的作品《祭祀的广场》(日语:『祭りの場』,或译《祭场》)获颁芥川奖[2],随后因写作诸多相关主题作品为人所知。[3][4][5]
生平
[编辑]1930年,宫崎京子出生于长崎市东山手町。因父亲工作关系,她在不足一岁时就与家人一同迁居上海虹口密勒路(现称峨嵋路)上一弄堂。此后,附近的黄浦江周围地区是她成长的主要环境。[3]
1932年及1937年,她在一·二八事变及淞沪会战发生前后被送回长崎躲避战祸。[3]
1945年2月,她的父亲因获知日本可能将战败,让妻子先携带她与姐妹回日本。因上海与长崎间的海域已遭美军封锁,他们由陆路经满洲国及朝鲜,再乘船前往长崎。抵达谏早后,母亲欲将她转入当地中学就读,但遭校长排斥拒绝;后转入长崎高等女学校。[3]
入学后,她因口音与语言理解差异与同学产生隔阂。不久,她又在当地经历长崎原爆;此后,她因身为被爆者屡遭歧视与排挤。[3]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发表后,她开始期盼再访上海,但同时也因日本社会的反应与儿时记忆的连结而感到犹豫。此后,在社会潮流与氛围中,她开始撰写以儿时记忆为题材的作品,1975年凭借《祭场》获得第77届芥川奖,并在1979年发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米歇尔的口红》(日语:『ミッシェルの口紅』);在《米歇尔的口红》中,她写出了对上海的眷恋,也使用儿童的视角描绘出其中不同角色的多重空间与权利角力关系[6]。[7][3]
1981年8月,她借由参加旅行团重返上海,并在返回日本后写成长篇小说《上海》(日语:『上海』);其中,她借由小说叙述者描绘了自己在再访上海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同时,她因日本反核运动的社会内部纷争、在美国生活的经验、冷战的局势、中日关系的变化等,她对于相关事物的看法逐渐深广。[7][3]
语录
[编辑]- “我一直认为,原子弹和放射性物质的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是事关每一个人生命的问题。”[8]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作家の林京子さんが死去「祭りの場」「三界の家」. 产経新闻. 2017-03-01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 ^ 林雪星. 林京子的《祭祀的廣場》裡的「生」與「死」-從敘述者的「我」的視點來看. 台湾日本语文学报. 2014-06-01, (35) [2019-12-30]. ISSN 1727-2226 请检查
|issn=
值 (帮助). doi:10.6205/jpllat.35.2014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0). - ^ 3.0 3.1 3.2 3.3 3.4 3.5 3.6 日本書房》戰後日本的「他者/異物」:安部公房、後藤明生、林京子的「歸鄉」之路. Openbook阅读志.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中文(繁体)).
- ^ 自由评论网. 超A評論》女作家筆下的長崎核爆 :以林京子、後藤美奈子的作品為例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 talk.ltn.com.tw.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 ^ 原爆受害作家林京子之上海经历的文学意义-手机知网. wap.cnki.net.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 ^ 林京子. 上海 ; ミッシェルの口紅: 林京子中国小説集. 讲谈社. 2001. ISBN 978-4-06-198243-7 (日语).
- ^ 7.0 7.1 林雪星. 論林京子文學裡戰爭表象的上海-以《蜜雪兒的口紅》及《上海》為主. 淡江日本论丛. 2013-12-30 [2019-12-30]. ISSN 2075-356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 ^ 林京子作品在意大利獲得反響 – 明報月刊.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