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殷作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殷作炎(1932年),浙江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人,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言学者,精研杭州话金乡话。著《金乡话词典》。

家世[编辑]

父母俱为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人,但离乡都很早。[1]母亲1912年生,19岁结婚,至2017年仍在世;殷作炎有一弟、一妹。父亲早逝。[2]

生平[编辑]

1932年生于杭州,1935年移居中华民国北平市(今北京),在北平市长大。在北京,一家人长时间住在温州会馆,殷作炎成长于温州话金乡话(注:两者属吴语方言但不同片,金乡话明代卫所带来的官话极大影响[1])。又因3岁起移居北平市,略带京片子[2]1949年-1952年,回到家乡金乡镇工作。1950年代初开始,定居于出生地杭州[1]文革经历不详。

他是浙江推普的旗手之一。1992年撰文《也谈影视中人物不该讲方言》指电视剧的毛泽东等领袖不应还原他们的方言,而应帮他们“换张嘴”换为普通话,又说“1991年9月17日的《钱江晚报》刊登江潜的文章《领袖何必老讲方言》,有理有据,让人不禁叫好”。[3]2004-2005年在浙江省各市出现十余档方言节目,适逢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2004年9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后,方言被指责导致学校里本地生与外地生“不和谐”,例如2005年春殷作炎撰文“我自己调查,普通话在杭州中小学并没有成为普遍的校园语言,不少外来人口都受困于听不懂杭州话,杭州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增多会显出城市的小家子气,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4]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金乡话词典:自序和引论 (PDF). 《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 2007年4月, (1): 118 [2020-09-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9-08). 
  2. ^ 2.0 2.1 刘奕汝,史洁. 书香门第里的四世同堂,105岁老母亲是全家人的骄傲. 杭州日报. 2017-03-17 [2020-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8). 
  3. ^ 殷作炎. 也谈影视中人物不该讲方言. 《语文建设》. 1992, (2). 
  4. ^ 標題不詳. 《浙江日报》. 2005-04-07.  转载至方言类节目引出的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200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