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亚·特蕾莎泰勒银币
玛丽亚·特蕾莎泰勒银币 | |
---|---|
国家/地区 | 神圣罗马帝国 哈布斯堡君主国 |
价值 | 1泰勒 |
直径 | 40毫米(1.6英寸) |
厚度 | 2.5毫米(0.098英寸) |
重量 | 28克(0.90金衡制盎司) |
边缘 | IUSTITIA ET CLEMENTIA "正义与怜悯" |
形状 | 圆形 |
成分 | 83% 银 |
铸造年份 | 1741年-1780年 (不含后铸版) |
正面 | |
背面 | |
玛丽亚·特蕾莎泰勒(Maria Theresa thaler,MTT,德文中也称为 Mariatheresientaler)是一种奥地利贸易银圆,从 1741 年开始铸造至今,上面刻有奥地利女大公、神圣罗马皇帝弗兰茨的妻子玛丽亚·特蕾莎皇后的肖像。弗朗兹一世将此枚银币用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以及其他欧洲和非欧洲领土上当作贸易硬币和支付手段,而现在则被当作是收藏品。
1751 年至 2000 年间,大约铸造了 3.89 亿枚玛丽亚·特蕾莎·泰勒硬币。
历史
[编辑]1741年,处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的奥地利大公国发行了第一枚依照帝国泰勒(德语:Reichsthaler)标准所铸造的特蕾莎银币,即由1⁄9科隆马克纯银所铸造,等同25.98克,而到了1750 年,新的泰勒银币改以毛重为1⁄10的1维也纳马克重的银铸造,即5⁄6纯银(纯银含量为 23.39 克,或1⁄10科隆马克)。
至1751年,一项新的铸币标准-公约泰勒(德语:Conventionsthaler) 开始被巴伐利亚货币公约所接受,并在德语国家内采用流通。从那时起,这种在1751年后铸造的新泰勒币就一直作为一种贸易货币而存在。
而在1752年,一位名叫约翰·冯·弗里斯 (Johann von Fries)的弗里斯伯爵(Count Fries)获得了铸造特蕾莎银币的特权(期限为1752年至1776年为止),1778 年,弗里斯伯爵以开展泰勒商业 (Thalernegotium)的方式将货币以物品的方式卖到因战乱而缺少优质银币的东方国家(主要是中东地区),而东方国家则因为特雷沙泰勒优异的成色以及高品质而愿意以黄金采购来当作货币使用;弗里斯便可赚取其溢价,这为国家(奥地利黎凡特战争舰队的升级)和他自己都带来了高额利润,并将此硬币的势力范围拓展至非洲及东方。[1]
自 1780 年玛丽亚·特蕾莎去世以来,硬币的日期始终为 1780 年。一年多后,即 1858 年 10 月 31 日,它失去了奥地利货币的地位。
然而,自 1753 年 9 月与巴伐利亚选帝侯缔结硬币公约以来,玛丽亚·特蕾莎·泰勒这个词才被使用。自1780年皇后去世以来,泰勒一直作为贸易硬币铸造至今。泰勒币也被神圣罗马帝国和哈布斯堡君主国的以下铸币厂所铸造:布鲁塞尔、霍尔、金茨堡、克雷姆尼茨、卡尔斯堡、米兰、布拉格和维也纳。除此之外,外国的伯明翰、孟买、伦敦、巴黎、罗马、乌得勒支和威尼斯等地也铸造了该货币。 [2]
塔勒至1858年10月31日为止为奥地利帝国法定货币。奥地利货币于11月1日起采用十进制。他们的古尔登价值100克罗伊泽。 [3]
直到20世纪,玛丽亚·特蕾莎泰勒 (Maria Theresa thaler) 是非洲[4]和亚洲部分地区(包括印度地区)公认的支付手段。在阿拉伯世界,它被称为Abu Kush或Abu Noukte 。许多欧洲国家都铸造了模仿玛丽亚·特蕾莎·泰勒的大银币,例如威尼斯、意大利王国、普鲁士或拉古萨。这里的外观是模仿的。在阿拉伯半岛的南部和西部,于19世纪奥斯曼帝国的抵抗下,玛丽亚·特蕾莎·泰勒仍然在流通。世纪唯一的支付方式。阿比西尼亚帝国在本世纪初将其作为官方货币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 [5]
在非洲的德国殖民地,硬币的进口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的流通都被禁止。例如,在德属东非,从 1893 年开始禁止进口,从 1896 年开始禁止流通。喀麦隆和多哥自1907年起禁止进口,同时在多哥流通。 [6]
1935年,英国开始自行生产泰勒币,作为资助殖民活动的手段,并在埃塞俄比亚、苏丹或东非(如索马里)等非洲国家流通,以稳定自身的权力地位。 20 世纪 40 年代初,英国在孟买生产了约 1900 万件,以应对大量运输这种产品的困难。 [7]
战后,该硬币在奥地利重新发行。自 1946 年以来,维也纳造币厂已铸造了超过 49 枚万份。时至今日,金茨堡邮票仍带有造币厂长的印记SF(以金茨堡造币厂 Schöbl 和 Faby 的主要造币厂命名)。在玛丽亚·特蕾西亚过世之后才发行的这些特蕾莎银币现在都被称为“后铸版”。新版塔勒之前的所有重铸版也称为“早期重铸版”。除了较稀有的较旧的重铸币外,重铸币的价格通常无法与玛丽亚·特蕾莎时代的真品玛丽亚·特蕾莎·泰勒相提并论。重铸的主要特征一方面是上述铸币标记 SF,另一方面是正面徽章右下方缺失的鹰和背面的镶满珍珠的胸针。它们很重要,因为这三个特征也单独出现在旧硬币上。 [8]
所有重铸版均标示年份为1780年。 [8]
2017年为纪念玛丽亚·特蕾莎诞辰300年纪念,特别推出由四种部分组成的《玛莉亚‧特雷莎泰勒》。 [9]
标准规格
[编辑]塔勒直径为 39.5 毫米至 41 毫米,最大厚度为 2.5 毫米。根据历史铸币标准,纯银含量为23.389克或0.751974金衡盎司,相当于1/12维纳马克0.280668公斤。 [10]细度为 833⅓/1000 [10]粗糙度为 28.0668克。目前奥地利官方的后铸版也遵循这些标准。 [11]
铭文
[编辑]银币的正面和背面的铭文如下:"M. THERESIA. D. G. R. IMP. HU. BO. REG. //ARCHID. AVST. DUX. BURG. CO. TYR. 1780 X",是Maria Theresia Dei Gratia Romanorum Imperatrix、Hungariae Bohemiaeque Regina、Archidux Austriae、Dux Burgundiae、Comes Tyrolis的缩写。意思为:“玛丽亚·特蕾莎,蒙上帝恩典,罗马人皇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女王、奥地利大公夫人、勃艮第公爵夫人、蒂罗尔伯爵夫人”。 其中X标志于1750年首次被添加使用,用于表示新版货币价值较低版低,为10枚833⅓ ⁄ 1000的精细马克(= 科隆马克 ≈233克银),因此硬币是按照惯例铸造的。边缘压花——除了美观更是一种安全防伪设计——写着“IUSTITIA ET CLMENTIA”,意思为“正义和宽容”。
造假
[编辑]市面上有大量玛丽亚·特蕾莎泰勒的赝品。而通常会依照细节渡将其区分成普通假币与收藏级假币两大类。 [12] [13]
- 普通假币:此种类型很少遇到。它们的特点通常是重量较轻和/或材料不同(非银材料铸成),且由于品质较差,通常相对更容易被发现。
- 收藏级赝品:收藏级赝品往往较难辨识,需要对该币有许多知识才能辨别。有些是将真品的普通版伪造成稀有变种版,或是使用劣质材料制成普通硬币并大量出售。这种伪造币通常可以通过重量或边缘上的文字来识别。
由政府或代表政府铸造的作品不一定是赝品,即使此类铸造未经奥地利政府授权。只有在未经奥地利政府或维也纳造币厂授权铸造的情况下,私人制造的标本才被视为赝品。
反标记
[编辑]玛丽亚·特蕾莎·泰勒经常成为所谓反驳的对象。凭借这种钱币专业性,通过邮票的方式将字符印在硬币上,这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原始硬币的设计,而只是授权其作为当地的支付手段。这方面的例子可以在也门的at-Talh和葡萄牙殖民地莫桑比克找到。 [7]
25先令纪念币
[编辑]1967年发行了25先令的硬币,头像是玛丽亚·特蕾莎·泰勒的头像。 [14]这是30毫米直径和 13g 重量较粗,但比泰勒硬币更小、更轻。
文献
[编辑]- 汉斯·约瑟夫:玛丽亚·特蕾莎·泰勒。 2.版本,布里尔,莱顿 1961 年。
- 卡尔·皮兹和约瑟夫·劳德尼茨:玛丽亚·特蕾莎·泰勒的历史。卡尔·格雷泽,维也纳,1898 年。 (数码化: [1] )
- 沃尔特·哈夫纳: 《玛丽亚·特蕾莎·泰勒词典》1780 年。弗鲁瓦尔德出版社 2018
网页连接
[编辑]- 玛丽亚·特蕾莎·泰勒 178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有关 1780 年铸造的玛丽亚·特蕾莎·泰勒的历史和身份的信息;包含所有变体的目录。
- 玛丽亚·特蕾莎·泰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umispedia 文章关于玛丽亚·特蕾莎·泰勒
- 玛丽亚·特蕾莎·泰勒玛丽亚·特蕾莎泰勒银币在Austria-Forum(德语) (at AEIOU)
额外内容
[编辑]- ^ Johann von Fries – Der Erfinder des Maria-Theresien-Talers – Evangelisches Museum Österreic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Variants of the Maria Theresia Taler 178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rchiv für Geschichte der Soziologie in Österreich: Große Chronik von Gramatneusiedl, Marienthal und Neu-Reisenberg 1850 bis 185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bgefragt am 30. Oktober 2010
- ^ Geld in Afrika. In: Zeitschrift für Schul-Geographie 11 (1890), S. 81–82
- ^ Robert-Tarek Fischer: Österreich im Nahen Osten. Die Grossmachtpolitik der Habsburgermonarchie im Arabischen Orient 1633–1918. Böhlau, Wien 2006, ISBN 3-205-77459-0, S. 47.
- ^ Stichwort: Maria-Theresien-Taler.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Deutsches Kolonial-Lexikon, Band II, Leipzig 1920, S. 507.
- ^ 7.0 7.1 Jochen Renger: Silbermünzen im Jemen. Der Maria Theresia Thaler. In: Jemen-Report, Jg. 39 (2008), Heft 2, ISSN 0930-1488.
- ^ 8.0 8.1 Gerhard Herinek, Austria Katalog für Münzen und Banknoten 2019. 46, Wien: Christine Steyrer: pp. 169, (德文)
- ^ Neuer Maria-Theresien-Taler zum Jubiläu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rf.at, 15. April 2017, abgerufen am 15. April 2017. – Mit Video des Prägevorgangs.
- ^ 10.0 10.1 Gesetz vom 2. August 1892, womit die Kronenwährung festgestellt wird, Artikel XXII. (RGBl. 126/1892). Die kg-Umrechnung der Wiener Mark folgt der Angabe in diesem Gesetz.
- ^ § 15
- ^ http://www.theresia.name/de/sfaelschungen.html.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ttp://www.theresia.name/cgi-bin/Token.cgi?Database=Forgeries&Language=de.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5 Schilling 1967, 250. Geburtstag der Kaiserin Maria Theresia. [2016-03-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