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荒原 (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荒原
标题页
作者T·S·艾略特
语言英语
发行信息
出版机构何瑞斯·赖福瑞特英语Horace Liveright
出版时间1922
出版地点 美国
媒介印刷
页数64页[1]
原始文本英语维基文库上的《荒原

荒原》(英语:The Waste Land)是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作品。

1921年,由于精神原因,艾略特接受医生建议到瑞士洛桑易地疗养,《荒原》初稿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这三个月的时间完成。

《荒原》全文分五个部分:“死者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在《荒原》中,水的意象始终贯穿全诗。《荒原》同时夹杂着粗俗的伦敦方言,“对弈”篇中有两个女人谈论到假牙怀孕流产的事,反映出对爱情的不贞,只有色情和淫欲。

《荒原》以晦涩著称,其原稿有800多行,经艾兹拉·庞德删改近半又加以编定后,成为我们所看到的434行紧密、明晰的好诗,对此艾略特竟毫无意见,他表示“甚至不在乎自己是否懂得自己在说些什么”。这首诗发表之初,几乎无人能懂。当代著名诗人兼评论家阿伦·塔特说第一次读《荒原》时,一个字也看不懂,不过他已意识到这是一首伟大的诗篇。后来艾略特给诗加了50多条注释。《荒原》是宣示著一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来源请求]

1922年艾略特出版《荒原》,这部作品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庞德在写给福斯特英语Jeanne Robert Foster太太的信中说: “只要《荒原》一出版,我就要给它捧场”[2]。《荒原》的题词英语Epigraph (literature)(epigraph)即引用盖厄斯·佩特罗尼乌斯·阿尔比特爱情神话》(其意为“好色男人”)的古罗马诗句(拉丁文),强烈表达对死的愿望[3]。至今,这部作品仍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荒原与中国

[编辑]

1926年,叶公超游学英国康桥大学,便结识艾略特,日后致力于译介艾略特诗文。1936年12月,叶公超的女弟子、清华大学研究生赵萝蕤译出《荒原》全诗。1937年6月,《荒原》的首部中译本由上海新诗社出版,赵萝蕤还写有《译后记》,当时正值抗战前夕,该书未能引起轰动。叶公超又为该书作序,而此序言又以《再论艾略特的诗》之名发表于1937年4月5日《北平晨报·文艺》第13期。邢光祖评述赵萝蕤译本:“艾略特这首长诗是近代诗的‘荒原’中的灵芝,而赵女士的这册译本是我国翻译界的‘荒原’上的奇葩”[4]

参考来源

[编辑]
书目
  • Gallup, Donald. T. S. Eliot: A Bibliography (A Revised and Extended Edit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69: 414 pages [1969] (英语). 
    • Gallup, Donald. T. S. Eliot: A Bibliography (Hardcover). New York: Hesperides Press. November 4, 2008: 196 pages [1969]. ISBN 978-144-372-483-8 (英语). 
注释
  1. ^ Gallup 1969,第29–31, 208页
  2. ^ Daniel H. Woodward , The Papers of the Bibliographical Society of America ,Vol. 58, No. 3 (Third Quarter, 1964), pp. 252-269(英文)
  3. ^ THE WASTE LAND - A BRIEF INTRODUCTION. [2016-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1) (英语). 
  4. ^ 上海《西洋文学》第4期,张芝联宋淇主编,194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