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蔡海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蔡海如
出生1967年7月31日
台湾台北市
国籍 中华民国
职业艺术家、策展人

蔡海如(1967年7月31日)是艺术家及策展人。其创作核心多以“觉察身体存在于世界”为主轴,探讨个体与肉身并存的经验片段与认知。随生命历程带来的身份及认知的变化,关注女性在多重经验与身份间的感知,并以创作表达身为白色恐怖受难者家属,曾经验到的压抑与禁锢。于2016年,成立海桐艺术中心。 [1][2][3][4]

生平[编辑]

出生及求学[编辑]

蔡海如出生及成长于台北市大龙峒地区,为家中的长女,有二个妹妹。父亲家族源于台中清水地区,父亲蔡意诚、祖父蔡珍曜、曾祖父蔡惠如皆曾分别因为政治事件入狱。[5][6]

大学原就读铭传女子商业专科学校商业设计科(现铭传大学商业设计科),后重考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科(现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选读国画组,于1990年毕业。1990至1993年间前往法国国立瑟基艺术学院艺术系留学(Ecole Nationale d'Art de Cergy Pontoise,肄业)。回国后,1994年加入成立新乐园艺术空间,并开始发表作品。[7][8]

白色恐怖受难家属[编辑]

蔡海如的父亲蔡意诚(1927-2016)生于台中清水,毕业于台中一中。一生两度入狱,第一次是1950年因参与读书会及地下党活动入狱14年,监禁于“火烧岛”(绿岛),第一段婚姻因入狱结束。他在狱中自修资讯相关专业,出狱后与蔡海如母亲结婚并生下三个女儿。

第二次则是1976年因匪谍案入狱10年。蔡海如9至19岁期间正值父亲二度入狱,母亲以“父亲出国”向年幼的蔡海如解释父亲的长时间缺席[5],直到她在家中发现从报纸上剪下有关父亲被捕的报导。父亲的政治犯身份在家族间是禁忌话题,此事一直伴随着蔡海如成长,留法期间也不曾与身旁的人提起。

1996年陈水扁担任台北市长期间开办“二二八纪念美展”[9],蔡海如受邀参与第一届二二八美展“悲情升华”,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当时主办单位亦不可能不知道她的家族背景,这是蔡海如首次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面临相关议题,也是第一次公开她身为政治受难者家属的身份。

为人母后,蔡海如有感于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2008年开始着手透过创作回看家族历史。除了在自己的作品中处理相关议题[10],她也邀请许多政治受难者二代加入创作。

成立海桐艺术中心[编辑]

与其夫婿陈泰松先生于2016年成立海桐艺术中心。透过这个空间连结不同世代的艺术家,作为创作的文化艺术展演据点,并延伸在2015年的“海桐厨房”艺术计划。“海桐厨房”是以食物开启艺术家与民众的对话,创造不同的个体交流与激荡的机会,让艺术融入日常。[11]

各时期创作历程介绍[编辑]

蔡海如自小就有创作的欲望,大学联考时原先进入铭传商业设计,但是仍然追求创作的可能而进入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当时仍为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就读时选择国画组,认为是唯一的经验可以接触该媒材。毕业后于 1991 年前往法国留学,接触许多当代艺术理论。回台湾后,成为新乐园艺术空间的首批成员之一,并且以概念性装置为主要的创作手法。在此时期,蔡海如的创作聚焦身体空间与主体性如何相互作用,主观感知与主╱客体相互观看的辩证。[1]2003年生育后,更加关注女性主义学说与流派的演变,并且以创作回应女性照顾者的感知状态与劳动处境。[12]至2006年这段期间,蔡海如认为是一个创作的摸索期,也将早期创作强调个体感知移往个体与社会权力空间相互交织错综的互动。2009年白色恐怖景美纪念园区发生争议事件,开启蔡海如思考创作是否可以回应白色恐怖以及其受害者家属经验的契机,进一步改变之后蔡海如的创作主轴。

创作[编辑]

个展[编辑]

年分 展览名称
1995 “体/影像”(corps/image) ,新乐园艺术空间,台北
1996 “"我的身体"与"我",一起活着…”,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台北
2001 “看入.看出”,新乐园艺术空间,台北
2008 “虚线之舞”,朱铭美术馆,台北
2018 “漂浮的房间”,海桐艺术中心,台北

联展[编辑]

年分 展览名称
1991 “大田国际艺术双年展”邀请展,韩国
1995 “我不知道,我渴望…”,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新宝岛艺术季系列二)
1995 “开幕序”,新乐园艺术空间,台北
1995 “潜泳8种方法”,新乐园艺术空间,台北
1996 “96年台北县陶艺美展,陶艺新域组”,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1996 “台北市第二十三届美展”,台北市立美术馆
1997 “二二八美展,悲情升华”,台北市立美术馆
1997 “两岸新声-当代画语”,香港艺文中心;国立中正纪念堂中正艺廊,台北
1997 “开放展”,吴园艺文馆,台南
1998 “穿越华山特区”,华山艺文特区开幕展,台北
1998 “欲望场域”,台北国际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
1999 “末世祭:台湾当代图像展”,台北艺廊,纽约
2000 “心灵再现:台湾女性当代艺术展”,高雄市立美术馆
2001 “没问题”,新乐园艺术空间,台北
2001 “粉乐町﹕台北东区当代艺术展”,PS﹕自私著物商业空间,台北
2001 “绝对身体”,大趋势艺术空间,台北
2001 “轻且重的震撼”,台北当代艺术馆(I.C.A.)开幕展,台北当代馆,高雄市立美术馆
2001 “橘玻璃珠”,观念艺术展,华山艺文特区,台北
2002 “Co2台湾前卫文件展”,华山艺文特区,台北
2002 “之间/事件”,华山艺文特区,台北
2002 “台北公共艺术节”,内湖大湖公园,台北/永久装置:内湖污水处理厂清水公园,台北
2002 “台湾当代艺术全集 Ⅱ”,凤甲美术馆,台北
2002 “看入.看出 Ⅱ”,在地实验 T Art作品系列展,在地实验,台北
2002 “高雄画廊博览会”,高雄市工商展览中心,高雄
2002 “无敌海景大排档”,新乐园艺术空间,台北
2002 “轻且重的震撼”, Total当代艺术馆,韩国,汉城
2004 “立异-90年代台湾美术发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
2004 “花与神话_关渡花艺节”,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台北
2005 “旅行者的眼睛:Paris for ever”,Alain le Gaillard Gallery,法国,巴黎
2005 “第二届洄澜国际艺术创作营”成果发表,花莲石梯坪,台湾
2006 “台北二三”,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
2006 “无所不在”,台北国际艺术村,台北
2006 “辽阔的涟漪与合音-位移 重组 连结”驳二特区,高雄
2006 “带著作品去旅行”南海艺廊,台北
2006 “女性译(艺)写”,台北国际艺术村,台北
2007 金山国小驻校艺术家,朱铭美术馆馆校合作计划
2008 “吃情女─当代艺术展”, 花莲创意文化园区 , 花莲 , 台湾
2008 “新乐园十周年特展─永恒的成人游戏工厂”,关渡美术馆 , 台北 , 台湾
2008 “当代女艺:身份/环保”, 新光三越百货公司文化馆 ,台中 , 台湾
2008 “Opening Show ONE YEAR GALLERY” , 台北 , 台湾
2009 “非限制级─艺术何以灌溉”,吉林艺廊 , 台北 , 台湾
2010 “台湾数位艺术脉流计划─脉波壹:身体、性别、科技数位艺术展”,台北数位艺术中心 , 台北 ,台湾
2013 “台湾百慕大‧艺术特有种”,关渡美术馆 , 台北 , 台湾
2013 “她们─凝视与对话”,朱铭美术馆 ,台北 , 台湾
2014 “艺术家在TAV”,台北国际艺术村 ,台北 ,台湾
2014 “刺客列传五年级”, 国立台湾美术馆 ,台中 ,台湾
2014 “汉字艺术节”,二二八国家纪念馆 ,台北 , 台湾
2014 “乔‧伊拉克西的镜花园”,福利社,台北 , 台湾
2015 “我想要做一个梦”, 台北市立美术馆 , 台北 , 台湾
2016 “一年之间:骆丽贞 蔡海如 蔡芷芬 联展”,台湾当代一年展 花博争艳馆 , 台北 ,台湾
2016 “变身计划首部曲:之际 ─从近身谈起”,海桐艺术中心 , 台北 ,台湾
2016 “类似过于喧嚣的孤独 ─新乐园20年纪念展”,MoNTUE北师美术馆 , 台北 , 台湾
2017 “多栖:温柔的产出二部曲”,纽约 , 美国
2019 “绿岛人权艺术季:拜访流麻沟15号记忆‧地方‧叙事 ”,白色恐怖绿岛纪念园区 ,绿岛, 台湾
2019 “呼吸秋千—刘霞 蔡海如联展”,台北当代艺术馆,台北,台湾

[13]

典藏纪录[编辑]

年分 典藏纪录
2002 《晃动的眼睛》,台北市内湖污水处理厂
1996 《身份?性别?》,黄明川工作室,台北

得奖纪录[编辑]

年分 得奖纪录
1996 “96年台北县陶艺美展,陶艺新域组”入选,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1996 “台北市第二十三届美展”入选,台北市立美术馆

奖助[编辑]

年分 奖助
1996 台北县陶艺美展 陶艺新域组入选 典藏
1996 台北市第二十三届美展入选
2002 公共艺术作品《晃动的眼睛》获选典藏于台北内湖污水处理场清水公园
2005 第二届国际洄澜艺术创作营
2006 台北国际艺术村驻村 驻村计划《身体异/译写》女性艺术工作坊
2007 朱铭美术馆馆校合作计划案 获邀担任金山国小驻村艺术家
2008 朱铭美术馆邀请举办“虚线之舞”个展 获国家文艺基金会补助

策展[编辑]

年分
2016 策划变身计划首部曲:之际─从近身谈起 海桐艺术中心 台北
2014 乔‧伊拉克希的镜花园 福利社 台北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台北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蔡海如.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9). 
  2. ^ 「身體.性別.科技」數位藝術展.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7). 
  3. ^ 台藝術家蔡海如裝置藝術 揭白色恐怖受難者心聲.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7). 
  4. ^ 「多棲」Part ll推五位女藝術家聯展 為臺灣月增色升溫.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7). 
  5. ^ 5.0 5.1 不能說的痛!白色恐怖二代30年無形大牢:在學校日記寫爸爸被抓走,大人害怕要她「撕掉」-風傳媒. www.storm.mg.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7) (中文(台湾)). 
  6. ^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藝術資料庫-台灣當代藝術家-蔡海如. [2019-08-17]. 
  7. ^ 非池中藝術網-蔡海如.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7). 
  8. ^ 台灣女性藝術協會會員資料庫-蔡海如. [2019-08-17]. [失效链接]
  9. ^ 陈秀祝. 從文化創傷敘事與復原看二二八的藝術創作:以 1997年「悲情昇華」二二八紀念美展為例 (PDF). 造形艺术学刊. 2011 [2019-08-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8-17). 
  10. ^ 呼吸鞦韆—劉霞、蔡海如聯展. www.mocataipei.org.tw.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7) (中文). 
  11. ^ 認識、媒合與對話:關於近期台北的三個藝術空間觀察.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7). 
  12. ^ 身體‧性別‧科技 數位藝術展.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7). 
  13.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家-蔡海如.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