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辅导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辅导Guidance)具有辅助引导之义,此词最早是用来指称职业辅导或学校辅导工作,随着辅导专业的发展,发展出咨商(Counseling)和辅导(Guidance)的分别,比如美国咨商学会(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最早是叫做美国人事与辅导学会(American Personnel and Guidance Association),1983 年改名为美国咨商与发展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2则改为目前的名称。

台湾的辅导一般指的是学校辅导,在学界辅导与学校辅导一词多为通用。[1]而辅导及咨商虽然常见于同一学系课程(如辅导与咨商学系),但两者在服务提供者、目标及手法有所差异。[2]

在香港,辅导一词并未细分,故辅导包括辅导(Guidance)及咨商(Counselling)两重意思,而辅导员一般指称英语的Counsellor。

辅导学,辅导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它根据动力学的原理,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生理解剖学等与教育学有关之学术融合一体,非仅可以促成教育的功能,抑且提高教育的成效。[3]

根据美国辅导协会的定义,辅导是一个专业关系,通过辅导领导不同的个人、家庭及团体达至精神健康、健康(wellness)、教育及事业的目的。

台湾辅导工作发展

[编辑]

台湾学校辅导工作开始于1954年的侨生辅导,1958年中国辅导学会成立,并且与教育部合作,在少数学校进行辅导实验。1969年九年国教在国民中学暂行课程标准中增列指导活动课程,并设置“指导工作推行委员会”。1991年教育部推行辅导工作六年计划。[4]2013年通过《学生辅导法》,为台湾首部辅导专法。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编辑]

精神分析治疗法源于佛洛依德荣格等的精神分析理论,重点是指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令人们了解人的行为会被无意识的因素控制;而童年经验亦对将来成长有深远影响;此学派亦提出人会利用各种防卫机制去处理焦虑;通过移情作用,辅导员有机会了解对象的人际关系。

人本主义学派理论

[编辑]

根据人本主义学派,辅导的基要条件是真诚、尊重与同理心。根据罗哲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辅导员如能本着真诚尊重同理心的态度去帮助当事人,当事人将产生建设性的性格及行为改变。罗哲斯所谓的真诚(Genuineness)是辅导员以表里一致的自己和当事人相处,无条件尊重(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s)是对当事人无任何要求的心态下向对方表示温情的接纳,同理心(Empathy)是设身处地的从当事人的参照标准去看和感受事物。

当中常包括以下基本概念:

  1. 个体具有自由意志:个体有选择的自由,也相同需要为选择的结果负责。
  2. 尊重个人价值: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且个体的主观经验应被尊重。
  3. 朝向自我成长的方向,最后完成自我实现
  4. 相信人基本上是向善、向上的(性善说):人不是被本能所驱使而是能自我选择朝向自我实现的目标迈进。

格式塔学派理论

[编辑]

格式塔疗法(完型治疗法)采用如对话演习、双椅技术、责任心训练、梦的分析等许多具体技术,这些技术用以强化来访者的直接经验,即“此时此地”经验,促进情感释放,提高来访者的意识性,使他们了解自己所运用的心理防御机制。依照皮尔斯的看法,悔恨是未完成事件中最常见、最恶劣的一种。当人们悔恨时就把自己给困住了。 完形治疗法能实际的增进人的直接体验,而非仅抽象的谈论情境,该治疗法是体验性的。

行为疗法理论

[编辑]

认知治疗(CT)和理性情绪行为治疗(REBT)。

REBT 基于一个假设,即人生而同时具有理性的,正确的思考及非理性的、扭曲思考的潜能。建基于这个假设,REBT独创了A-B-C理论:A代表触发的事件;B代表信念;C代表情绪结果或行为效果。A-B-C理论的观点在于表示,事件不会直接导致行为效果,而是事件A通过思考历程、个人看法作用于B,才导致情绪或行为反应 。例如绝大部分学生会在获知考第二时感到快乐。但曾有个案中学生因而感到不快。其实考第二不会直接使学生感到不快乐,而是考第二,再通过“我必须考第一”这个不理性信念,令自己有不快乐的感觉。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要减轻或去除不良的情绪结果,必须对B加以驳斥,才能发挥咨商与治疗的效果(E),有了效果即表示当事人有新的感觉(F)。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多数的人都认为触发的事件(A)是情绪结果(C)的直接原因,他不同意,认为“思想”才是个人情绪的直接因素,所以信念(B)才是辅导的重点,所以REBT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教导和辩驳。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叶, 一舵. 臺灣學校輔導發展史. 台北: 心理. 2013. 
  2. ^ 導師輔導資源百寶箱使用說明 (PDF).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14). 
  3. ^ 蒋建白. 中國教育問題. 台北: 正中书局. 1972. 
  4. ^ 宋湘玲、林幸台、郑熙彦. 《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 复文图书. 1991. 

郭正,李文玉清等。<辅导与咨商,多媒体自学教材学习指南之理性情绪行为治疗>香港,香港教育学院(P.1-23)

  1. "P.87-98, 林孟平(1992)。<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
  2. "Daniel Gartrell, A Guidance Approach to Discipline, New York: Delmer Publishers Inc., 1994."
  3. 咨商与心理治疗。Richard S. Sharf
  4. "路珈。《心理学得分秘笈》。台湾,94年:1-20。

研究书目

[编辑]
  • 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8)。
  • 岳晓东:《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