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达悟族银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达悟族银盔达悟语volangat),男子会在重要场合(如新船下水、新屋落成、驱灵或招飞鱼等仪式),配戴家中珍藏的银盔,也会在海边用银盔向海招鱼以祈求丰收。达悟族是台湾原住民族中,少数拥有冶金技术并应用在生活之中的民族,但兰屿并不产银矿,因此来自岛外的银,经过当地族人的转化,被赋予了当地的文化意义,打造成具有灵气的银盔。

以锡制作的雅美族银盔模型
以锡制作的雅美族银盔模型

仪式及使用[编辑]

达悟族男子在新船下水、新屋落成、驱灵或招飞鱼等仪式进行时,会穿戴或手持银盔,借此防御亡灵所带来的危害。这正是因为达悟族人重视灵魂,尤其是anito(亡者的灵魂)最令人感到畏惧,生活中不好的事情常可归咎于anito的作祟[1]

平常银盔是收纳在特制的有盖藤笼中,只有上述特殊场合才由男子取出进行穿戴。银盔穿戴时会罩住整个头部,正面有两个方孔置于眼睛部位。在飞鱼季刚开始的时候,男子也会手持银盔在海边向海招挥,邀请鱼群、祈求丰收之意;同时,将银盔悬挂于鱼架上的鱼干中间,则有尊敬鱼类而诱集鱼类的意义[2]。而盔顶上系有一条麻绳,正是便于悬挂与手持的作用。由于银料珍贵,对族人来说,银盔一直都是重要的传家宝[3]

来源及意义[编辑]

由于兰屿当地并不产银矿,因此银盔的制作原料推测来自于银币,是在16、17世纪西洋商船前来亚洲进行贸易所带来的。族人经由物品交换,或打捞遇难沉船而取得银币[4],并将外来物转化,打造成为可防御亡灵的达悟族银盔,重新赋予外来物当地的文化意义。

口述历史[编辑]

在当地达悟族的口传传说中,也有留下对于金属来源的记忆[5]。神话中,最早降生在兰屿岛上的达悟族人是石生人与竹生人,某天石生人和竹生人的孙子分别往西方和东方探索,石生人在渔人部落(Iratay)的海边发现一箱铁器(亦有一说是银器),而竹生人则在野银部落(Ivalino)里发现一箱金子。由于金子太过软,不能制作生产工具,所以竹生人的孙子拿一部分的金子与石生人的孙子交换银器,从此金子成为达悟族人交易的重要物品之一。[6]:150-152类似的情节也出现在其他部落,例如,据传银是由一名住在红头部落(Imaorod)名叫希马努由(Simanoyo)的人所发现的,他有一天晚上出去捕鱼,却没有抓到鱼,反而网到一个大箱子,打开后发现里面装满了银币,后来族人知道之后纷纷找他们交换银币,拿来制成了银盔。无论那一个版本,这些传说都与研究者所推论的,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情节[7][5]

参考来源[编辑]

  1. ^ 達悟族男子銀盔.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202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2. ^ 鲍克兰(Inez de Beauclair). 〈蘭嶼雅美族的金銀工藝與銀盔〉 Gold and Silver on Botel Tobago: The Silver Helmet of the Yami. 《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1969, (27): 121-127. 
  3. ^ 黄国恩. 館藏十件文物小故事:達悟族銀盔與拼板舟. 发现史前馆电子报第272期.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 2014-04-01 [2023-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4. ^ 達悟族銀盔.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202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3). 
  5. ^ 5.0 5.1 余光弘; 董森永. 《臺灣原住民史:雅美族史篇》.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8. 
  6. ^ 陈, 敏慧. 從敘事形式看蘭嶼紅頭始祖傳說中的蛻變觀 (PDF).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1988-12, (63): 133-193 [2023-05-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05). 
  7. ^ 杨政贤. 你的「錢」幣、我的「貨」幣?——蘭嶼「銀盔」的前世與今生. 原住民族文献第54期.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23-04 [202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