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M-型小行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M-型小行星是部分已知成分的小行星,它们的亮度偏低(因为反照率只有0.1至0.2) 。通常含有更高浓度的金属,有一些(但不是全部)是由-构成的,或许也混有少量的石头,其中有一部分被认为是分化过的小行星被撞击后核心的碎片,且被认为是铁陨石的来源。M-型小行星是常见的第三大小行星类型。

此外,也有些M-型小行星的组成是不清楚的。例如,22 司赋星(Kalliope)的密度就很确定是远低于由金属或碎石堆构成的固体:由铁-镍构成的碎石堆需要有70%的空隙,这显然与组合成形的条件有所矛盾。22 司赋星与21 鲁特西亚(Lutetia)似乎显示存在着含水的矿物[1]硅酸盐[2],异常低的雷达反照率也与金属的表面不一致[3],并且有更多与C-型小行星共通的特征,另外还有许多的M-型小行星并不符合由金属组成的情况。

尽管在长波的0.75µm和短波的0.55µm有时存在一些细微的吸收线,M-型的光谱是平坦和偏红的,并且缺乏明显的特征[4]

观测的历史

[编辑]

16 灵神星(Psyche)是最大的M-型小行星,并显示其大多是由金属构成的。21 鲁特西亚则是异常的一颗,可能不是由金属构成的,亦是由罗塞塔号在2010年7月10日拍摄影像的第一颗M-型小行星。其他的M-型小行星,216 艳后星 ( Kleopatra),由位于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台拍摄的雷达影象有着狗骨头的形状。

M-型是早期的小行星分类中的三个基本型之一(另外两型是S型C型),且被认为通常是由金属组成的。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A.S. Rivkin; et al. The nature of M-class asteroids from 3-micron observations. Icarus. 2000, 145: 351 [2007-07-23]. doi:10.1006/icar.2000.6354. 
  2. ^ D.F. Lupishko; et al. UBV photometry of the M-type asteroids 16 Psyche and 22 Kalliope. Solar System Research. 1982, 16: 75 [200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4). 
  3. ^ C. Magri; et al. Radar constraints on asteroid regolith compositions using 433 Eros as ground truth. 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 2001, 36: 1697 [2007-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5). 
  4. ^ S.J. Bus and R.P. Binzel. Phase II of the Small Main-belt Asteroid Spectroscopy Survey: A feature-based taxonomy. Icarus. 2002, 158: 146. doi:10.1006/icar.2002.6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