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超级女声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NPOV[编辑]

参赛选手的评价有浓重的粉丝情节--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D Image:Nomorecommunism.gif 17:08 2005年7月26日 (UTC)

吵架居然吵到维基来了...--浪人猿 (☎) 02:45 2005年7月27日 (UTC)

现在已经没有这些粉丝的评价了,NPOV也可以撤掉了吧--Ivony... 02:05 2005年10月17日 (UTC)

外电评价[编辑]

我翻译了外电评价,请各位同22:55 2005年7月26日的修订版本校对 --浪人猿 (☎) 02:52 2005年7月27日 (UTC)

外电..-_- 最讨厌的就是把明明跟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强行解释成什么所谓民主之类的.. 外电绝大多数根本不了解中国,还是以那套帝国主义(没错,就是以美帝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看中国。 --Namume 00:24 2005年8月29日 (UTC)

商业并非不中立[编辑]

维基百科的方针中明确指出要保证观点是中立的,却没有任何条款指出不能使用可能对商业机构带来商业利益的信息。愚认为我们应当中立的写出我们所能看到的所有事实,而不能因为这个事实可能对某个商业机构带来商业利益而拒绝它。任何一个中立的评选机构都可能为商业公司带来商业利益,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观点就不中立了。 Ivony... 14:56 2005年8月2日 (UTC)

柯以敏事件[编辑]

我认为柯以敏事件是独立的,理由有三:

一、在之前就有网友指责柯以敏喜欢卖弄,而张靓颖事件在此之后,只能说是对倒柯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影响。 二、也有观众批评柯楠组合串通一气,与张靓颖无关。 三、柯以敏和任何相关人士均未说明柯以敏的退出与张靓颖有关。况且,柯以敏因为张靓颖而退出,这样的解释太牵强。


综上所述,柯以敏以“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和不忍心再淘汰选手”为理由退出总决选评审与张靓颖事件无明显直接关系,其影响和意义都有所不同,建议分拆。如不分拆,将带给大家柯以敏是因为得罪了张靓颖而被迫退出的错觉。

也谈所谓"柯以敏事件"[编辑]

应该说从7月15日首场总决选结束后,柯以敏和张靓颖这两个名字就交织在一起.无论是公众对评审公正性的质疑亦或媒体对赛事操作透明度方面的评论,主办方、"柯楠"组合和张靓颖之间微妙的互动都是其焦点所在."张靓颖事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观众对柯的不满以及要求取消其评审资格.对于柯以敏的退出,正如其所言"理由之一是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这很大程度上是各方面压力的结果,"无明显直接关系"的说法不是对事实的客观陈述. 因此,我认为将柯以敏退出风波与"张靓颖事件"相割裂是不可取的.

关于“央视索福瑞”[编辑]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VSC-SOFRES MEDIA,简称CSM)是中国央视调查咨询中心 (现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与世界领先的市场研究集团——TN索福瑞(Taylor Nelson Sofres)合作成立的中外合作公司,……(来自:http://www.icinet.com.cn/ReadNews.asp?NewsID=872)

央视索福瑞应当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调查公司,不应该笼统地称为“中央电视台的调查机构”。与央视具有依附等关系,还不能下这个结论。 --[Nths] 01:49 2005年8月7日 (UTC)

个人觉得16yards的修改失去了中立的立场。[编辑]

在很多措词方面的修改不敢苟同:

一、超级女声是不是歌手选拔赛。似乎没有任何资料说明这是个歌手选拔赛吧。湖南娱乐一开始就将其定位于一场大众娱乐活动。如果是比赛,评委和赛制都不够专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超级女声的冠军据我所知除了一个水晶冠就没有其他奖品了,与天娱传媒签约并不一定要冠军,而你唱的好,被别的唱片公司签也不一定要你的名次。从很多细节方面都能看出,超级女声是秀大于赛,例如评委不亮分牌(唯一需要公正的其实是短信投票),举办宗旨是想唱就唱,说白了就是想秀就秀,主办方、主持人、评委都说这是舞台,而不会说这是赛场。所以我才将它修改为歌唱比赛,这是更贴切的描述,因为超级女声的宗旨就是想唱就唱,那么,就是歌唱比赛了。或者,歌手选拔活动。


二、2005超级女声是湖南卫视(而不是湖南电视台)主办,与其他媒体联办的。详见外部链接中的介绍。下面说两个可能不在长沙地区的维基人不太了解的两点:

1、超级女声的渊源。超级女声是超级男声的姊妹赛事,而超级男声原来又是是湖南娱乐频道星姐选举的姊妹赛事。原因是这样,湖南娱乐在举办第五届星姐选举的时候,忽发奇想找几个男的来唱星姐选举的主题歌(大概是这样),就发起了湖南大众歌会超级男声决选的赛事。看名字就知道,这不是什么歌手选拔赛吧。第一届的超级男声其实不成功。但是湖南娱乐吸取了超级男声的教训后,又如法炮制弄了个超级女声出来,结果红了。湖南卫视一看,咦,这个好,有钱赚,马上就把湖南娱乐搞超级女声的那一班子人叫过来(其实就是电广传媒负责搞活动的小组,什么金鹰节应该也是他们整的)。然后,乱七八糟的七转八转,官方说法就是湖南卫视主办2004年超级女声,湖南地区由湖南娱乐协办。当然,这些乱七八糟的未经证实的小事情不能放到维基百科上去,所以还是尊重官方的说法,湖南卫视主办,天娱传媒(这个家伙好像就是湖南娱乐的子公司)协办,湖南地区湖南娱乐协办。

2、湖南卫视与湖南娱乐的区别。湖南电视台的竞争是激烈的,其实湖南电视台下面的各个频道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各自为政的(现在央视和其他电视台也开始这样做了),并不是拿到(或者做)一个节目大家放,你放完了我放,里面最厉害的频道就是娱乐频道。每个频道都会有自己的主持人、自己的新闻、自己的栏目、自己的记者、自己的等等。当然,公有的资源也是有的,例如搞活动的班组。2005超级女声是湖南卫视主办的,一看就清楚了,主持人都是卫视的。


三、柯以敏离开的说法。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评论 ,评审在后续的决选赛中对张靓颖的评价有所提高。2005年8月3日, 此前受到猛烈抨击的 评审柯以敏 以 “不忍心淘汰选手”为由宣布退出。

这带有浓重的主观看法,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个人觉得认为柯以敏不应该因为如此无聊的原因跑了。况且,并不是所有人都抨击柯以敏,在他名字前面冠以受到猛烈抨击的,违背了中立的立场。评委对张靓颖的评价提高是因为“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评论 ”这个说法也是主观的。例如我就觉得张靓颖老唱英文歌不容易有观众缘,就像上届的Strings被张涵韵踢出局一样,这不是专业的歌唱比赛,只是娱乐秀。就像我老爸说的,我看超级女声就是听歌的,她唱的我都听不懂,我为什么要投她?


四、海选,这个不多说了,海选是最近的一个热门词汇,我只是希望维基词典或者维基百科能早点儿加入对这个词的说明。

Ivony... 03:55 2005年8月8日 (UTC)

Ivony对16yards的指责是不公正的[编辑]

Ivony对我的指责是不公正的

  • 其指出的第1、2、4点并非本人编撰的部分,建议其仔细查阅编辑历史。另外,其有意混淆“歌手选拔赛”与“大众歌手选拔”的概念
  • 关于第3点,很明显地反映出Ivony对媒体有关报道和评论的关注度较低,“不忍心淘汰选手”是评审柯以敏在媒体上公开发表的退出理由。


媒体的报道并不是中立的,例如央视就说这恶俗。。。。

另外记得签名。 Ivony... 04:31 2005年8月8日 (UTC)


  1. “不忍心淘汰选手”在这里应当是作为“柯以敏原文”转引的,只代表柯的态度,而不存在“媒体的报道并不是中立的”这种问题。
  2. 对于是否中立,我感觉“选手状况”和“焦点事件”两栏的中立性问题最大,但可能是圄于现有掌握的资料的不足,还没人进行加大修改。--[Nths] 05:28 2005年8月8日 (UTC)


有关个别用词[编辑]

将所有的"Fans"改为"崇拜者",我认为网络上的流行语言不应用于百科条目中的阐述Derekhe 14:21 2005年8月23日 (UTC)

建议保留不能准确翻译的原文[编辑]

“Fans”译为“崇拜者”不妥。地方性是应当努力避免的。“Fans”原意明确,与“崇拜者”有明显区别,建议保留。--Calvino 20:10 2005年8月27日 (UTC)

字典里面的 Fan = Fanatic 狂热者,爱好者, xx迷, supporter, 応援者。我认为翻译为支持者,用英文算什么呢..中文还没有贫乏到如此地步吧--Namume 04:44 2005年8月29日 (UTC)

“歌迷”不就完了?--wooddoo 虢国夫人游春图 07:14 2005年8月29日 (UTC)

Fans是一个还没有准确中文翻译的词,现阶段还是使用英文的Fans比较好。再说也有很多外来词根本就中文化,或者根本就不再中文化了,例如VCD,不会有人称呼为视频光碟吧。而光碟可以泛指VCD、DVD、CD等制品。

Fans可以译为追星族,但追星族是对一个群体一种现象的称呼。XXX的追星族这种用法在中文中并不多见。 --Ivony... 05:16 2005年8月30日 (UTC)

很偏激,但我支持本文部分观点的评论[编辑]

考虑到这篇文章过于偏激的言论,我不打算放到正文引发可能的编辑战。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有一部分我很支持。它说出了很多人不敢说,也不想说的东西。--学习第一|有事找我:P 16:29 2005年8月29日 (UTC)

大部分观点不支持,小部分太宏观。--耐特拉克 Netluck 06:51 2005年8月30日 (UTC)

尘埃落地[编辑]

既然这次的比赛都结束了,大家也应该有个定论了——MS

部分内容过于细致[编辑]

就条目本身来说2004年的结果过于庞杂、琐碎,这是一个娱乐节目,该条目关注的应该是节目的本身,节目的结果节略即可,奥运会这种纯竞技的条目也没有把某项预赛结果和前八名都罗列上吧。而且也不是公众关心的焦点——

这是百科,公众是否关心并不属于其原则,很多讲述物理化学小说等的条目也不是公众关心的焦点。比赛结果既然有,既然有人已经写上,那就应该保留。百科全书的原则是客观和中立,只要内容属实、和条目有直接的联系,那就是如何编写的问题,而不是内容本身的问题。--wooddoo 虢国夫人游春图 13:41 2005年8月30日 (UTC)

支持虢国夫人游春图的意见,但可以在排版布局上做一些调整,例如把结果放到最后,另外可以精简字数,显得不那么臃肿。--Ivony... 01:14 2005年8月31日 (UTC)

如果2005年的就如此繁杂,那么以后怎么办?一个好条目应该有取舍、有重点而不是大杂烩吧--Siriudie (☎) 06:16:34 2005年10月7日 (UTC)


超级女声的社会反响[编辑]

超级女声本身是一个很普通的比赛,一个流行音乐的才艺比赛。不过因为节目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引出了各种社会反响。尤其最近有个叫做刘忠德的政协主任发表言论引起的讨论,可以写进去。超级女声的社会影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相信中国大陆人民的自由、社会的开放、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相比较1949年后三十年的极权统治时期),随着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Wikiqebia 10:06 2006年5月2日 (UTC)

超级女声现象系列评论︰“审丑”也是生产力[编辑]

 


超级女声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全国的少女运动,在我坐火车回家的路上,都可以碰到参赛选手,10─22岁的女孩子没有人不知道这个节目───不要小看她们,她们才是唱片的最有效购买人群,郭敬明能有今天的销量,也完全是因为有这个人群。


主办方极力回避“出糗”这个话题,可回避不了的是,大部分看海选的观众,也包括我,正是抱着“审丑”的心理。“看她们,长得还不如我,唱得也不如我”正是观看者的心中所想,由此而产生的优越感更是抑制不住地升腾。


郑州赛区是这种审丑海选的集中爆发,看网上的议论,说那些参赛的姑娘是“卖菜的”、“刚收完麦子赶来的”,还有人由此得出结论───河南女人是全中国最难看的。作为一个河南人,戏谑别人的优越感顿时不再,我也尝到了娱乐别人也是侮辱自己的味道,那种想要反驳却又无力的感觉油然而生。不过平心而论,画面上那些选手实在是集怪之大成,让人不能不怀疑是有意为之,也许是灯光,也许是剪辑,总之你在郑州街上想寻找到那么多集那种长相、打扮、唱腔于一身的女孩子,都是一种很费力的事,而电视台却如此轻易地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以前和湖南卫视的人聊天,他们说超级女声办到今天,最难的事是每个赛区都有话题。所谓话题,就像去年的张含韵,唱功不好长相甜美,拥护者全是男人,反对者多为女性,一个普通的15岁女孩一夜成名后突然有许多熟人出来揭她的短,众口铄金,经历成谜。作为娱乐工业的产物,张含韵和她的制造者无疑已经成功了第一步。她甚至被誉为中国本土制造的第一个偶像,和林志玲现象类似,她们都是背负骂名却红得气势如虹,都是一口酸甜台湾腔,只不过林是自发的,张是自学的。明星的价值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狗仔是否关注你的私生活,绯闻够不够多,不怕有丑闻,就怕没新闻。


央视在去年做的“梦想中国”也捧出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可是现下呢?有谁还记得她?第一次在地方台面前败下阵来,这对央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他们明白覆盖率不是决胜原素,至少超级女声更理解娱乐的本质。能不能大红大紫和音色是否嘹亮、吐字是否清楚关系不大,和歌手本身的“魅力”、会不会利用这种“魅力”倒是息息相关。就以今年超级女声广州赛区的冠军周笔畅为例,短短的两个月里,她已经火了,网上到处是她的“粉丝”。她唱得还行、投入感情是真的,不过酒吧里声音、唱功比她好的歌手数不胜数,而她吸引人的地方却是她的“中性气质”,她的形象男人不喜欢倒也不讨厌,女孩子却非常喜爱这种所谓的“帅气”,这些女孩子才是真正买唱片的人,男人却往往消费的是影像产品,他们需要的是视觉上的刺激。


海选时极尽丑怪之能事,夺冠时或以美貌或用“实力”挑逗观众,这也是超级女声走到今天的诀窍。其实我倒是希望这种娱乐节目能办下去,可能有人觉得它智障,不过嘲弄我们观众智商的节目还少吗?它也排不上智商最低的那个。也有人觉得它引得女孩子们发明星梦,反正她们的明星梦总是要做的,既然可以省了中戏、北电的报名费,来超级女声玩一把也无妨。至于评委们对选手的嘲笑无礼,一个想进入娱乐圈的人就要做好受辱的准备,没有心理承受力,也走不远。


只要参加者、旁观者都是玩玩的心态,不过一场游戏而已。


摘自:2005年05月19日   新京报 凌霜华(北京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