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AddisWang
{{notability|||Biographies|time=2018-02-11T06:45:09+00:00}}
{{vfd|大量内容错误,几乎通篇造假。出生日期和地点,都还是我改正的。大部分来源都不是针对当事人(条目)。|date=2018/02/11}}
{{multiple issues|
{{disputed|time=2018-02-11T06:33:26+00:00}}
{{original research|time=2018-02-11T06:33:26+00:00}}
{{primarysources|time=2018-02-11T06:33:26+00:00}}
{{advert|time=2018-02-11T06:45:09+00:00}}
{{coi|time=2018-02-11T06:57:47+00:00}}
{{autobiography|time=2018-02-11T11:05:47+00:00}}
{{external links|time=2018-02-11T11:05:47+00:00}}
{{inappropriate tone|time=2018-02-11T11:05:47+00:00}}
{{newsrelease|time=2018-02-11T11:05:47+00:00}}
{{overly detailed|time=2018-02-11T11:05:47+00:00}}
{{pov|time=2018-02-11T11:05:47+00:00}}
{{unencyclopedic|time=2018-02-11T11:05:47+00:00}}
}}
{{noteTA
| G1 = IT
| 1 = zh-hans:社交网络服务; zh-hk:社交网络服务; zh-tw:社群网络服务; zh-mo:社交网络服务;
| 3 = zh-hans:社交网站; zh-hk:社交网站; zh-tw:社群网站; zh-mo:社交网站;
}}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AddisWang
| 图像 = File:Addis Wang.jpg
| 图像大小 = 250px
| 图像替代 =
| 图像说明 = “AddisWang”,由“VGrigas”摄于2015年7月15日。
| 性别 = 男性
| 性别 = 男性
| 出生名 =
| 出生日期 = 1992年
| 出生地点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
| 逝世日期 =
| 逝世地点 =
| 居住地 = 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
|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别名 =
| 语言 = 汉语、英语、德语
| 教育程度 = 政治学学士
| 母校 = 俄亥俄州立大学(2012年-2016年)
| 职业 =
| 活跃时期 =
| 组织 = 维基媒体基金会
中国维基媒体用户组
| 知名原因 = 中文维基百科编辑和管理员、中国维基媒体用户组社群协调员
| 知名作品 =
| 研究领域 = 国际关系
| 网站 = {{URL|meta.wikimedia.org/wiki/User:AddisWang}}
| 签名 = File:Addis Wang (cropped).jpg
| 签名大小 = 250px
}}
“AddisWang”(1992年-)又被称作“Addis Wang”,是中文维基百科的维基人。他出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并在上海市就读初中和高中。2008年,他开始参与中文维基百科的编辑,并在2012年成为管理员。尔后他前往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留学。“AddisWang”在中文维基百科上创建约13,200篇条目,并且在维基百科上做出将近100,000次编辑。
“AddisWang”曾经尝试透过新浪微博的宣传方式,利用该微博账号分享中文维基百科上的条目,来提升维基百科在中国的知名度。他也曾经与其他维基人创办线上杂志《维基人》。他还是中国维基媒体用户组的共同创办人,并在2014年负责社群协调员的工作。他还参与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组织“维基百科连结”,并创办俄亥俄州维基人用户组。他同时也是“维基百科亚洲月”写作活动的发起人。
早期经历
[编辑]1992年,“AddisWang”出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并在上海市就读初中和高中[1][2],因而往后都以“上海人”介绍[3][4]。2008年10月,当时16岁的他注册中文维基百科账号[5],开始参与编辑工作[6][7]。最初他只有零星的编辑,直到在2009年暑假,他偶然发现、并报名参加中文维基百科的动员令[5]。动员令的积分系统和荣誉头衔制度,激励他持续参与活动,这也改变他过往的编辑方式,开始努力完善每一篇条目[5]。
在这期间,“AddisWang”开始和其他维基人交流、讨论以及合作[5]。“苹果派”是其中一位令他印象深刻的维基人,前者为他翻译的美国城市条目提供许多建议,并在他尚未明白维基百科编辑的时候给予许多帮助[5]。另一名很早就参与中文维基百科的用户“苏州宇文宙武”{{noteTag|“苏州宇文宙武”很早便参与中文维基百科,当时的他作为一名阿拉伯语学生和历史爱好者,翻译大量奥斯曼帝国的条目[5]。}},则在他感到疲惫时给予鼓励[5]。透过参与动员令,“AddisWang”认识到许多维基百科的理念,并结交多名朋友,自此喜欢上维基百科[5]。
尔后几年,“AddisWang”广泛编辑中文维基百科的内容,他在中文维基百科上创建约13,200篇条目[8],并在维基百科上做出近100,000次编辑(主要针对中文维基百科)[7]。他和其他资深的编辑还致力于帮助新用户解决编辑上的技术问题[9],并在2012年5月起担任管理员工作[10]。在面对较大争议的条目时,他主要依据维基百科的方针和共识处理[6]。随着他逐渐相信与他人分享编辑经验能带来更多的改变后,他把自己的心力投入在鼓励更多人编辑的扩展活动、建立更健康的维基百科社群、及联系不相识的维基人上[7]。不过他刚开始在上海市举办聚会时,前两场活动只有不到5人参与[11]。
社群推广
[编辑]《维基人》
[编辑]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早先封锁维基媒体的影响,中文维基百科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受到限制,并且失去大量的用户,直到新一批中国大陆志工出现才开始推动在地社群成长{{noteTag|在2013年,中文维基百科发展成第十二大的维基百科,注册人数约有140万人(活跃用户约有7,500人),当中大部分来自香港和台湾[3]。}}[3]。2012年,“AddisWang”开始希望用一种新的方式,吸引中国人对于维基百科的关注[9],他在新浪微博创建社群的官方账号{{noteTag|新浪微博是中国一个类似Twitter的社群网络网站[3],且和Twitter一样允许用户上传图片,在中国访问量排行第七名[9],也是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络服务[12][3]。“AddisWang”认为微博是能够让读者体验维基百科所提供知识的一个理想的平台,而同样是140个字元,用汉语表达的推广内容仍会比英语还要多[9]。}}。在这之前,维基百科于中国还没有社群媒体的宣传[12]。“AddisWang”认为社群媒体推广是增强维基百科影响力的一种方式,计划用社群媒体接触数量庞大的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从而提升维基百科在中国的知名度[13]、并宣传维基媒体计划的国际社群[9]。
同年,同样出身上海市的中文维基人“Yhz1221”与“AddisWang”联系{{noteTag|“Yhz1221”在1996年出生于上海市,在2008年加入中文维基百科,后来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学校就读[3]。他是中国大陆管理员志工中最年轻的一位,并且希望透过现在杂志《维基人》促进维基百科发展[3]。}},在讨论有关中文维基百科的未来之后,“AddisWang”和“Yhz1221”认为首先应该要吸引更多读者加入,决定创办线上社群杂志[3][14]。但两人随后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过往的失败经验让《维基人》团队了解到存在两个需要解决的难题:杂志如何发展出有趣的内容,同时又应该聚焦哪些目标客群{{noteTag|自2005年起,许多中文维基人先后尝试过以不同的方式创办在线杂志,但是没有一例获得成功[14]。}}[14]。面对这些问题和担忧,“Yhz1221”决定先制作第一期进行实验,内容则包括社群新闻、维基百科条目的摘要和一张特色照片[14]。“Yhz1221”和“AddisWang”还找到一位维基人“Eric Song”负责杂志设计,在同年12月共同发表《维基人》第一期(仅有简体中文)[3][14]。
由“Eric Song”设计的前几期的杂志,很快就收到许多社群内部的积极回应和建议,并鼓励他们持续进行[3][14]。《维基人》作为一份每月发行的线上杂志[10],后来也纳入中国社群媒体计划之中,是将在地社群和国际社群联系在一起的子计划之一[14]。该杂志的目标是挑选有趣的话题,以中文维基百科上的条目为基础汇整内容,并在网站上发表杂志的下载版本[3]。这个团队持续改进杂志(“AddisWang”负责校对工作)[10],并在第六期起制作繁体中文版本[3]。最终,《维基人》在中文维基百科的订阅用户超过500名,此份杂志也成为对中文读者传播维基媒体运动的新工具[14]。
微博宣传
[编辑]{{Quote box| width = 300px | align = left | quoted = ture | bgcolor = #FFFFF0 | salign = right | quote = 在中国,社交媒体是直接接触用户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作为一个个体,我知道我的贡献能力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就启动了这个项目……如果我每天更新一个条目,我一年最多贡献365个条目。但如果我每个星期能吸引一个人加入维基百科,我对内容的影响力就大大增加了。新用户的加入也能带来不一样的观点和视角。| source = “AddisWang”,2014年11月26日[9] }}
2013年,在“AddisWang”的主持下[10],“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有效宣传方法”的低成本社群媒体实验获得维基媒体基金会“个人项目资助”的支持(提供350美元补助){{noteTag|“个人项目资助”又被称作“个人参与补助方案”,是维基媒体基金会在2013年发起的方案,其成立目的是让维基媒体人能够引发更多专案导向的实验,改善维基媒体的网络体验[12]。尽管这些实验计划是为了尝试实际可行且能规模化的解决方案,然而补助方案在刚开始时也存在着风险、没人能保证成功[12]。}},并且由“AddisWang”担任计划负责人[9][13][12][15]。从2013年4月开始,他便和其他在中国大陆的中文维基人[13],每天通过新浪微博账号[12],向中国读者发表维基百科条目的内容摘要[9]。不到6个月,维基百科的微博账号就吸引近万名关注者[9]。最终中国有超过1万名关注者追踪维基百科在微博的动态,当中有25%为女性[12]。
这个账户所发表的最新文章,也会导引新一批读者到中文维基百科,维基百科在中国便能利用此账号分享知识[12]。志工小组通常挑选内容独特、有趣的条目发布到微博上,希望借此吸引人们的注意力[9]。他们的一些微博甚至实现病毒式行销,例如一条介绍指甲刮黑板声音的英语条目微博,在发布1个星期后就获得52个转发和21,000次浏览[9]。而在3天内被转发最多的文章,其连结的维基百科条目也增加252%的浏览量[12]。
这些社群媒体推广活动为中文维基百科吸引新的编辑成员[9]。其中一位关注者受到维基媒体运动的宣传活动影响,表示愿意参与编辑,“AddisWang”协助他把当地铁路隧道的照片(该隧道是1981年成昆铁路列车坠桥事故的发生地)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9]。而受到另一位读者在深夜发表一条关于自己患有“维基百科综合症”微博的启发,“AddisWang”还发起一项邀请大家分享自己“维基百科综合症”经验的活动,引发热烈的讨论[9]。
“AddisWang”还利用微博账号,引导用户参与互动,或是组织维基社群的活动(例如通过微博推广“维基爱古迹”活动),借此鼓励用户加入维基百科社群[9]。微博成为传播维基媒体运动新闻事件的强大工具,例如维基百科的线下聚会,曾经就有60人参加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的一次聚会[9]。2013年7月,“AddisWang”参加在香港举办的维基媒体国际会议[6]。在会议举行之前,他发表一则宣传香港维基媒体国际会议的公告,并承诺会在转发这条微博的用户中进行抽奖,奖品是会议期间于香港寄出的明信片[9]。最后有239位微博用户参与转发抽奖,这次活动也为微博账号吸引300多位新粉丝[9]。
建立组织
[编辑]为了协助提升维基百科在中国的知名度,“AddisWang”等人在2013年共同创办中国维基媒体用户组,这也是维基媒体运动在中国的第一个社群用户组{{noteTag|当时使用中文维基百科为主的自治体组织有4个,除了中国维基媒体用户组外,中华民国、香港、澳门三地皆是以维基媒体分会形式存在[16]。2017年1月,尽管中国维基媒体用户组已经是维基媒体分支机构,部分中国维基人认为组织的章程违反法律,且事前讨论不足、无法代表中国大陆地区社群编辑,从而提出质疑与连署[17],有意另外成立“合法”的新分支组织“中国大陆维基人用户组”[18][19]。}}[7]。这个用户组除了为既有的维基人召开定期聚会外,也为其他有兴趣认识维基百科的人举办活动[7]。而从2014年4月起,“AddisWang”成为维基媒体基金会简易型年度规划补助委员会的志工成员,负责在维基媒体运动中,提供有关“个人项目资助”的意见、审查和推荐建议[10]。他在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间,还曾经在“个人项目资助”委员会工作[10]。
2014年12月,“AddisWang”成为中国维基媒体用户组的协调员,负责协调和支持中国本地的维基媒体计划与维基百科社群,及促成维基媒体基金会和维基媒体计划社群在中国的合作[10]。在“AddisWang”等人的努力下,中国维基媒体用户组建立中文维基百科图书馆、促成有道和维基媒体基金会展开合作[10],也曾共同举办全球性的“维基爱古迹”比赛[7][9]。但在这期间,发生中文维基百科用户“DreamLiner”参选管理员投票,尽管赞成票比例在多数时间皆跨过门槛,最后出现连续几张反对票产生争议结果,特别是“AddisWang”的反对票是在投票截止前才投下,引发“小动作”的批评[20]。
另外一方面,“AddisWang”曾担任2013年维基媒体多样性会议的演讲人[10]。在2014年,“AddisWang”、“Mys 721tx”和“Ericmetro”提出“Wikiquiz”试验计划,并获得“个人项目资助”提供的1,070美元补助[21][22]。该团队希望设计出猜谜应用程序,鼓励中国读者以有趣的新方式和维基百科互动,并且将实验结果分享给其他语言社群[21]。而在同年的维基媒体国际会议的专题研讨会上[10],“AddisWang”还和维基人杰克·奥尔维兹(Jake Orlowitz)、内萨·海珊(Netha Hussain)、伊万·马丁尼斯(Ivan Martinez)共同发表《维基百科转为病毒:社群媒体实验》(Wikipedia Goes Viral: Experiments in Social Media)报告[23][24]。
海外活动
[编辑]校园组织
[编辑]2012年,“AddisWang”至美国俄亥俄州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留学,主修国际关系领域[3][10],这让他与中国的维基百科社群有所分离[7]。到俄亥俄州立大学就读时,当时还是新生的他曾试图找寻维基百科相关的社团,后来则想创立属于自己的社团,但他发现当地并没有任何活跃的维基百科学生社团可以参考[11]。后来他注意到维基人凯文·帕拉维(Kevin Payravi),后者决定创办新的维基百科学生社团“维基百科连结”(Wikipedia Connection){{noteTag|维基人凯文·帕拉维(Kevin Payravi)也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生,比“AddisWang”晚1年来到俄亥俄州[11]。尽管在大学二年级时,帕拉维曾经担任维基百科的{{Link-en|驻点维基人|Wikipedian in residence|校园大使}},但该计划由于隔年教授忙碌而没有持续进行,这使得他认为教育计划并须凭借校园网络才能活跃发展[11]。}}[11],而“AddisWang”很快就加入该社团[7]。
由于学生社团往往是在地校园内外的社群中心,“维基百科连结”尝试把教育计划中的学生、与其他学生联系在一起,同时还将这些学生与周边地区的教师和维基人集结起来[11]。尽管刚开始的时候,“维基百科连结”的学生社团规模并不大,“AddisWang”和他的同学们希望能够建立校园内部的维基百科社群,除了邀请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加入维基百科的编辑活动外,还积极寻找鼓励校园社群参与的机会(例如{{Link-en|Art+Feminism|Art+Feminism}})[7][11]。而为了能够达成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建立在地社群的目标{{noteTag|当地同时也是哥伦布中心地区,早在2009年曾经有两次举行哥伦布聚会的计划,但是从未真正实现[11]。}},他们决定每周定期举行工作坊,借此吸引更多该地区的学生、教职员和维基人关注[11]。
在这期间,居住在美国的“AddisWang”还在2015年时协助联系,将唐人百科的问题提交给维基媒体基金会法务部门调查,后者则借由提出域名失效的申诉予以处理[25][26]。到了2016年,“维基百科连结”的成员快速增长,并且在俄亥俄州合作创办一个社群用户组——俄亥俄州维基人用户组(Ohio Wikimedians User Group)[7];这个新的用户组立即筹画多项计划,其中包括2016年的“维基爱古迹”美国部分[7]。同年,“AddisWang”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学学士学位[10]。
“亚洲月”
[编辑]作为一名中国志工,“AddisWang”长期关注维基百科在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发展{{noteTag|在2015年的分会会议的专题会议上,中华民国、香港、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4个维基媒体分会、中国维基媒体用户组及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成员曾进行对话,寻求进一步合作,特别是举行东南亚维基会议的可能性[27]。在会议过程中,代表中国维基媒体用户组的“AddisWang”曾表示东南亚的语言差异过大,将使得各方无法寻求可行的合作方案,只有使用中文维基百科的三个分支机构较可能先行合作[27]。}}[7]。在2015年维基媒体国际会议的维基媒体亚洲聚会,“AddisWang”首先在会议上提出“维基百科亚洲月”的讨论想法,认为亚洲维基媒体社群间应该要有更多的合作[28];他还积极向其他维基人协调此计划,最后许多来自不同亚洲维基百科社群的与会者亦有所兴趣,这个概念得以真正实现[7]。
在“AddisWang”的发起下,2015年11月推出第一届“维基百科亚洲月”的活动,尽管当时全部只有以互联网集体协作的方式进行[29],不过依旧获得广泛的回响[30]。期间,“AddisWang”把有关东帝汶的英语条目翻译至中文维基百科上,后来更透过德语维基百科的条目,认识到“维基百科亚洲月”最多贡献的编辑之一——J·派翠克·菲舍尔(J. Patrick Fischer){{noteTag|J·派翠克·菲舍尔(J. Patrick Fischer)是德语维基百科的编辑,他曾经访问当时甫刚从印度尼西亚独立的东帝汶,尔后致力于撰写许多相关主题的条目,并且也扩及至英语维基百科的一些条目上[31]。也由于他在维基百科的贡献,在柏林举行的东帝汶研讨会上,几乎每个人都认识他[31]。}}[31]。为了增加支持社群的数量与贡献,后续的“维基百科亚洲月”也不断改进其做法{{noteTag|这些包括加速明信片寄送地址的汇整流程,确保大多数人能够在年底之前就收到他们的名信[32];提供简单的设置指南,让“维基百科亚洲月”的组织者不需要增加太多工作[32];使用中央通知向所有编辑宣传[32];及协助社群制作和发送维基媒体纪念品[32];计划举办一些实体的编辑松活动与新手的教学活动,扩大活动的影响力与多元性等[29]。}}[32]。
“维基百科亚洲月”的宗旨在于,希望促成亚洲的维基媒体社群共同合作,在每个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上改进有关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条目,从而帮助世界其他国家更加了解亚洲及其他文化群体[33]。在为期1整个月的编辑活动中,有超过20个维基百科社群参与线上编辑松,并鼓励维基人尽可能在维基百科上创建与亚洲国家有关主题的条目[32][34]、或是提升个别条目的质量[33];而为了回馈活动期间对维基百科的贡献,主办单位还会发送由各地社群制作的明信片给参与投稿的编辑[32][34]。
作为“维基百科亚洲月”写作活动倡议的主要组织者与协调人[34][31],“AddisWang”对于自己的“维基百科亚洲月”计划相当自豪,认为它显示出世界各地的维基人为一个共同目标合作与贡献[7]。他也认为“维基百科亚洲月”大大地协助许多在地社群和小型语言的维基百科计划发展,特别是在亚洲地区部分[7]。其中在2016年,中华民国与印度尼西亚两个分会组织、以及中国、韩国、泰国三地用户组的代表,还另外开会讨论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联合[35]。
理念
[编辑]{{Quote box| width = 300px | align = left | quoted = ture | bgcolor = #FFFFF0 | salign = right | quote = 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维基百科,所以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它,我们要如何才能找到信息。线上内容充斥着未经核实的讯息和软性广告,而图书是有限的、去图书馆是费时的。这也取决于你的社区是否有一个体面的图书馆,即便在今天,这种图书馆仍然不常见。这就是为什么我支持维基百科,并相信这相当重要。| source = “AddisWang”,2017年6月7日[7] }}
“AddisWang”认为维基百科自身的意义和理想(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分享世界的知识,且免费自由地获得)吸引他加入[6][7]。对于他来说,他认为维基百科引进一场学习革命,让他愿意持续支持[7]。他也相信,在贡献维基百科知识的时候,编辑内容的过程也会对用户产生积极的学习影响[9]。同时,他还认为维基百科是一个中立的场合,尽管里面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信仰或政治立场,他们主要还是在讨论共同的想法和技术上,并且透过技术的创新来改变世界[4];对此,他认为在其所居住的大城市中,不同地方的人要讨论政治分歧,反而相对较为困难[4]。
对于维基百科的日常运作机制,“AddisWang”认为基百科存在着既有的共识和方针(例如不接受广告,需要可供查证的参考来源),但并不是每一位编辑维基百科的用户都能够理解,因此他们需要其他维基人的提醒与帮助[6]。同时,维基百科基于“人人皆可编辑”的原则,而提供用户匿名编辑,对于维基百科不接受的内容则会予以删除[6];他也认为其他需要注册用户、编辑要经过审核才能发表的网站,后者的广告情形反而更加严重[6]。他还主张强大的百科全书需要社群来支持其存在,社群成员也得在理解计划及其需求后,才能够产生诱因,并且他对自己能够招收新编辑感到相当自豪[7]。
“AddisWang”对于维基百科在中国的发展潜力相当乐观[9]。他相信维基百科作为一本自由、开放的百科全书,一定能对中国人造成影响[9]。相对地,尽管他同样希望有更多人参与编辑和分享知识,但是他不认为应该让完全不认识维基百科的人参与编辑[7]。同时他也发现,在中国有很多人会把维基百科和维基解密弄混,另外也有一些社会和法律上需要解释说明的误解[9]。在这当中,由于中国的著作权侵权问题相当严重,他认为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新用户在编辑的时候能够符合维基百科禁止抄袭的规范[9]。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Reflist|2|group = 注}}
参考资料
[编辑]{{Reflist|3}}
外部链接
[编辑]- {{en}} Addis Wang
- {{en}} AddisWang
- {{en}} User:AddisWang
- {{zh}} User:AddisWang
{{维基百科}}
Category:1992年出生 Category:在世人物 Category:石嘴山人 Category:维基百科人物 Category: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友
- ^ {{Cite web |url =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User:AddisWang&oldid=11028008 |title = User:AddisWang |author = |date = |publisher = 中文维基百科 |language = 简体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Cite web |url =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User:AddisWang&oldid=12892883 |title = User:AddisWang |author = |date = |publisher = 中文维基百科 |language = 简体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Cite web |url = http://www.scmp.com/lifestyle/arts-culture/article/1293878/wiki-reboot-chinese-wikipedia-makes-comeback-after-early |title = Wiki reboot: Chinese Wikipedia makes comeback after early censorship |author = Ivan Zhai |date = 2013年8月5日 |publisher = 《南华早报》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4.0 4.1 4.2 {{cite news |language = 意大利文 |author = |coauthors = |url = |title = Va in scena lo scambio di battute fra un giovane cinese e l'amico di Taiwan |publisher = 《{{Link-en|Il Giorno|Il Giorno (newspaper)}}》 |pages = |date = 2016年6月22日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5/07/10/chinese-wikipedias-dong-yuan-ling/ |title = The Chinese Wikipedia’s Dong Yuan Ling wants you to contribute articles |author = Addis Wang |date = 2015年7月10日 |publisher = 维基媒体基金会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6.0 6.1 6.2 6.3 6.4 6.5 6.6 {{Cite journal|author= Addis Wang和苑明里 |url= |title= 《危机中的维基百科》 |journal= 《新民周刊》 |year= 2013年 |volume= |issue= 第47期 |pages= 第12页 |language= 简体中文 }}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Cite web|url=https://blog.wikimedia.org/2017/06/07/addis-wang/%7Ctitle=Building communities to support free knowledge: Addis Wang|accessdate=2018年2月10日|author=Jonathan Curiel和Samir Elsharbaty|date=2017年6月7日|publisher=维基媒体基金会|language=英文|quote=}}
- ^ {{Cite thesis |degree= |chapter= |title= 互联网著作权保护之研究——以维基百科运作模式为中心 |url= http://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7043/2/fb141014102736.pdf |author= 沈冠宇 |year= 2013年12月 |publisher= 中国文化大学 |accessdate= |docket= |oclc= |language= 繁体中文 }}
-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3/12/04/using-social-media-to-engage-editors-in-china/ |title = Using social media to engage Wikipedia readers and editors in China |author = Addis Wang |date = 2013年12月4日 |publisher = 维基媒体基金会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Cite web |url = https://www.linkedin.com/in/addiswang |title = Addis Wang |author = |date = |publisher = LinkedIn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6/02/28/ohio-state-student-club/ |title = Wikipedia Connection: an emerging student club at Ohio State |author = Addis Wang |date = 2016年2月28日 |publisher = 维基媒体基金会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4/02/06/individual-engagement-grants-demonstrate-potential-for-impact/ |title = Individual Engagement Grants demonstrate their potential for impact |author = Siko Bouterse |date = 2014年2月6日 |publisher = 维基媒体基金会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13.0 13.1 13.2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3/03/29/wikimedia-individual-engagement-grantees/ |title = Announcing the first Wikimedia Individual Engagement Grantees |author = Siko Bouterse |date = 2013年3月29日 |publisher = 维基媒体基金会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4/08/12/chinese-wikipedia-online-magazine-a-community-gateway/ |title = Chinese Wikipedia Online Magazine: A Community Gateway |author = Addis Wang |date = 2014年8月12日 |publisher = 维基媒体基金会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3/04/12/wikimedia-foundation-report-march-2013/ |title = Wikimedia Foundation Report, March 2013 |author = Tilman Bayer |date = 2013年4月12日 |publisher = 维基媒体基金会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Cite web |url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b/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_103年12月號.pdf |title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会讯(103年12月号) |author = 王则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4年12月6日 |publisher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 |language = 繁体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Cite web |url = https://us14.campaign-archive.com/?u=a8cc514044eb6a2dc8a8c5835&id=9a7c976bd8&e= |title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会讯(2017年3月号) |author = 王则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7年3月 |publisher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 |language = 繁体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Cite web |url = https://us14.campaign-archive.com/?u=a8cc514044eb6a2dc8a8c5835&id=d75a46da81&e= |title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会讯(2017年1月号) |author = 王则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7年1月 |publisher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 |language = 繁体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Cite web |url = https://mailchi.mp/f1aa8a7ea3e6/1069 |title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会讯(2017年9月号) |author = 王则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7年9月 |publisher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 |language = 繁体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Cite web |url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6/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_103年03月號.pdf |title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会讯(103年3月号) |author = 王则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4年3月1日 |publisher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 |language = 繁体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21.0 21.1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4/05/30/new-grantees-fresh-perspectives-research-mobile-community-building/ |title = New grantees bring fresh perspectives on research, mobile, and community-building |author = Siko Bouterse |date = 2014年5月30日 |publisher = 维基媒体基金会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4/06/30/wikimedia-foundation-report-may-2014/ |title = Wikimedia Foundation Report, May 2014 |author = Tilman Bayer |date = 2014年6月30日 |publisher = 维基媒体基金会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4/11/30/wikimedia-foundation-report-august-2014/ |title = Wikimedia Foundation Report, August 2014 |author = Tilman Bayer |date = 2014年11月30日 |publisher = 维基媒体基金会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4/11/30/wikimedia-highlights-august-2014/ |title = Wikimedia Highlights, August 2014 |author = Tilman Bayer |date = 2014年11月30日 |publisher = 维基媒体基金会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Cite web |url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1/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_104年09月號.pdf |title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会讯(104年9月号) |author = 王则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5年8月26日 |publisher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 |language = 繁体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Cite web |url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b/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_104年12月號.pdf |title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会讯(104年12月号) |author = 王则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5年11月29日 |publisher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 |language = 繁体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27.0 27.1 {{Cite web |url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6/62/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_104年06月號.pdf |title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会讯(104年6月号) |author = 王则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5年5月29日 |publisher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 |language = 繁体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6/11/01/digest-wam/ |title = Community digest: Editors around the world get ready for Wikipedia Asian Month, news in brief |author = Samir Elsharbaty |date = 2016年11月1日 |publisher = 维基媒体基金会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29.0 29.1 {{Cite web |url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2/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_105年10月號.pdf |title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会讯(105年10月号) |author = 王则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6年9月30日 |publisher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 |language = 繁体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Cite web |url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0/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_105年07月號.pdf |title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会讯(105年7月号) |author = 王则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6年6月30日 |publisher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 |language = 繁体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31.0 31.1 31.2 31.3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7/11/10/j-patrick-fischer/ |title = As Wikipedia Asian Month returns, meet one of its top contributors: J. Patrick Fischer |author = Addis Wang |date = 2017年11月10日 |publisher = 维基媒体基金会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Cite web |url = https://cis-india.org/a2k/wikipedia-asian-month-2014-2016-iteration-starts-on-1-november |title = Wikipedia Asian Month — 2016 iteration starts on 1 November |author = Tito Dutta |date = 2016年10月30日 |publisher = {{Link-en|互联网与社会中心|Centre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 (India)}}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33.0 33.1 {{Cite web |url = https://blog.wikimedia.org/2015/11/06/november-asia/ |title = Community Digest—help improve articles about Asia during November |author = Addis Wang和Ed Erhart |date = 2015年11月6日 |publisher = 维基媒体基金会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34.0 34.1 34.2 {{Cite web |url = http://news.vidyaacademy.ac.in/2017/02/28/contributions-to-wikipedia-recognised/ |title = Contributions to Wikipedia recognised! |author = V. N. Krishnachandran |date = 2017年2月28日 |publisher = {{Link-en|维迪亚科学和技术学院|Vidya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nguage = 英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
- ^ {{Cite web |url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6/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會訊_105年05月號.pdf |title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会讯(105年5月号) |author = 王则文和上官良治 |date = 2016年4月30日 |publisher = 中华民国维基媒体协会 |language = 繁体中文 |accessdate = 2018年2月10日 |qu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