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學術史講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學術史講話》是楊東蓴所寫的一部中國古代學術史著作,原為講稿,1932年11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初版發行。

全書共十二講,始自上古時代「學術思想的萌芽」,終於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不同於以往學術史著作把孔子作為中國學術的發端,該書則向前推衍,在遠古的鬼神祭祀占卜術數等活動中尋找到中國學術的萌芽,為我們從事學術史研究開啟了思路,對後繼的學術史著作也有一定影響。每章先有「概論」,簡略概述某一學術表現形態或某一歷史時期學術的大貌,繼而分論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並勾畫出每一時代的學術變遷大勢。

該書較系統地梳理了中國學術通史的脈絡,講宋明理學清代樸學尤詳。書中肯定了劉歆的學術地位,稱「儒家始與陰陽家分離,孔子之學,遂漸次得以恢復;而握此轉變的樞紐者,則為劉歆一人」(《第三講》);其中論佛教的輸入,稱「中國學術界幾百年來的僵凍狀態,簡直是因佛教的影響才甦醒過來」(《第六講》)。[1]

參考資料[編輯]

  1. ^ 張林川,周春健.中國學術史著作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