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倫巴第洛迪聖弗朗西斯科教堂的中梃窗

中梃是在幕牆的單元之間形成分隔或裝飾的一種垂直結構構件[1]其主要目的是為相鄰的窗戶玻璃提供剛性支撐。它的次要目的是為窗戶開口上方的拱門或過梁提供結構支撐。

歷史[編輯]

在10世紀之前,石中梃被用於亞美尼亞撒克遜伊斯蘭建築。它們成為歐洲羅馬式建築中常見且時尚的建築特色,成對的窗戶被中梃隔開,位於一個拱形下方。相同的結構形式也用於開放式拱廊和窗戶,並可在長廊迴廊中找到。

哥德式建築中,窗戶變得更大,並且使用了多個中梃和開口的布置,用於結構和裝飾。在石中梃之間安裝了花窗玻璃的哥德式教堂中尤其如此。形式更簡單的帶中梃窗戶被繼續用於文藝復興和各種風格。[2]

設計[編輯]

中梃可以由任何材料製成,但最常見的是木材鋁合金,有時窗戶之間也使用玻璃。[3]貝聿銘曾經在甘迺迪機場6號航站樓的設計中使用了全玻璃中梃,這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4]

中梃是垂直的,經常與橫梁混淆,橫梁是水平放置的。按照美國的說法,這個詞常與muntin(窗格條)混淆,後者是指將窗扇分成較小的玻璃「窗格」。

格拉納達阿爾罕布拉宮摩爾式中梃窗

在大多數應用中,中梃充當結構構件,將風荷載和玻璃上層的重量傳遞到下面的結構中。然而,在幕牆中,豎框僅支撐橫梁、玻璃和任何通風口的重量。同樣在幕牆的情況下,可以從上方支撐玻璃的重量(前提是結構可以承受所需的負載),這會使中梃處於拉伸狀態而不是壓縮狀態。

如果在19世紀中葉之前設計一塊非常大的玻璃區域,例如在哥德式教堂或伊莉莎白時代的宮殿中看到的大窗戶中,則必須將開口劃分成一個由中梃和橫梁組成的框架,通常是石頭的。每塊玻璃、窗扇或窗扇還需要進一步細分為窗格條或鉛板,因為大玻璃板主要用作鏡子,用於玻璃窗或門的成本太高。

在今天的傳統設計中,中梃和橫梁通常與門窗結合使用,用於玻璃門廊或其他大型區域。

參考資料[編輯]

  1. ^ Definition of MULLION. www.merriam-webster.com. [2017-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8) (英語). 
  2. ^ Biforate window – Oxford Reference. [2022-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2). 
  3. ^ building construction.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7-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2) (英語). 
  4. ^ I.M. Pei's JFK in Terminal Trouble - Archpaper.com. archpaper.com. [2017-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7) (美國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