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層行清王宮
22°55′00″N 120°13′26″E / 22.91676°N 120.22376°E
二層行清王宮 | |
---|---|
基本資訊 | |
位置 | 中華民國(臺灣)臺南市仁德區二行里行大街2號[1] |
宗教 | 台灣民間信仰 |
主神 | 三府千歲(千歲爺)[2][1] |
例祭 | 九月廿六[5] |
建立時間 | 清朝嘉慶三年(1798年)[3][2][1][4] |
地圖 | |
二層行清王宮位於臺灣臺南市仁德區,舊稱「清王廟」,是主祀三府千歲(千歲爺)的廟宇,也是二層行、塗庫、港崎頭仔等地區的信仰中心[3][2][1][4][5]。其主神之一的清府千歲,據《臺南州祠廟名鑑》的記載,是鄭成功的部將,於鎮守此地時身亡,後來葬於此處並被居民供奉[3][6]。另有說法此人名為「楊大陣」,有進士身分,日後為避「崇明反清」之嫌,才稱為「清」府千歲[2]。
沿革
[編輯]清王宮舊稱清王廟,其由來據說是過去有明鄭部將鎮守此地時身亡,葬於此處後威靈顯赫、有求必應,因而被當地居民供奉[3][6]。又有一說是此處過去曾有明鄭的文官進士「楊大陣」之墓,因當地居民感念其功績而時常參拜,久之頗為靈驗[2][1][4]後來到了嘉慶三年(1798年)有官員董泳也到此墓參拜,並提議建廟[3][6]。此後屢有修建[5]。
日治時期昭和年間,有地方士紳吳賜、楊邦等募款重建[1][5]。
二次大戰後,廟名改為清王宮[5]。由於清王宮所在地過去地勢較低,遇大雨容易積水且水深及膝,所以地方耆老宋文通,陳典、陳金伴等商議後決定將廟宇所在地填高並重建廟宇[5]。而關於此次重修《仁德鄉誌》記載是民國50年(1961年)動工,次年(1962年)4月完工[5][1]。廟方沿革誌碑文則記載說是民國55年(1966年)倡議重修,民國56年(1967年)開始重建,次年(1968年)民國57年竣工[7][1]。
二次大戰後,清王宮在民國79年(1990年)進行重建,到了民國86年(1997年)才完工[註 1][3]。
== 祭祀 ==清王宮除了主祀的三府千歲之外,還供奉有福德正神、註生娘娘、城隍爺、虎爺等神祇[3][2][1][4]。而三府千歲分別是大千歲朱府千歲(鄭成功)、二千歲謝府千歲(謝岩)、三千歲清府千歲(楊大陣)[2]。
儀式
[編輯]清王宮在每年農曆二月的第二個週六、週日,會舉行「謝公愿」的儀式[2]。其內容包括拜天公、安營遶境、煮油除穢、過火、過七星平安橋、乞平安龜、發財金等等[2]。其中過火儀式是在週六下午舉行,地點在廟右前方的草地上[2]。待法師舉行科儀,開啟火門後,參舉者即赤腳扛神轎或捧神像踏火而過[2]。最後再由法師關火門謝壇[2]。而清王宮晚上舉行「造橋過限」儀式的七星平安橋並非直橋,而是兩側繪有十二生肖的曲折狀橋,底下並有七個香爐[2]。參與者購買紙製的生肖替身後先到橋頭給中壇元帥祭解,然後過橋,橋上有家將與福德正神神像[2]。過橋後,向橋旁安置的三個香案祭拜神明[註 2],最後將替身交給廟方人員火化,象徵將災厄度給替身承擔[2]。
周邊設施
[編輯]註釋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清王宮. 文化資源地理系統.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18-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9).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吳明勳. 〈臺南二層行與大甲地區廟宇的過火儀式型態〉. 《臺南文獻》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8-06, 第13輯: 頁44-57. ISSN 2227-8168.
- ^ 3.0 3.1 3.2 3.3 3.4 3.5 3.6 范勝雄 等著. 《東都垂萬年:臺南市南疆文化特展圖錄》. 臺南市: 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2015-01: 頁183. ISBN 978-986-91701-0-9.
- ^ 4.0 4.1 4.2 4.3 李麗菁. 《臺1線的鄉愁:從上茄苳到二層行》.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頁342、343. ISBN 978-986-04-3024-0.
- ^ 5.0 5.1 5.2 5.3 5.4 5.5 5.6 宋義祥 主修. 《仁德鄉志》. 仁德鄉公所. 1994: 頁968、969.
- ^ 6.0 6.1 6.2 相良吉哉. 《臺南州祠廟名鑑》 嘉邑城隍廟2002年3月再版. 臺南市錦町二丁目七七番地: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 1933-08-18: 頁42 (日語).
- ^ 〈仁德鄉二行村清王宮沿革誌〉. 清王宮重建委員會. 1997-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