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願
劉仁願(?—?), 字士元,雕陰郡大斌縣(今陝西省榆林市子洲縣)人,參加過唐滅百濟、唐與高句麗的戰爭。
生平
[編輯]劉仁願在唐太宗貞觀年間起家為弘文館學士。他膽氣過人,一次陪同唐太宗遊獵,徒手格殺猛獸,受到太宗的讚賞。並下詔任命他為內供奉。貞觀十九年(645年),劉仁願參加了唐太宗征討高句麗的戰爭,班師回朝後,以功勳超拜上柱國,別封黎陽縣開國公,擢授右武衛鳳鳴府左果毅都尉等職。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劉仁願任行軍子總管,隨英國公李勣征討薛延陀,安撫九姓鐵勒部落。回軍後,改授右衛中郎將,依舊任內朝供奉。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劉仁願再次任子總管,領軍征戰遼東高句麗,因事被免官除名。但不久又被授為右武衛神通府左果毅都尉。
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即位後,受命去鐵勒撫慰,並頻繁去遼東偵察敵情。
永徽五年(654年),劉仁願授蔥山道行軍子總管,隨盧國公程知節征討阿史那賀魯,回師後跟從唐高宗巡幸洛陽。
顯慶元年(656年),遷左驍衛郎將,次年再次去鐵勒撫慰。四年(659年),入吐谷渾及吐茠勞軍。
顯慶五年(660年),授嵎夷道行軍子總管,隨邢國公蘇定方破百濟,俘虜百濟王扶餘義慈和太子扶餘隆等以下官員七百餘人。劉仁願被任為都護,留下與新羅王金春秋的少子金仁泰共同鎮守百濟都城泗沘城。唐朝在百濟設立熊津都督府,以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但在渡海時病亡。百濟舊將僧道琛、福信等人立故王子扶餘豐為王,起兵反抗唐軍,圍攻劉仁願於府城。高宗任命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代替王文度統軍,與新羅兵一起援救劉仁願,並擊退圍攻百濟軍,與城中的劉仁願會合。百濟軍遣使往高句麗及倭國請求援兵,唐朝也再次派出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率兵過海援助,於是孫仁師、劉仁願及新羅王金法敏帥陸軍以進,劉仁軌另率杜爽、扶餘隆率水軍及糧船,自熊津江前往白江,會合陸軍同時攻打周留城。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口,爆發白江口之戰,唐軍四戰皆捷,燒毀敵軍船隻四百餘艘,百濟王扶餘豐脫身逃走,其寶劍被繳獲。王子扶餘忠勝、扶餘忠志等,率眾及倭軍並耽羅國使,向唐軍投降。百濟再次被平定。孫仁師與劉仁願率軍還朝,劉仁軌領一部分兵留下鎮守。不久劉仁願率新軍渡海,與舊鎮兵交接鎮守事務。劉仁願到達百濟後,檢校熊津都督劉仁軌極力勸說劉仁願,要求自己繼續留守百濟。劉仁願不願違抗皇帝命令,堅決要求換防,劉仁軌只好上書高宗,才得到允許。
家庭
[編輯]劉仁願出自雕陰劉氏,是右賢王劉豹的後裔[1]。
高祖
[編輯]曾祖
[編輯]- 劉平,西魏鎮北大將軍、朔方郡太守、綏州刺史、上開府儀同三司、彭城郡開國公[2]
祖父
[編輯]- 劉懿,北周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隋朝使持節、綏州諸軍事、綏州總管、綏州刺史,雕陰郡開國公[2]
父親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元和姓纂·卷五·408》:【雕陰】唐左武衛大將軍、綏州總管、義成公大俱,晉右賢王豹之後,綏州代為酋望。
- ^ 2.0 2.1 2.2 2.3 《全唐文·卷九百九十·唐劉仁願紀功碑》:蓋聞龍躍天衢,必藉風雲之力;聖人膺運,亦待將帥之功。(闕一字)萬石(闕二字)於(闕三字)霍馳聲於強(闕一字)其能繼(闕三字)者,惟在劉將軍乎?君名仁願,字士元,雕陰大斌人也。(闕一字)土開家,(闕二字)建於東國;分茅錫壤,王孫投節於北疆。三楚盛其衣簪,六郡稱其軒冕。本枝奕葉,可略而言。高祖(闕三字)常侍(闕二字)遠將軍(闕一字)州大中正彭城穆公。屬魏室不綱,爾朱陵虐,東京(闕一字)喪(闕二字)西遷陪奉鑾輿,從居關內,尋除鎮北大將軍、持節都督河北諸軍事綏州刺史,因官食(闕一字)仍(闕一字)居(闕七字)北州之望。曾祖平,鎮北大將軍朔方郡守綏州刺史、上開府儀同三司,襲爵彭城郡開國公。祖懿,周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隨使持節綏州諸軍事綏州總管(闕一字)州刺史雕陰郡開國公。父大俱,皇朝使持節因綏二州總管廿四州諸軍事綏州刺史、尋遷都督左武衛將軍、右驍衛大將軍勝夏二州道行軍總管、冠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上柱國,別封(闕一字)城郡開國公。並桂馥蘭芬,金貞玉潤;名高大樹,譽(闕一字)詞林,圭璋閥閱,見於斯矣! 君稟慶河(闕一字)資靈岳瀆,牆宇凝峻,孝敬日躋。命偶昌期,逢時遇主,欽明啟運,光宇普天。太宗文皇帝乃聖乃神,乃文乃武,併吞六合,席捲八荒,博訪群材,用康大夏,英髦特達,幽顯必臻。君以地蔭膏腴,門承勳業。令問之舉,僉議攸歸。起家為宏文館學士。(闕四字)衛(闕八字)旅力(闕一字)健膽氣過人,嘗從出遊,手格猛獸。太宗深嘆異之,特加賞賜。即降恩詔,入仗內供奉。貞觀十九年,太宗觀馭六軍,省方遼碣,千乘雷動,萬馬雲屯。(闕五字)邇(闕一字)集下高麗賊臣蓋蘇文,獨生攜貳,鳩聚亡命,招納奸回,囚其君長,舉兵稱亂。(闕二字)蟻(闕一字)敢抗王師。皇赫斯怒,龔行吊伐。兵鋒所到。若火(闕三字)其(闕一字)東蓋牟(闕三字)一城(闕二字)匡(闕一字)新城安地等三陣,虜其大將延壽惠真,俘其甲卒一十六萬。君身預戎旃,日奉羈靮。前茅後殿,每陣先登,摧強陷堅,同於拉朽。戰勝攻取,揮(闕四字)賜物乘馬一匹、銀(闕六字)弓二張、大箭三百隻。並是供奉御仗,特加褒異。遼東還,累前後戰勛,超拜上柱國,別(闕一字)黎陽縣開國公,擢授右武衛鳳鳴府、左果毅都尉壓領(闕四字)門長上。廿一年任行軍子總管,隨英國公李勣經略延陀,並迎接車鼻,安撫九姓鐵勒。行還改授右(闕二字)郎將,依舊(闕一字)朝供奉。廿二年又任子總管,向遼東經略,(闕二字)事除名。其年更授右武衛(闕一字)通府左果毅都尉。 廿三年太宗宮車晏駕,宗廟社稷,不可一日無(闕一字)。儲皇諒暗,纂戎繼極,周邦雖舊,厥政惟新,凡百庶寮,勉修其職。君以勇略見知,材明被用。未逾(闕二字)又蒙今上驅使。永徽二年,更入鐵勒,撫(闕一字)行(闕三字)敕簡折衝果毅強明堪統領者,隨機處分。君受(闕一字)經略,頻度遼東,五年授蔥山道行軍子總管,隨盧國公程知節討(闕一字)賀魯,行還從幸洛陽。顯慶元年遷左驍衛郎將,二年應詔(闕一字)文武高第,升進三階,復命鐵勒安撫。四年入吐谷渾及吐茠宣勞,五年授嵎夷道行軍子總管,隨邢國公蘇定方破百濟,執其王扶餘義慈並太子隆及佐(闕二字)率以下七百餘人。自外首領古魯都大秦武進扶餘生受延爾普羅等,並見機而作,立功歸順,或入走(闕一字)闕,或(闕四字)合境遺黎,安堵如舊。設官分職,各有司存。即以君為都護,兼知留鎮。新羅王金春秋亦遣少子(闕一字)泰同域固守,雖夷夏有殊,長幼懸隔,君綏和接待,恩若弟兄。功業克就,蓋由於(闕一字)然(闕一字)周武平殷,商奄(闕一字)叛,漢定西域,疏勒被圍。餘風未殄,人懷草竊,蠻陌之俗,易動難安。況北方逋寇,元來未附,既見雕戈東邁,錦纜西浮,妖孽侏張,仍圖反逆。即有偽僧道琛、偽將率鬼室福信,出自閭巷,為其魁首,招集狂狡,堡據任存,蜂屯蝟起,彌山滿谷。假名(闕二字)並號將軍,隳城破邑,漸入中部。堙井刊木,壞宅焚廬,所過殘滅,略無遺噍。凶威既(闕一字)人皆脅從,布柵連營,攻圍留鎮。雲梯俯瞰,(闕十一字)落(闕二字)連戰朝夕(闕十三字)然高枕不與爭鋒,堅甲利兵,(闕二字)其弊。賊等曠日持久,力竭氣衰。君乃陰行間諜,際其卒墮構(下闕)
唐劉仁願紀功碑
[編輯]現樹立於韓國國立扶餘博物館大院。